考古发现!奇闻!古尸冰冻600年后产活婴【图】
12人考古发现导读本文是奇事网小编整理关于"奇闻!古尸冰冻600年后产活婴 女尸香气浓郁疑是香妃"的网络资料,下面让奇事网小编带大家一起来阅读下面文章。
日俄怀孕古尸产活婴新闻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网曝的怀孕古尸产活婴事件要从俄罗斯最寒冷的地区华耶西伯尔这里摄氏零下70度,600年古尸产下活婴创造的医学奇迹也遭来质疑。 600年古尸产下活婴重达7KG,死者年令有20多岁,胎儿已逾七个月。一个600年前被积雪掩埋的孕妇,怀孕古尸体内的胎儿竟成功地接生下来,活了72小时,怀孕古尸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 科学家们将怀孕古尸浸在充满氧溶液的金属箱内缓解. 软化后,经X光透视,发现有胎儿在母体内。经剖腹手术后,医生取出仍在“冰冻”状态的胎儿,重7kg。她在一只特别的器皿内存放不久,器官开始运转,心脏开始跳动,“活”了起来。 在对怀孕古尸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认为母体是在死亡后立即被雪封起来的;体内胎儿“生机”没有被破坏。由于怀孕古尸母体感染了一种不知名的病毒致死,婴儿“活”了72小时,也因受同一病毒感染而夭折。这一生命奇迹引起了各国科学家浓厚的兴趣。软化后,经X光透视,发现有胎儿在母体内。经剖腹手术后,医生取出仍在“冰冻”状态的胎儿,重7kg。她在一只特别的器皿内存放不久,器官开始运转,心脏开始跳动,“活”了起来。 在对怀孕古尸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认为母体是在死亡后立即被雪封起来的;体内胎儿“生机”没有被破坏。由于怀孕古尸母体感染了一种不知名的病毒致死,婴儿“活”了72小时,也因受同一病毒感染而夭折。这一生命奇迹引起了各国科学家浓厚的兴趣。 软化后,经X光透视,发现有胎儿在母体内。经剖腹手术后,医生取出仍在“冰冻”状态的胎儿,重7kg。她在一只特别的器皿内存放不久,器官开始运转,心脏开始跳动,“活”了起来。 在对怀孕古尸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认为母体是在死亡后立即被雪封起来的;体内胎儿“生机”没有被破坏。由于怀孕古尸母体感染了一种不知名的病毒致死,婴儿“活”了72小时,也因受同一病毒感染而夭折。这一生命奇迹引起了各国科学家浓厚的兴趣。 连续几年虽然专家都对其查资料、访故地等进行深入研究,但直到现在该女子的身份仍是一个谜。近日记者为了了解这具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尸情况,赶到萧县进行探访。女尸“三寸金莲”小脚,尸长1.64米,年龄不过30岁
女尸出土时散发浓郁香气
据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介绍,2001年3月,在砀山城西关梨园小区建筑工地,一辆挖土机作业时,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发现一座清代古墓。该墓为一大型双棺墓,两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号棺居东,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两椁,内为一棺,椁为柏木,油漆呈古铜色,棺为楠木,油漆呈橘红色。
外椁部分腐朽,中椁长291厘米,宽218厘米,高149厘米;内棺长241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内棺和中椁,中椁与外椁之间有两层厚约40厘米的石灰层,外椁之外有30厘米厚的胶泥层。二号棺居西为一单棺,棺内尸体已腐。
