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铺伏击战:徐向前元帅抗日的第一次成功战
响堂铺位于邯长线上黎城县的东阳关下,东阳关又称壶口旧(故)关、壶口关、盂口,春秋置关,明设巡检司,虽比不上迤北的平型关、娘子关、雁门关之险要,但就其地势来说,也是山西通往冀豫的孔道,太行山的主脉。
这里弯弯曲曲横断为两壁悬崖,稍东的五侯岭、关东坡,都是乱石层截,岈洼垤穴,几乎没有一步路是好走的。光绪《山西通志》如是说“泽、潞凭高设险,障蔽两河,而潞川中夷外阻,尤自古形胜地也。其当东出之冲者,曰东阳关,在黎城县东二十里,一名吾儿峪,古壶口关也。”
1938年,侵入晋南、晋西的日军,其目的是由晋南渡过黄河,实现战略突破,将我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九师驱逐出晋西、晋东南,以求巩固晋南占领区,稳定后方,使被卷曲的“蛇身”伸展开来,伺机突破黄河天险,实现其与津浦路日军会合陇海路,南取武汉,西夺西安之预定企图。当达此目的,日军继续向黄河各渡口猛犯。邯(郸)长(治)大道和从长治到临汾的公路上,日军大大小小车队,在全副武装的警戒下,日夜运送伤兵和作战物资。
刘伯承认为“为了破坏日军的战略计划,迟滞其行动,我们要再给敌人一次更严厉的打击。选好地点,对敌人的运输队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伏击,包个大馅饺子!”他提议“这一仗由徐向前指挥。”
经过侦察,八路军获得情报称,日军本月上旬在神头岭遭我伏击后,惊魂未定。邯长大道沿线戒备森严。黎城到涉县间增设了东阳头据点,驻兵150多人,涉县守城军增至400多人,黎城千人有余。公路上昼夜有武装军车巡逻,一有风吹草动,就盲目射击,为往返车队壮胆助威。
从黎城至涉县的公路约50公里,经东阳关、王后岭、上下弯、响堂铺、河头村、椿树岭、河南店等诸点。响堂铺附近公路是沿河而行,路南坡度较小,路北下坡到河床。徐向前同旅团指挥员陈赓、陈锡联经过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在响堂铺伏击敌人是着好棋。
3月26日,午夜后至黎明前,部队在黑暗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伏击地域。直属队进到佛堂沟;七六九团在响堂铺以东的杨家山、江家庄一线展开;七七一团在正面的宽漳、后宽漳一线展开,陈赓的旅指挥所在该团阵地后侧开设;七七二团在马家拐展开,徐向前的师指挥所就设在该团左前方。响堂铺路北的后狄村山坡上,徐向前守着电话机,和战士们一道忍受着寒冷和潮湿,等待着一场战斗的到来。
8时30分, 169辆汽车(我军资料为181辆)摆成2公里的长蛇阵,由黎城经东阳关,向响堂铺路段开来。这支日军为
第四兵站汽车队队长森本浩骑兵少佐
第四兵站汽车队本部(森本浩骑兵少佐) 将校5人,下士官兵14人;乘用车1辆,货车5辆,修理车1辆。
兵站汽车第57中队(山田行雄辎重兵中尉)将校6人,下士官兵188人;乘用车4辆,货车71辆,修理车6辆。
兵站汽车第58中队(木村芳太郎步兵中尉)将校6人,下士官兵181名;乘用车4辆,货车71辆,修理车6辆。
奇事网以上共计将校17人,下士官兵383名;乘用车9辆,货车147辆,修理车13辆。下士官兵中步兵139人,掷弹筒兵15名,工兵40名,辎重兵98名,辎重特务兵87名,卫生兵4名。武器有38式步枪143枝,38式骑射枪98枝,南部14式手枪39枝,军刀5把,掷弹筒4具,轻机枪2挺,重机枪1挺,短剑87把。(1938年初,华北的日军汽车部队作了一次改编,主要是加强了各汽车中队的自动火力,为每个兵站汽车队本部配备了一挺重机枪和2个掷弹筒,为每个汽车中队的自卫小队各配备了1挺轻机枪和1个掷弹筒。)
敌人仗着车多人多火力强,一路威风,一路尘扬,9时左右,完全进入伏击的口袋。徐向前一声令下“打!狠狠地打!”顷刻间,轻重火器一齐开火,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车队的头尾已燃起熊熊大火,整个车队前逃受阻,后退无路,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弄得晕头转向。战士们一个个从冰冷的掩体冲杀出来,与顽敌展开肉搏战,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逞凶一时的侵略者一个个倒在血泊中。驻在东阳关和涉县的鬼子兵急忙出援,遭到打援部队的迎头痛击,又慌慌张张地龟缩回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除41个鬼子在兵站汽车第58中队第3小队长龟谷少尉的带领下逃跑、另21个鬼子分散突围外,其余337名日军或死或俘。被击毁汽车169辆,八路军战士和民兵将缴获的大量作战物资用车拉、马驮、手提、肩扛,迅速退出伏击战场。
