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秦始皇统一六国最艰难一刻:20万秦军
12人考古发现导读本文是奇事网小编整理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最艰难一刻20万秦军惨败楚地"的网络资料,下面让奇事网小编带大家一起来阅读下面文章。
【奇事网】3月23日消息,秦始皇一统天下,经历了许多不可想象的困难。秦国面对六国的力量,却并不畏惧,而是逐一将其消灭。但在灭亡楚国时,秦国却遭遇了一次惨重的失败,李信20万秦军被杀的惨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去看一下这段颇为曲折的历史。一箭双雕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另一条纪事
二十一年王翦谢病老归。(《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大将王翦因病免职,告老还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这件事情,如何解读这张牌呢?
前面已经谈到,新郑之乱,韩王安之死,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三件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秦王政二十一年,这三件事情,环环关联。大将王翦称病告老还乡,也发生在这一年。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这件事情,会不会也是在关联的环节上呢?不妨来追查一下。
关于这件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过于简单,《史记·王翦列传》有详细的叙述。事情的大要如下
王翦,内史频阳(今陕西富平)人,与白起齐名的秦军名将。秦王政时代,王翦多次出任秦军大将,统领秦军征讨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王翦一家三代为将,儿子王贲、孙子王离先后也都成为秦军的名将,名重天下。老将王翦,可谓是秦国军界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
秦王政二十年,燕国太子姬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事情失败,嬴政命令秦军进攻燕国,大破燕军,统领秦军的大将,就是王翦。王翦主持的这次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秦军攻克了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
在这场战争中,王翦的部下,少年将军李信作战勇敢,在众多秦军将领中脱颖而出。李信领军深入穷追,击杀燕国太子姬丹,将姬丹的首级呈送秦王嬴政。姬丹是策划荆轲行刺的主谋,是嬴政志在必得的仇敌,李信的功绩,大得嬴政的赏识。
进攻燕国的军事行动结束以后,秦军班师回国,一边休整,一边开始筹划新的军事计划。当时,韩国已经被攻灭,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已经被攻占,如今,燕国首都也被攻占,秦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锁定在楚国。这个时候,围绕着进攻楚国的军事计划,秦国朝廷出现了意见分歧。
秦王嬴政以为,已经衰弱的楚国不堪一击,可以速战轻取。嬴政做出这个判断,自有他的根据。原来,就在王翦统领秦军主力进攻燕国的,王翦的儿子王贲统领一支秦军,对楚国作了试探性的攻击,结果是胜利而归,似乎显示了灭楚并不困难。
在朝廷的会议上,秦王嬴政意气风发,与诸位大臣将军们开怀纵论,意欲一举灭楚统一天下。嬴政特意问李信说"寡人准备攻取楚国,以李将军度量,需要动用多少军队?"李信年轻气盛,正在凯旋的风头上,当即表示"只要二十万。"嬴政又问王翦"王将军您看呢?"王翦慎重考虑后,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六十万军队,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相当于全国所能够动员的野战军的总数。王翦要用六十万人,表明王翦以为,攻灭楚国相当艰难,必须倾举国之力,实行总动员,才有成功的可能。满怀自信的嬴政当即嘲笑王翦说"王将军年纪大了,怎么变得如此胆怯。"他夸奖李信说"李将军果然是壮勇,说得对。"
这个时候的嬴政,年方三十四岁,开始专权主断,正是万事得意的时候。朝廷会议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时,他对进攻楚国的方略或许已经有了看法,对于人选也有了腹案。不管怎么说,廷议的结果,嬴政任命李信为大将,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而王翦呢,则被免职贬斥出京,让他退休回到故乡频阳去安度晚年。这件事情,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秦国史官特地在二十一年的大事记中记录了这件事情。
秦国君臣讨论攻楚方案的这次会议,秦国政府的主要大臣和秦军的主要将领都出席了。当时,昌平君是右丞相,不管是按制度还是依常理,他都是会议的参加者。奇怪的是,史书上有关他对这件事情持什么态度,有什么意见,完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非常不可思议。
