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上寿命最短的部队是哪支:部队长曾五易其
第35军是解放军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军之一,从1949年2月组建到1950年1月撤编只存在了一年。35军最初由吴化文的起义部队组成。吴化文部追根溯源为冯玉祥的西北军。首任军长也是末任军长是吴化文。
吴化文,一生四次叛变五易其主,他1904年出生于山东掖县,8岁随父母迁居安徽省蒙城,1920年离家出走,投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升为排长、传令官。因为人乖巧机灵被冯玉祥器重,1923年,入北京教导团学习,继又被冯送进北洋军阀开办的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回冯玉祥部任师参谋长。26岁背叛冯玉祥投靠韩复榘。1930年弃冯玉祥投奔韩复榘,先后任高级教导团团长、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等职。
韩复榘被处决后,他是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的高级将领,为何被杀,三种说法见仁见智,1938年1月,吴化文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独立二十八旅,他任旅长。鲁南台儿庄失守后,其部被改编为新四师,吴任师长兼山东保安第一师师长。抗战初期,率部先后在泰安、万德、虎门、柳河等地与日军作战。1939年,日军“五一大扫荡”,他率部在临朐与敌鏖战竟日,重创日军,受到八路军的赞扬。39岁投靠日伪当汉奸。1943年,他投靠汉奸汪精卫,晋见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被委任为日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协同日军进攻八路军。41岁时日寇投降,汉奸当不成了,他投靠蒋介石。出任第五路军司令兼津浦铁路南段司令,执行蒋介石“防止共军占据铁路交通”的命令。1945年至1948年脚踏两只船,只图保存实力。1945年10月其一部被人民解放军击溃。为摆脱困境,保存实力,他于1946年7月与中共联系,表示愿意站到人民方面。1947年3月,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吴化文又继续追随蒋介石,时任国民党整编八十四师师长。
1948年7月,被王耀武保荐为整编96军军长,防守济南西线。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包围济南,在外迫内促之下,他终于在 9月16日率2万名官兵战场起义。后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下辖第103、第104、第105师),吴化文任军长,保持原有建制,为华东野战军直属部队。淮海战役初期,35军在后方整训,第三阶段时,粟裕下令35军南下参战,在宿县集结作预备队,未参加战斗。?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华野全军休整。中旬,35军与鲁中南纵队(属华野第2兵团)合并,下辖的三个师(第103、第104、第105师)。原吴化文部缩编为三个团。各个师中吴化文部有一个团,鲁中南纵队两个团。鲁中南纵队在解放战争初期,与吴化文部为死敌,反对合并,认为这是“包办婚姻”、“强迫婚姻”。陈毅出面工作,他在贾汪会议时说“华野编16个军,4个兵团。鲁中、渤海、江淮三个纵队不编,充实三个起义部队。这样合编对起义部队的进步是有帮助的,向他们说清楚我们没有把他们当杂牌看待,也没有当客人看待,而当自家人一样。”。鲁中南纵队的人对此依然不服,后召开全军干部大会,吴化文检讨了自己历史上的罪恶,矛盾才缓和下来,完成35军的整编。2月9日,华野发布整编命令,改称第三野战军。军以下按三三制设师、团、营,师、团的番号则按全军序列排列。
人民解放军第35军的主要战绩就是占领南京了。1949年4月20日,民国政府拒绝共产党的和平方案。子夜起,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开始强渡长江,渡江战役开始。35军因准备执行“攻占浦口,炮击南京”而暂归第八兵团指挥,担任对南京守军钳制和监视任务。21日,35军进攻江浦、浦镇、浦口。清晨104师攻克江浦县城。103师全歼江浦的守军。22日深夜占领浦口。由于原定接管芜湖、南京的陈赓第四兵团尚在江西湖口和安徽望江地段,转到南京,需十多天。于是邓小平与刘伯承商定取消第四兵团接管南京的任务。改由第八兵团担任南京城防任务。24日凌晨,35军104师312团3营率先占领总统府。4月29日,粟裕命令三野第八兵团的24军前往南京接防,35军调往杭州。1950年1月16日,军委命令,第30军和第35军番号撤销。35军军部调归海军,所辖三个师分别调归浙江军区并兼几个军分区。1952年5月15日,浙江军区的第104师与其它9个师一起集体转业,改编为工程部队及屯垦部队。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他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
因为到殷去有三条好处
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眼下的都城 "奄"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眼下的情况要好;
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
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安阳殷墟简介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盘庚得以迁殷。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将迁之时,盘庚发出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就是说,有奸诈邪恶,不听话的人,我就把他们斩尽杀绝,不让这孬种遗留在新邑蔓延滋长。可见盘庚企图通过迁都打击贵族。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既迁之后,盘庚重申“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与商王血缘的远近,造罪就处死,立功便封赏;并宣称自己有权“制乃短长之命”。这说明通过迁都,镇压了异己,商王权威上升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盘庚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完成了迁都的计划。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好多方面不适应,纷纷要求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趁机捣乱,煽动大家要求迁回老家去。当时盘庚针对时局发表了一篇训话,用强硬的态度,警告奴隶主贵族不要捣乱,否则必遭严惩。就这样,局面才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