战后,一个日军兵站汽车队的士兵村山武夫在4月3日的日记上这样记载昨今は敵の敗残兵は、自動車隊のみねらふ如くに見え、昨日、自動車隊の森本部隊(小西部隊でない)に属する自動車隊二ヶ中隊、自動車百台、兵不明、全滅の報あり、全くしゃくにさわってたまらない。
颛顼的老师叫“伯夷父”,也叫“伯夷”,是上古著名贤人。此“伯夷”并非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中春秋初年“孤竹国”的“伯夷”,所奇事网以上古之书以“伯夷父”加以区别。
伯夷姓“姜”,为炎帝后裔、“共工”兄弟之孙,曾担任颛顼的“大祭司”和“太岳”。
“太岳”即“华山”,山高接天、可通天神。炎帝的后裔都崇拜天神,而华山在他们的眼中为天下第一高峰,所以称之为“太岳”。因祭祀天神的缘故,颛顼创制了“太岳”官职,伯夷即为第一任“太岳”。从那以后,伯夷的“太岳部落”每迁至一地,都不会丢掉崇拜山岳的传统,于是就产生了以“太岳部落”为中心、东南西北最高峰的“四岳”。“太岳”华山为“西岳”,其它分别是“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因为有了“四岳”之名,尧的时候就设置了“四岳”官职,由伯夷或他的子孙担任。“四岳”不仅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也还管理四个方向的大小部落首领。至于“四岳”究竟为伯夷子孙中四个人的官职?还是伯夷一个人官职?尚有异议。
伯夷
伯夷自古被认为是品德最为高尚之人,不仅是颛顼的老师,而且在“尧”的时候辅政,为尧“典三礼”、“定五刑”,掌管礼仪。“尧”曾经想让位于伯夷,伯夷不肯接受“尧”的禅让美意,推荐了“舜”。“舜”当政的时候,任命伯夷为“秩宗”,管理“礼部”。“舜”派大禹治水,伯夷作为水神共工之后,也很善于治水,又尽心辅弼,成了大禹的心腹之臣。
伯夷本为炎帝“姜”姓,子孙繁衍出“齐、吕、申、许”等四支后裔,这四国也都姓“姜”。为嘉奖伯夷,“舜”晚年之时,将“吕”地分封给伯夷,并封他为“吕侯”,伯夷被尊为“吕”姓始祖。春秋之时,著名谋士姜太公“吕尚”,就是他的后人。
伯夷辅佐颛顼的时候,儿子“西岳”生了“先龙”,先龙的后代子孙便是“氐(dī)羌”。
“氐羌人”姓“乞(qǐ)”,在甘青高原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后来向四方迁徙。
“氐羌”是“氐族”和“羌族”的祖先。
一部分“氐人”居住在西北一带,于汉魏时期形成“氐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虽在西晋末年曾加入“五胡乱华”行列,但到唐代时候,已经融入了“华夏族”汉人;一部分属于“氐人”系统的“白人”则向西南而去,迁入川西、滇北、滇中,成为西南少数民族。
“羌人”有的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西藏地区的古“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许多种族的羌人;有的仍然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成为许多种族的羌人。今河西走廊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上古有“乌孙”、“月氏”、“塞种”等国,都是羌人。悲惨的是,商代以后产生了作为奴隶的“只羌”。“只羌”不仅被当成牲畜使用,还被作为祭品,有甲骨文记载,商代一次祭祀活动,就杀祭羌人三百多。如此残酷的原始奴隶制度,西藏居然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公元1951年才被共产党领导的新废除。
颛顼塑像
西北部分的上古羌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游牧,有些成为不同族群的凶悍“戎人”。
“姜”与“羌”二字古音相通,但无论是“九黎”和“三苗”形成的羌人,还是“氐羌”形成的羌人,还是“蚩尤”与“氐羌”后代通婚形成的羌人,都是炎帝血脉。
炎帝的支脉——伯夷父的后代“氐羌”,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也是构成多民族华夏之国的重要骨干。今日,无论是中原或边陲,还是西藏或新疆,都是远古“氐羌人”的活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