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入关实属“借兵” 明朝百官出城五里
目前的主流历史都认为是个大汉奸,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个女人,就把兵放进关内,结果导致满人入主中原近三百年。不过,若是仔细推敲,吴三桂好歹是见过世面的人,他真会为了一个爱妾,就做出如此大的决策吗?
在《兴亡史》里,清史专家孟森提出了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吴三桂放满洲八旗军入关只是向满洲人“借兵”,目的是为了平定的起义军。他的这种做法,和春秋时的秦师救楚,时请吐蕃兵前来平定有相似之处。
可惜的是,满洲的八旗兵过于强大,致使吴三桂无法控制局势,结果满族人,最终入主中原。等到吴三桂意识到这点,已是悔之晚矣!
当时的吴三桂是宁远总兵,手握重兵,正是抵挡满洲八旗入侵的最前沿,也曾经派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来诱降,但被吴三桂断然拒绝。后来,李自成率军进逼北京,当时明廷朝议放弃关外四城,以便于把吴三桂召回保卫京城。
吴三桂得令后,便将宁远边民五十万全部迁回,并前往北京勤王。但还在途中时,就听说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崇祯帝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当时的闯王兵正是势力最盛之时,吴三桂听后不敢继续前进。
后来,吴三桂听说自己的家眷包括爱妾陈圆圆都被闯王兵所掳,而且起义军已经向山海关进发。吴三桂见退无可退,便决定要和闯王兵奋死一搏,但考虑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便心生一计,派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前往关外,向借兵,即借满洲八旗军之力,共同剿灭闯王乱兵。
吴三桂致多尔衮说“三桂蒙先帝垂青拔擢,担负宁远总兵重责。如今先帝不幸,九庙灰烬,贼首妄称尊号,掳掠妇女钱帛,罪恶已极,实为赤眉绿林、之流。”
在痛骂了闯王军一番后,吴三桂又乞求说“如今我朝五故遭此国难,还望北朝(满洲)恻然念之,拯危扶颠,出民水火,此乃大义大仁之举。若能平定,则流贼所掳之金帛子女,悉归王有。望北朝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我朝将裂地为酬,不敢食言。”
多尔衮接信后,决定乘此机会,一举夺得江山。此后,其复信来使,答应立刻派兵入关,并令吴三桂的军队在肩上缀白布,以便识别。吴三桂听后,随即打开山海关,满洲八旗骑兵便,直扑闯王兵阵地。
李自成当时已率兵围住山海关,正想让吴三桂投降,一天突然见一支极为强悍的骑兵从吴三桂阵中杀出,一路上,。李自成登高一看,见到这支军队竟然都是些鞭子兵,顿时跌落马下,惊叫一声“满洲兵来了!”
由于受到满洲八旗生力军的冲击,此役闯王兵阵脚大乱,乱军当中,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大败之余,李自成将吴三桂父亲杀死泄愤,并重入北京城,大肆杀害明臣,焚毁宫殿,随后向西逃去。多尔衮和吴三桂继续派兵追击,多尔衮入京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继续追杀闯王兵。
最开始时,明臣看待满洲八旗入关,都认为是春秋时期的义师,而多尔衮率八旗进军北京的途中,所到之处,都宣布安定乱民,颇有义师之相,沿途的州县官民都开门迎降,有如当年迎接闯王般的欢快。
多尔衮到北京时,明朝遗臣文武百官甚至出迎于城外五里。谁知道,满洲人进城之后,直趋宫廷,并很快迁都北京,取明之天下,可谓是迅雷不及掩耳。此时的明朝遗老,即使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今人都骂吴三桂是汉奸,但回头想想,如果吴三桂如果有一份好运气,能像历史上借义师剿灭乱贼成功的话,何尝不会被后人大为推崇?历史有太多的偶然,也不能做过多的假设,吴三桂借兵之举固然是个大错误,但其后来又起兵反清,而世人视之为逆贼,未尝不是另一种错误?
从吴三桂反复无常的行为来看,说他是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大汉奸,不能说是冤枉他了,但历史或许也有另一种未能实现的可能性,也未为可知。吴三桂之举,其对错自在智者洞见之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