我们已经反复说到,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绝不等于没有;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定有大可思议的理由。那么,这个理由在哪里呢?我们已经了解到,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庶子,楚国是他的祖国,当时在位的楚王负刍是他的庶兄弟。以情理而论,在祖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在亲族即将断绝的时候,他不会没有想法和意见,也不会没有苦恼和痛苦。即使不考虑任何个人的情绪和感情,身为秦国丞相的楚国公子昌平君,在秦军即将攻灭楚国的时候,他的处境一定是非常微妙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考虑到昌平君与王翦被贬斥出京,也考虑到他出京有敢死之士跟随,再考虑他后来反秦复楚、被项燕立为楚王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在进攻楚国的问题上,昌平君与秦王嬴政意见不合,他可能是附和王翦,持慎重态度,甚至是另有微词,结果是遭到与王翦同样的命运,被免职出京,打发到郢陈去了。
如此看来,在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件事情上,秦王嬴政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他借新郑反叛和韩王安之死的事件,利用昌平君的特殊身份,打发他前去处置;另一方面,也趁机将他从政权中枢排除出去--既为任命李信为大将领军灭楚清除了障碍,也排斥了老臣们的掣肘,有利于建立起听命于自己的年轻化的政府班子。
那么,昌平君来到郢陈以后,他又做了些什么事情呢,他未来的命运又将是什么呢?
被隐瞒的历史
昌平君来到郢陈,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史书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二十三年,他再一次出现在史书中,《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如下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这条材料中的"荆",就是楚,因为嬴政的父亲字为子楚,秦国史官避讳,称楚为荆。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楚军的大将。淮南,淮河以南地区。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三年,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地区反抗秦国。
由此看来,昌平君来到郢陈以后,反叛了秦国,在淮南地区被拥立为楚王。那么,他究竟为什么反秦,他在什么时候与项燕接上头,又是什么时候离开郢陈来到淮南地区的呢?凡此种种,又是疑问重重。这些重重的疑问,史书竟然都没有记载,不能不说是很有些奇怪。
奇怪的事情反复出现,而且在同一本书里反复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就难免使我们产生一种怀疑,史书对于昌平君的事情是否态度诚实,是不是有难言的隐衷,是不是有意识地作了删节和隐瞒?我们的这个怀疑,有没有根据呢?我们的这个怀疑,是否可以得到其他史实的旁证和支持呢?
答案是肯定的。昌平君来到郢陈,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他被拥立为楚王,是在二十三年,这两件事情之间的二十二年,史书空白。,就在这一年,秦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大败而归。这件事情,史书的记载明显有隐瞒真相的嫌疑。我们来看史书是如何隐瞒这件事情的。
翻开《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二年,仅仅只有一条记载
王贲攻魏,引河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这条记载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将王贲进攻魏国,引黄河水冲灌魏国的首都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城毁坏,魏王请求投降,于是收取了魏国的所有国土。
同样一件事情,出土的秦简《编年记》也有记载如下
攻魏梁。
仅仅三个字,说秦军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司马迁是根据秦国的史书《秦记》编写的,来源于秦国史官的正式纪事。《编年记》的纪事,是秦国的小官吏喜从秦国政府的文书上抄录下来的,也是官方记录。由此看来,《史记》和《编年记》都没有记录李信攻楚失败这件事情,正是因为秦国的史官在《秦记》中隐瞒了这件事情,司马迁和喜都不了解情况,不知道真相。想来,秦国的史官,同历代的史官一样,对于当代的事情,持有一种维护当朝声誉的立场,出于种种现实利害的考虑,往往是报喜不报忧。
攻灭魏国,以秦军的胜利结束,要大书特书,快马加鞭,大喇叭通报全国,引得举国欢腾,龙颜大悦。另一方面,对于秦军失败的消息,则是严加保密,对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瞒就瞒,实在瞒不过去,就轻描淡写地酌情处理,理由嘛,是为了不影响士气,不要有损帝国的光辉形象,多从正面引导云云。这种做法,是历代集权政府的惯技,美其名曰保密,不好听的说法就是封锁消息。
实际上,就在秦王政二十二年这一年,秦将李信率领秦军进攻楚国,大败而归。秦国的史官在《秦记》上隐瞒了这件事情,秦国政府也没有将这件事通报各地方政府。
