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首批被政府雇佣的西方雇佣军
公元 1626 年(天启六年)“(正月 )二十四、五两日 ,虏众五六万人 ,力攻宁远 ,城中用红夷大炮 ,奋勇焚击 ,前后伤虏数千 ,内有头目数人 ,酋子一人 ”。这是记录在《明熹宗实录 》上的一段话。从中可知,后金八旗军明军击败,实际上这也是后金发动侵明战争以来第一次被痛击一顿,彭簪古为此受到嘉奖,而威名远扬的红夷炮,更是有了一个大名鼎鼎名字--“神威将军大炮”。
说到红夷炮,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是明朝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他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
此时适逢明末,明政府内忧外患,自1619年后,与后金进行了几次大战,尽管明军拥有佛郎机、鸟铳等火器,但粗制滥造、技术不娴熟、战术落后,屡战屡败,明军士气低落。
明光宗即位后,徐光启上奏向澳门葡人购炮御敌,他说“今时务独有火器为第一义”“可以克敌制胜者 ,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1620年(泰昌元年),徐光启委托李之藻派门人张焘、孙学诗到澳门向西商购买四尊红夷炮,费用都是徐光启私人支付。但这四门炮买来运到江西广信后就不了了之了,可能是徐光启实在出不起北运的费用了。
翌年3月,辽东战局恶化,后金军陆续攻下辽阳、沈阳。徐光启又竭力主张要多造西洋大炮,请朝廷下诏取回滞留广信的四门大炮,并聘请擅长铸炮的传教士毕方济、阳玛诺为铸炮师,从澳门及闽广招募技师工匠来京设厂铸炮。
至天启二年正月,大明丧失山海关外辽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这使得徐光启更加迫切地要改良了大炮的铸造技术。
翌年四月,明政府又从澳门新购置了二十二门大炮 ,还招募了帮助造炮练兵的二十三名葡籍炮手和一名翻译。
明政府先后从澳门引进三十门大炮 ,明军实极大增强。而这二十三名葡籍炮手成为史上第一批正式被政府雇佣的欧洲军事技术员。
此后,徐光启学生孙元化担任登莱巡抚后,还请洋人任教官,苦心训练,使明军有了一支受西式训练、拥有尖端武器的王牌军。
吕布是一位败的英雄,被很多人同情。吕布失败的原因很多,在政治格局上他远没有曹操、刘备这些人高远,又反复改换门庭,造成政治信誉很差。除了这些,在用人方面吕布也有很多失误,他后期重用的陈宫就让他吃了大亏。
被曹操像儿子一样看待,陈宫却毫不犹豫地反叛曹操
历史上的陈宫没有传说中的名气大,传说中的陈宫与曹操关系密切,他是“捉放曹”的主角之一,是曹操强劲的对手。但这是虚构的,在曹操已吾起兵之前他们并不相识。关于陈宫早年的情况都记录在《典略》一书里,据记载陈宫字公台,是东郡人,曹操起兵后第一个重要职务就是东郡太守。《典略》说陈宫“刚直烈壮”,年轻时就“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
陈宫如何到了曹操手下,《典略》记述得很简单,只说“及天下乱,始随太祖”。 据《世语》记载,袁绍的亲戚、当年一块参加过酸枣会盟的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作战中被杀,陈宫对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说“兖州无主,眼看王命断绝,我愿意说服州中人士,请您前往担任州牧,以此成就霸王之业。”之后陈宫对州政府的别驾、治中等官员说“现在天下分裂而充州无主,曹太守是命世之才,如果迎接来当州牧,必可使本州安定。”陈宫的想法得到了曹操的盟友鲍信等人的支持,鲍信还和州吏万潜等人亲自到东郡,迎接曹操担任兖州牧,这是陈宫出场后干的第一件大事。
但仅一年多后即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张邈、陈宫之叛,曹操在远征徐州过程中被张邈、陈宫从后面下手,曹操险些丧失全部根据地。《三国志》称参加这次叛乱是张邈的弟弟、广陵郡太守张超,以及陈宫、许汜、王楷等人,《三国志》还记录了一段陈宫劝张邈起事的话,当陈宫说完后“邈从之”,言下之意叛乱虽然由张邈、陈宫共同发起,而首倡者是陈宫。
陈宫在迎立曹操为兖州牧上立过大功,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此次远征徐州前“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陈宫手下有自己的兵,东郡是曹操的后方基地,这说明曹操对陈宫相当信任和倚重。这里还有一个佐证,它记录在《魏氏春秋》里,说吕布在失败之前,陈宫建议自己守城让吕布率一部分人马出城为外势,吕布打算同意这个计划,回来跟妻子一说,吕太太坚决反对,她说“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于曹公”,言下之意陈宫这个人靠不住。曹操待陈宫如“赤子”,也就是好得像父子,这一点就连吕太太都知道,说明曹操与陈宫的关系不仅不差,而且相当亲密。
陈宫还是毫不客气地给曹操背后插了一刀,一般认为这件事跟张邈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有关,因为袁绍对张邈有意见,密令曹操除掉张邈,张邈心中不安,所以发动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