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国军孙元良兵团遭遇五千年都难得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以孙元良兵团的作战经历最为奇特,在付出重大代价突围成功后,这支部队竟然遇到了五千年都难得一遇的灵异事件,使他们遭受了比被解放军全歼还悲惨的下场。
孙元良是黄埔军校一起毕业生,后来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过学。参加过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此公由于贪财好色,历来名声不太好,被人在背后称为飞将军。
西汉名将李广曾因英勇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把孙元良称为飞将军,不是说他像李广一样能拼能打,而是嘲笑他打起仗来只知道逃跑,跑起来比飞还快。
虽然孙元良在国民党将领中不是一流战将,但也绝非打起仗来只知道逃跑的长腿将军。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被任命为第16兵团司令,统帅约8万名国民党官兵。
淮海战役尚未开始,国民党军的军事部署已经处于被动。正因为如此,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拒绝指挥淮海战役,蒋介石无奈,改派被称为猪将的刘峙前去指挥。
战役开始后,战事发展果然不出白崇禧所料,国民党军限于不利局面。蒋介石调杜聿明回徐州,任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指挥作战。为保存实力,蒋介石下令杜聿明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率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孙元良的第16兵团,约30万人开始撤退。12月4日,在撤退至河南永城市东部的陈官庄时,杜聿明部被解放军团团包围。
孙元良向杜聿明建议突围,杜聿明表示同意,命令三个兵团突围,很快杜聿明又改变主意,取消突围的命令。孙元良没有接到杜聿明取消突围的命令,事后有人说是孙元良怕杜聿明改变主意,因而故意关闭电台,孙元良则解释为战事紧张,无法保证通讯随时畅通。
但不管什么原因,结果就是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按兵不动,孙元良一个兵团开始实施突围,也是从这开始,孙元良兵团的经历就开始变得模糊起来,直到现在还是多种说法各执一词。
1948年12月6日,孙元良兵团向西南方向实施突围。对于孙元良兵团突围的描述,粟裕将军在回忆录中只写了一句话12月6日全歼了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孙元良化装逃脱。
其它史料中除了孙元良兵团突围时的简单作战描述外,关于孙元良兵团突围后的作战过程记载都很少,解放军方面虽然记载有对孙元良兵团发动夜袭的记载,但记载发生战斗的规模都很小,完全不可能一夜之间消灭孙元良兵团的数万人。要知道没有大规模的战斗,孙元良兵团的数万人不可能无声无息就全部战死。
而据孙元良本人战后回忆突出重围的有4万人,其它人则说孙元良兵团有1万人至3万人不等突围成功。微信公众号灵异社区
孙元良兵团突围出来的部队,被解放军全部消灭是确定无疑的,那突围出来的人是怎么被消灭的呢?据著名作家萨苏先生在《孙元良轶事数则》中介绍,孙元良兵团遇到了五千年都难得一见的军旅奇事炸营。
炸营又称营啸,是军队中一种十分罕见的群体性事件。夜晚,军队发生炸营时,士兵们完全失去理智,所有人开始自相残杀,等天亮后,则留下一地尸体。
古今中外的军队,都有发生炸营现象的记载。《汉书》当中,记载了周亚夫军中的炸营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后汉书董卓传》里面,也记载了牛辅军队的炸营事件其后牛辅营中无故大惊,辅惧,乃取金宝踰城走。左右利其货,斩辅,送安。
对炸营发生的原因,一般解释为是士兵在强大的死亡压力下,精神崩溃,陷入群体性癫狂,演变成自相残杀。
孙元良兵团炸营后,开始胡乱扫射,最终演变成内部的大混战,几万大军由此不可收拾,几乎全部战死,只有约400人侥幸逃生。解放军说孙元良孤身逃生,8万人的大军只逃出4百人,也和孤身逃生没什么区别了。
根据粟裕将军的分析,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作战,在歼灭的国民党部队中,伤亡比例约在三分之一,俘虏约在三分之二。这样算下来,孙元良部逃出包围的4万人,如果被解放军全歼,伤亡人数也不过1万出头,剩下近3万人都可以毫发无损的活下来,突围成功的结果竟然能比被解放军全歼还要悲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