不过,刻意隐瞒的历史,不时也会露出马脚。《史记·王翦列传》叙述王翦被罢免回乡以后说,于是秦王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统领二十万秦军分两路进攻楚国。(蒙武为副将攻楚,《王翦列传》误写为蒙恬。根据《六国年表》及《蒙恬列传》,攻楚为蒙武,当时,蒙恬还没有为将。)李信军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北),蒙武军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今安徽临泉)。在强大秦军的攻击下,楚军大败。,就在这个时候,李信军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行动,他没有乘胜东进,按预定计划攻取楚国的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而是回师西退,掉过头去攻击秦国领土内的郢陈,蒙武军也撤退回来与李信军会合。也就在这个时候,一支楚军出现在李信军的后面,三日三夜紧紧尾随跟踪,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大破李信军。李信军的军营壁垒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将领被杀死,大败而归。
李信攻楚的失败,是战国以来秦国历史上罕见的惨败。关于这次战争的真实情况,秦国史官在《秦记》当中没有留下正式的记录。《王翦列传》中的上述叙事,是为了交代王翦隐退后又复出的原因时顺便牵连出来的片断。正是由于秦国史官的刻意隐瞒,这段叙事不但语焉不详,而且歧异零乱,千百年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糊涂账有糊涂账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在封锁的消息当中,李信大败的消息秦政府不希望公开,这已经说过了。事实上,秦政府不希望公开李信大败的消息,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理由。
这个更大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李信军为什么攻楚失败?
请大家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攻击楚国的行动。李信军进攻楚国,以郢陈为前进基地,兵分两路出动。李信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蒙武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两支秦军最初都取得了胜利。,就在这个时候,李信突然从前线退军,掉过头来去攻击秦军的后方基地郢陈。看来,这个时候,郢陈地区发生了意外的事情,迫使李信不得不回师反击。那么,这个时候,郢陈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测事件呢?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先请大家一起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李信军攻击楚国的时候,昌平君在哪里?
前面已经说过,昌平君是秦王政二十一年来到郢陈,二十三年到淮南地区的,二十二年,当李信军攻击楚国的时候他应当正在郢陈。那么,我们再继续追问,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陈干什么呢?回答是,起兵反秦。
根据田余庆先生的研究(《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原刊《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收入《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年),秦王政二十二年,正当李信和蒙武所统领的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准备乘胜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于前后受敌的苦境。于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
由此看来,对于李信军进攻楚国这段歧异零乱的历史,特别是他和蒙武在郢陈附近先胜后败的蹊跷过程,我们只要补入昌平君郢陈起兵反秦这样一个细节,事情就真相大白,历史就一清二楚了。
由此看来,在秦王政二十二年这一年纪事中,秦国史书《秦记》至少隐瞒了两件大事一是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一是李信军由此大败而归。李信军大败的事情,在《王翦列传》中露出了马脚;昌平君郢陈起兵的事情,因为田余庆先生的研究而重见天日。历史的发展,一环连着一环,昌平君郢陈起兵,导致李信军攻楚失败。李信军的大败,又引发出一桩新的历史事件,王翦复出。
王翦复出
李信军大败,身在咸阳的秦王嬴政得到秦军惨败的报告,大为震怒,他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对于这件事情,《史记·王翦列传》有详细的记载。
二人见面时,嬴政屈尊陈谢说"寡人当初不用将军的意见,如今果不其然,李信败战辱没秦军。眼下楚军日益西进,逼近秦国,将军虽然有病在身,也不至于袖手旁观,置寡人于孤立无助的苦境吧。"王翦推辞说"老臣疲病昏乱,如此重任,望大王选用良将。"此时的嬴政,已经是强势的秦王,他打断王翦的话,用毫无商量的语气说"话到此为止,不用再多说了!"
