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国民党将军抗战中因城市失守愤而自杀殉国
11月27日拂晓,日军即出动飞机轮番向川军各师阵地乱轰乱炸。不一会儿,日军步兵即在坦克的掩护下,分头向各阵地进攻。
川军一度收复泗安阵地
刘兆藜的第146师正当京杭大道,为日军所必取。146师预先集中全军火炮,在一条长约3里的狭隘地区布下埋伏,痛击来犯日军,可谓旗开得胜。消息传开,川军各部无不士气大振。
日军出动27架飞机,轮番轰炸第145师驻守的泗安,步兵在重炮、机枪掩护下发动疯狂进攻。145师将士武器装备虽然低劣,工事被炸得残破不全,死伤惨重,但仍然拼命抵抗。泗安阵地分为上泗安、中泗安和下泗安,都是一片平原,无险可凭,145师两个旅难以抵御日军猛烈炮火,中、下泗安陷入敌手。
同一时间,驻防太湖西岸的第144师也同日军牛岛师团交火。双方战至日暮,留下一地尸体的日军后退回洞庭山。
当晚,战况汇报到第23集团军总部。参谋处认为,牛岛师团遭144师痛击后,一时不敢冒进;但中、下泗安被日军占据,直接威胁广德,必须夺回。据此,指挥战斗的副总司令唐式遵要求28日围攻中、下泗安,夺回阵地。28日清晨,各师旅除留下一部扼守原阵地外,其余团、营皆由旅长率领,分道向下泗安攻击。占据下泗安的日军,经过前一日战斗,以为川军不堪一击,于是放胆休息。不料睡梦中突闻枪声大作,仓促应战,一片混乱。中泗安日军唯恐后路被断,不顾正与第145师处于胶着状态,立即放弃原占阵地,回师援救。不一时,整个泗安之敌集结于下泗安附近。
川军士气高昂,四面围攻日军。日军几度冲击,均未能突破包围。谷寿夫派出20余架飞机,向各路川军轮番扫射、轰炸,而后又派出大批援军,掩护被困日军于午后4时左右冲出包围。中、下泗安得以收复。
145师请求支援遭拒
27日牛岛师团在太湖边被重创,28日谷寿夫又差点折了先锋部队,日军恼羞成怒之余,收起了对“装备像农民”的川军的轻视。29日拂晓,日军派出飞机侦察川军阵地。10时左右,日军大股步兵在坦克和轻机枪的掩护下,分数路攻向川军各阵地。日军派出最为精锐的一旅团兵力,向泗安方向猛攻。饶国华亲率特务连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战。
145师官兵虽竭力扼守,终因众寡悬殊,不得不且战且退。到午后2时左右,上、中、下泗安相继失守。日军主力沿公路直奔广德,饶国华亲自奔往广德前方约5公里的界碑布防,与日军相持直到入暮。
饶国华深知情势严重,只怕日军明日进攻,以145师现有兵力决计不能支撑。他连夜乘车去集团军总部请求支援。唐式遵却不容分说,责怪饶国华抗战不力。饶国华愤怒之余又感到无奈,只能立即转身赶回师部。他感到敌情严重又无援兵,保卫南京外围责任重大,于是当晚即发出通电给全师官兵及友军“望我官兵不惜一切努力报国,恪尽职守。胜则生,败则死,决不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人丢脸,要成仁不怕抛头,取义不惜舍身,恪尽职守,以身殉国。”
30日黎明,日军再度向川军各师发动攻势。特别是145师所守界碑阵地,战斗极为激烈。在日军狂风暴雨般的攻势面前,145师各部阵型已现溃散状态。饶国华率手枪兵20余人在前线督战,虽暂时稳住了阵脚,但依然难以逆转局势。
广德落入日军之手
日军步兵、炮兵在飞机掩护下,潮水般涌来。饶国华带伤上阵,与日军展开血战,终因武器装备悬殊,145师伤亡惨重,广德前方阵地尽皆失陷。饶国华率部退入广德死守。
日军出动20多架飞机轰炸广德,145师官兵死伤无数。日军尽管占尽优势,但在死战不退的川军面前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广德城前尸累如山。日军见不能得手,不断从东洞庭山、西洞庭山调精锐部队增援,疯狂使用飞机、大炮轰炸,无休止地轮番进攻。不久,饶国华所部被日军三面包围,阵地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局渐成颓势。饶国华的指挥所也被炸塌了,他伏在弹坑里继续指挥战斗。
在这危难时刻,唐式遵的亲信、团长刘儒斋打来电话说,他的团只剩下几十个人,为了给全团留下几粒种子,他要后撤了。饶国华气得在电话中大声怒吼,却无法让刘儒斋改变主意。刘儒斋擅自后撤,后果极为严重。广德城被日军冲破一角,很快缺口扩大,145师全线溃散。广德落入日军之手。
刘儒斋倚仗唐式遵,擅自撤退致使广德失守,按军法应就地正法,结果却因“广德奋战临敌”,晋升为旅长。
广德城陷落,饶国华率领残部退守十字铺,给唐式遵打电话求援。唐式遵却不与他共商对策,只命令道“广德作战关系重大,应决心与城共存亡,否则提头来见!”