让人惊奇的是,人们在打开一号棺时,棺内一股奇特、浓郁的香味扑面而出,方圆几百米都能闻到。更令人惊讶的是,棺内一具女尸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刚刚入葬时一样。头发乌黑,脑后盘有发髻,皮肤白皙,肌肉丰满并富有弹性,而且关节仍可曲伸,肌肉尚可注射针剂。尸体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国整个考古史上都难得一见。该女尸长164公分,重44公斤,肢体匀称,身材修长,椭圆形瓜子脸,裹足、足长不到15公分,可谓“三寸金莲”。指甲涂有红色指甲油。是一位绝色的年轻女子。
棺木施有大量的麝香、冰片、乳香、灯芯草等中草药
葬式、葬品规格不凡
女尸上盖罗巾被,下铺丝绵褥,身着朝服、补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装,上有正龙、行龙、飞凤、蝙蝠、祥云等图案。补服上的“补子”为金丝线绣成的麒麟白泽图,绣工精致,造型生动。头戴深蓝色风雪帽,脚穿藏蓝色朝靴,脖颈上一条薄若蝉翼的丝巾上绣有牡丹、菊花等图案。图案配色讲究、绣艺精巧,观者无不叹服。
而且其被追缴回来的随葬品中,有金簪、金耳坠和金帽徽及朝珠。金簪上有花鸟图案、耳环上面有鲤鱼跳龙门图案。专家们用高倍放大镜不光可看到鲤鱼昂首翘尾跳水的样子,就连鲤鱼身上的鳞片和龙门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4件金器的背面都锻有“元吉”铭文,其文饰精巧、细致程度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女尸身着龙凤服,补服上的官识图案为“麒麟白泽”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喉部有横、纵两条呈T字状的致命伤痕。苏馆长说“纵伤创口9厘米、横伤创口达12.3厘米。经医学专家鉴定其致命凶器应是双刃剑类刺器。”更让人奇怪的是,她的臀部尾骨上长着一个酷似尾巴的肉囊。也就是这个肉囊,让人们将她与乾隆的香妃联系在一起。
专家会诊保护女尸
为了保护好这具安徽、甚至全国都难得一见的“完好女尸”,萧县博物馆从徐州医学院请来8名医学专家进行会诊,并与保护处理马王堆汉墓女尸的专家徐含英先生取得联系,参照他的意见研究制定了一套保护处理方案——用10毫米厚的玻璃棺将其密封,密封的里面放置一些防腐药剂,如福尔马林等。
令人惊喜的是,尸体保护取得了成功。但接下来的事情也让专家们犯了难。随葬织物出土后,因见光、见风,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且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这些织物也迫在眉睫。当年的5月22号,萧县博物馆又从南京博物馆紧急请来4名专家,协助对女尸的衣物进行科学保护处理。让各位专家兴奋不已的是,衣物保护也取得成功。
一切处理妥当后,最让专家好奇的一些疑团开始被提上日程,女子是谁?为何被杀?尸体为何历经两百多年不腐?
是香妃?还是当时一名被杀武官的妻子
出土女尸身上的补服
“补子”显示身份显赫
苏馆长表示,他比较偏向第二种说法,目前正对该说法进行研究。根据历史记载,乾隆三下江南,的确曾有一次经过砀山,而且目前砀山还有“皇路”这个地方,据说这就是当时乾隆曾走过的路。虽然第三种说法情节很吸引人,但根据考古界的研究,河北遵化的清代皇家陵墓中曾发掘过一个有伊斯兰文字的棺木就是香妃的墓葬。不过让人觉得不可理解的是,作为皇帝宠爱的香妃,其河北遵化的墓葬居然没有发现多少随葬品。
出土女尸身上的罗裙
虽然目前尚不知道该女子的确切身份,但从她的葬式、葬具、衣物及随葬品等方面看,很明显不是一般人物。苏馆长说仅从其“补子”来说,图案为麒麟白泽。据《明朝典制》记载,补服制度始于明初,官服前胸和背后均缀有丝巾绣成的摆巾,称作“补子”,是代表官位品级的徽识。明代王公的为麒麟,清代直接沿袭明朝官服形式,至清朝其“补子”略有变动,王公为正蟒,武官一品为麒麟。经专家分析认为,该墓葬时代为前清,其夫君应为朝廷中的显赫要官,身份应为一品武官或王公。
下葬至今尸身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