王翦是了解嬴政的人。他知道,嬴政为人,实用而冷酷,要用你的时候,不惜弯下腰低下头,用好话请求你,这叫作俯身低首,卑辞相求;而在如此屈尊的后面,则是无上的倨傲,要你必须服从的独断意志,一旦你不识抬举,抗拒他的意愿,他会瞬间勃然作色,拂袖而去,毫不留情地处置你。
王翦深知,秦王不听自己的意见任用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王贬斥昌平君出京,昌平君反秦为楚,这两件事情,使秦王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如今亲自前来,表面上是屈尊求人,实际上是捐身逼人。秦王如此行动的后面,有无言的明白表露,我身为王上,已经登门陈谢请求,身为臣下的你,难道还敢不从?
也许这时,王翦切切实实地感到,此时的自己,宛若当年的大将白起,此时的秦王,宛若当年的秦昭王。军功累累的白起,在进攻赵国的问题上与秦昭王意见不合,被贬斥回家。秦军失败,昭王请白起出任秦军大将,白起因病拒绝。秦昭王恼羞成怒,罢免白起的一切官职爵位,迫使他自杀身亡。
想到这里,王翦不敢再推辞,他退一步请求说"如果大王非要用臣下的话,臣下还是原来的意见,非用六十万军队不可。"嬴政当即回答道"听王将军您的。"
于是嬴政任命王翦为秦军大将,统领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
王翦被任命为大将以后,秦军总动员,六十万秦军从各地征发,陆续开赴前线。王翦离开首都咸阳,秦王嬴政亲自送行,一直送到咸阳西郊的灞上,可谓期待殷切,恩宠荣耀之极。君臣分别之际,王翦出人意料地开口,向秦王嬴政提出了古怪的请求。
王翦请求秦王恩赏些田宅给自己。他的要求详细具体,好像预先就精心准备了图纸一般,东一处西一处,都是咸阳一带的良田美宅,还有带池塘的庭园,务必请秦王现在就一一恩准。身为一国之君的嬴政,一门心思在挽回败局,攻灭楚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事,他有些不屑地对王翦说"王将军,您还是专心出征吧,钱财的事情,请不必多考虑。"秦王的意思是说,胜利以后,一切应有尽有,哪里还需要你来开口。
这个王翦,固执而不识相,他嗦嗦地一再请求说"臣下为大王领军作战,多有功劳,却至今得不到列侯的封赏,如今借大王一心使用臣下的机会,及时地为子孙儿女们请求些田宅,作为家业,也不算过分嘛。"嬴政禁不住大笑出声,摇摇头,真是没有办法,只有当即恩准了王翦的所有请求。
王翦这才千恩万谢,高高兴兴上车出发。抵达函谷关后,王翦又派遣使者前往咸阳面见秦王,感谢恩赏,又有新的田宅请求。据说,抵达前线以前,王翦派出去请求田宅的使者,一共有五批之多。亲信部下们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劝谏王翦说"将军请田求宅的事情,怕也有点过分了吧。"王翦这才吐露真话说"哪里是你们想的那样简单。秦王表面粗犷大量,内心多疑而不信任人。如今扫空秦国将全部军队交给我,如果我不多为儿孙请求田宅以表明心迹的话,岂不是会让秦王一心怀疑我吗?"