饶国华自杀殉国
日军将十字铺重重围住。谷寿夫连日与川军作战,伤亡惨重,倒也对饶国华有几分敬重。他下令对被围守军不予进逼,只是一再劝降。
饶国华深感军人失土,愧对国人,决定自戕殉国。入夜,饶国华带领一个营对广德城作了的自杀式攻击,并焚毁了广德机场和物资。深夜,饶国华退回到距广德15里的七里店。12月1日凌晨2时许,饶国华走入住房后面的一片竹林,拔枪自戕,以死报国,时年43岁。饶国华的遗言后经辗转传抄,大致是本部扼守广德,掩护友军后撤集中,已达成任务……广德地居要冲,余不忍陷敌手,故决与城共存亡。深望我部官兵,奋勇杀敌,驱逐出境,还我国魂,完成我未竟之志,余死无恨矣。
饶国华是川军在抗战前线殉国的第一位将领。12月底,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对历史上的高僧,人们关注的是他们的佛学修为,但对弘一法师,人们更关注他出家的动因。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政界失意说,不一而足。而事实上,这些解释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因素,背后的深层因素,还在他儿时接受的儒家思想。
弘一法师出家的儒者
郁达夫说,杭州的特产有两样,一是夏天的蚊子,一是庙里的和尚。据郁达夫在西湖边上的观察,每隔五分钟,就可以看到“缫衣秃顶的佛门子弟,漫然阔步在许多摩登士女的中间”。
蚊子多容易理解,而寺庙究竟有多少呢?有人夸张地估计,民国时期,杭州的寺庙多达两千多所,而西湖更是寺院的丛林。
据说,南宋之前的西湖荒凉,人稀,却是和尚的福地。然后,香客来了,文人也开始与和尚交游。再然后,西湖就成了游人如织的景点。
尽管庙宇已经荡然无存,但说到虎跑寺,人们还会隐隐约约知道这是座名刹。事实上,它是西湖边上的大寺之一,高僧辈出,但能为普通人熟记的高僧却只有两位圆寂在此的济公,还有在此剃度的弘一法师。
佛事鼎盛的杭州,有幸接纳了弘一的剃度,但这一剃度,却引发了千古争议,弘一为什么弃荣华、妻子如弊履,盛年出家?对此,人们提出了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政界失意说,还有弘一学生丰子恺的“三层楼”说,不一而足。
其实,诸如破产、遁世、幻灭等原因,只能算是浮在表层的影响因素而异,而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的儒者身份。
“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年轻的李叔同意气风发,也希望投身革命,先是追随康梁,而当辛亥革命胜利的时候,也欢欣鼓舞“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1911年,他家的产业遭受了两次致命的打击,原因是辛亥革命引起的票号倒闭,这使得李家的百万资产荡然无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叔同对辛亥革命还是没有丝毫怨怼,只是发泄着河山光复的喜悦。
破产说和挫折说都认为,李叔同在家族企业的危机后生活困顿,因为缺少抗打击的能力而遁入空门。但事实上,他的财务状况并没有到如此不济的地步。
1917年,赴日学习音乐的刘质平经济拮据,向李叔同求援。此时的李叔同基本上靠薪金度日,,他从工资的一百零五元薪水中抽出二十元,寄往日本,资助过程直到刘质平学成归国。可见,工资度日已经绰绰有余,生活并不拮据。而从刘质平的角度看,如果不是知道老师有钱,他也是不会开口求援的。
事实上,李叔同的出家,还在于他的儒者身份,他有建功立业的念头,现实却丑恶卑劣,,又激发了他文化血液中的归隐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后,军阀之间还在混战,南北之间更是吵得不亦乐乎,而许多士人谄媚逢迎。民国初年的气氛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民主被空置,民生仍然凋敝,列强依然环伺……
儒家文化有“用行舍藏”的原则,李叔同在革命后期的幻灭中,就是遵从了这样的古训,所谓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是丑陋的,读书人看不破,但他们又是坚定的理性主义者,所以,士人可以在革命潮流中放声呐喊,一旦转到丑陋的政治运作,他们就会手足无措,产生“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时。这个时候,归隐,就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在传统士人的视野里,隐,就意味着依佛傍老。而李叔同选择的,还是道家的归隐途径。所以,李叔同这位归国后常研读宋明性理之学的循循儒者,“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上常披着道教的经书。自己关起房来研究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