王翦毕竟是在秦王身边多年的老臣,对于秦王的心思和个性,揣摸得透彻,他对于秦王的猜忌,自有老到的应对。王翦的行事,更有超出个别事件的道理,这就是说,在集权专制国家,不管什么人,一旦具备了颠覆现状的可能条件,就必然要面临被怀疑的境地。这种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明白了王翦的用心,也就明白了嬴政的担心。将全国军队交由一人指挥,可以说是任何君王都放心不下的事情,军队倒戈导致王位更替的事情,历史上屡见不鲜。况且,对秦王嬴政来说,由于自己的失策,大将王翦和丞相昌平君同被罢免迁徙,由于自己用人不当,二十万秦军惨败;如今,昌平君反叛,不得不请王翦重新出山,万一稍有不测,不堪设想的后果不仅关系到自己王位的安危,更关系到秦国国运的兴亡。当时的情况下,秦王嬴政的处境,不可不谓艰难险恶;他重新起用王翦,不可不谓是冒着绝大的政治风险做出的重大决断。由于王翦老到周全的应对,嬴政对王翦个人的戒备,一时和缓下来。不过,形势比人强,意外不可不防。
王翦复出以后,六十万攻楚秦军如何行动,在何处集结,攻击何处,与哪部分楚军交战,史书都没有具体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一句笼统的话说,王翦军出动以后,"取陈以南至平舆"。陈就是郢陈;平舆,是郢陈南部的平舆县。前一年李信军统领二十万秦军攻楚,就是由郢陈出发,攻取平舆后突然退回来的。看来,王翦军攻楚,走了与李信军完全相同的路线,由郢陈出发,攻取平舆,再东进攻取楚国的首都寿春。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由于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导致了李信军大败。李信军败后,郢陈及其附近地区被楚军占领,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西进,进攻秦国。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反击攻楚,郢陈是他必须攻克的地区;昌平君所统领的叛军,是他必须打击的对象。奇怪的是,史书中对于王翦军出动以后,郢陈地区秦楚两军的动向,昌平君与王翦这两位旧日同僚之间的直接对阵,竟然都没有记载。当时当地,秦楚两国以郢陈为冲突焦点的历史,不可避免的郢陈攻防战,竟然又成为一桩失载的历史疑案。
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实有的历史,史书失载。失载的历史,默默无语,不得不留待将来,留待历史黑洞的火山喷发。幸运的是,历史学家们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新的文物出土了。这个新的文物,出土于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
在睡虎地被发掘的多座墓葬中,有一座被编号为四号墓的秦墓,从这座墓中,出土了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信。这两封家信,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信实物,非常宝贵。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两封家信的寄出时间,正好是王翦军出动后的秦王政二十四年,而发信的地点呢,恰恰在秦楚两军交战的郢陈前线。这种千年难遇的巧合,自然使我们想到,失载的郢陈攻防战的历史,会不会从这两封家信中透露出一些消息呢?让我们从头读信,细细体味,用心搜寻。
两封家信的收信人,同是一位叫作"中"(衷)的人。两封家信的发信人,一位叫作"黑夫",一位叫作"惊",是中的两位兄弟。中是长兄,与母亲住在一起,照料着整个家庭。大弟弟惊已经结婚,生有一位女儿。黑夫未婚,应是最小的弟弟。
我们先来看幼弟黑夫所写的信。黑夫在信中问候大哥,再问候母亲,别来无恙。他在信中说,不久前在淮阳前线与同样从军的哥哥惊相会,两人都安然无恙,请母亲和家人放心。然后,黑夫请求送些零用钱来,也请母亲在家乡买些丝布,做成夏衣,与钱一道送来。黑夫是精打细算的人,他在信上说,如果家乡的丝布太贵的话,就只送钱来,自己在当地买丝布做夏衣。
黑夫亲情浓厚,他在信的末尾问候家中的其他亲人。他问候姑妈,问候姐妹,问候邻里的亲人,也代从军的哥哥惊问候惊的妻子和家人,真是礼节周全。
惊是写第二封信的人,他在问候了哥哥中和母亲以后,也谈到自己与黑夫一道同在淮阳军中,二人都安然无恙。与黑夫一样,惊也请母亲送钱和布来。不过,惊性子急,说话直,他写明送钱五百到六百,要布二丈五尺奇事网以上。他信上要得很急,甚至写了不马上送来,就会急死人的焦虑。惊大概结婚不久,一个女儿年纪也小,他对妻女牵肠挂肚。他问候妻子,请妻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赡养老人。他最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儿,特意嘱咐哥哥中,定要多加管教,务必不要让她为取柴火一类事情,跑到离家稍远的地方去。
惊也关心大哥中,他在信中说,听说家乡附近有的地方不太安稳,提醒哥哥不要到这些地方去。他也在信中提到战况有进展,说自己所在的部队已经进入"反城",屯住于淮阳城中……
这两封信,因为文字有残缺,信中提到的人物很多,还不能完全读通。不过,通过专家们的解读,信中所涉及的家庭内部的事情,大体上是清楚了。我整理历史,仔细读了这两封信,在感慨古代人情亲情的,也生出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墓葬的主人"中"为什么会把这两封信放在自己坟墓中呢?
以古今的人情度量,放在墓葬里的陪葬品,多是死者珍爱的东西。死者看重这些物品,希望永远不离开它们,所以才将它们陪葬,让它们伴随自己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游历。人性的这种特点,古今中外皆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细民百姓,也都一样。两千年前一位普通的秦国人"中",死前将两个弟弟两封来信放在自己的墓葬里,正是表明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特别看重这两封信。那么,他为什么特别看重这两封信呢?是因为这两封信是两个弟弟从战场上寄回来的。根据专家推测,他的两个弟弟在发出这两封信后不久,可能都战死疆场了。于是,这两封信就成为两封异常珍贵的遗书。
如果上述推测不错的话,这两封遗书,对于一个古代秦国的普通家庭来说,分量可谓是重而又重;对于撑持整个家庭,爱护和关照两位弟弟的大哥来说,可谓是人世上最贵重的东西了。哥哥中一直珍藏着弟弟黑夫和惊的信,当他临死时,他要求将这两封信放进自己的墓中,他希望兄弟三人,永远在一起。
一场失载的战争
黑夫的信,写于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惊的信稍晚,大概写于同年三四月间,可能因为天气已经转热,所以他在写给母亲要钱置办夏衣的信中,显得非常心急火燎。这两封信,都发自淮阳前线,信中的内容,不仅涉及一个古代家庭的钱财琐事、儿女亲情,也第一次从一个普通士兵家庭的角度,栩栩如生地讲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实况,一场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战事,也因为这两封信的出土而从历史的黑洞中浮现出来。
黑夫在信中写道"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这句话是说,黑夫等人在淮阳作战,进攻"反城"已经很久了。淮阳,就是郢陈,因为地处淮河之北,所以又被称作淮阳。
由信上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郢陈(淮阳)反叛,被叛军占领,成为"反城",黑夫所属的秦军,长久围攻郢陈,直到黑夫寄信的时候,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还没有攻破。郢陈不久后被秦军攻克,因为惊在第二封信中提到,自己已经"居反城"中,大概在三四月间。
黑夫和惊所参加的这场进攻反城淮阳的战事,史书没有记载。这两封信的出土,是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将一场不见于史书记载的战争呈现出来。历史一环连着一环,由于淮阳之战的呈现,新的问题又被牵引出来。黑夫和惊所属的秦军是由谁统领的呢?他们所攻击的占据郢陈的叛军又是由谁统领的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秦王政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攻楚的李信军被迫撤回,在郢陈大败,胜利的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西进攻秦,迫使秦王嬴政亲自到频阳陈谢请求王翦复出。这个时候的郢陈地区,控制在以昌平君为首的楚军手中。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王翦秦军进攻楚国的路线,大体与李信军相同,由郢陈南下东进,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从而,王翦军出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攻打郢陈,平定以昌平君为首的反秦叛乱。
由此看来,黑夫和惊都是王翦军的战士,他们随军开赴郢陈,开始对"反城"郢陈的围攻。战事激烈而长久,直到二十四年三四月,郢陈才被秦军攻克。而长久坚守郢陈、抗拒秦军的叛军,应当就是昌平君所统领的楚军。郢陈之战攻防双方的军队统属,由此大体清楚。
由这两封信所透露的郢陈之战的事情看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决非摧枯拉朽,如同风扫落叶,而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特别是秦灭楚国的战争,不但反复曲折,而且与秦国国内的政局有深沉的牵连。复杂的历史真相,远远超出我们仅仅阅读传世的史书所能够了解到的情况。
郢陈攻防战的历史真情,因为两封家信的出土被披露出来以后,在连续的历史环节上,新的疑问又随之而来。秦军苦战攻克郢陈后,长期坚守郢陈的楚军下落如何呢?攻击郢陈的秦军主帅是王翦,坚守郢陈的楚军主帅是昌平君,郢陈之战结束后,他们又将如何行动?昌平君和王翦曾经是秦王嬴政的左右手,郢陈之战结束以后,秦王嬴政又将如何对待这两位让人放心不下的将相大臣?
历史宛如影片,经过历史学家的修复倒片后,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放,我们继续往下看。
昌平君之死
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他吸取李信军失败的教训,谨慎作战,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王翦逐一收复失地,安定郢陈西部的颍川以后,他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他统领秦军主力南下,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围攻郢陈的秦军,苦战久攻不下。进攻平舆的秦军主力,大破楚军,乘胜东进,深入楚国境内,攻克了楚国的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
形势发展到这个时候,秦王嬴政亲自来到了郢陈。关于秦王嬴政的这次行动,《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一句话六个字"秦王游至郢陈。"至于他为什么来,来后做了些什么,以后的去向如何,都没有交代。我们只能推测他在首都咸阳待不住了,实在是放心不下,他放心不下前线的军事形势,他放心不下手握军权的大将王翦,他也放心不下反秦为楚的表叔昌平君,所以他要亲自到郢陈来监军,来督战。
也就在这个时候,坚守郢陈的昌平君,在得到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的确实消息之后,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不久,他撤出郢陈,东去退回到楚国境内。这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
淮南,淮河之南。看来,昌平君退出郢陈以后,来到了淮南地区。在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的紧急情况下,他继承了楚国的王位,在大将项燕的辅佐下,领导楚国军民继续抗击秦军,保卫祖国,成为一代楚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伴随楚国的命运,接近尾声。
秦王政二十四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纪事如下
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和蒙武统领秦军攻击楚国,击败楚军,昌平君死去,项燕于是自杀。
项燕兵败自杀,是在淮北的蕲县(今安徽蕲县),也就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地方。王翦攻克楚国首都寿春以后,主力移师北上。楚王熊启(昌平君)与项燕退守淮北,在蕲县与王翦军决战。决战的结果,楚军战败,楚王熊启战死,大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战国时代的历史,即将结束,新的后战国时代的历史,又由此埋下了伏线。
十四年后的秦二世元年七月,楚国戍卒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起兵反秦,楚国复国。其后不久,战国六国纷纷复活,后战国时代到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假称楚国大将项燕和秦国公子扶苏还在人世,起义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发动的。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抗秦殉国的楚军大将。陈胜吴广起义,在反秦复楚的大义名分之下奉这样两位人物作为精神领袖,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只要我们联想到活跃于秦楚之间的昌平君,不可思议的历史中或许就会浮现出可以思议的线索。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他被拥立为一位楚王,与项燕一起战死于蕲县,昌平君又是秦始皇的表叔,秦国的王室贵胄,他与扶苏之间不会没有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到,昌平君会不会是将扶苏和项燕连接起来的关键人物?昌平君究竟是扶苏的什么人呢?
搜寻嬴政的亲人到这里,秦始皇的密码,可以说是又被解开了一环。,历史的隐秘连接着隐秘,秦始皇的密码,一环套着一环。看来,我们的搜寻,还得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