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战争其实是两败俱伤:金国也难逃衰弱的怪
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是历史上以女真族执政的北方封建王朝。
女真族原为辽朝藩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起兵反抗辽朝,统一女真诸部后于翌年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但于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衰弱。金宣宗时期,金朝外受大蒙古国南侵,内部昏庸内斗、民变不断,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灭亡。
金朝作为女真族所建的新兴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机制得以精简而强大。军事方面实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金代院本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
宋金战争在历史上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因为十二道金牌的命令让许多人为岳飞感到惋惜,经过多年的探究本人认为宋金之间的战争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由于女真人的贪婪欲望导致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并改变了日后东亚的政治格局,应该说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战争。
宋金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金朝在灭亡辽朝以后继续进行的南侵战争,1113年女真都勃极烈完颜阿骨打率2500名女真联盟士兵在宁江州(吉林扶余)反辽,这时的辽朝和辽朝的契丹铁骑已经不再是那支驰骋中原的雄兵猛将,再加上辽军主力主要部署在辽夏、辽宋边境地带及镇压滦州之乱而后方空虚使得女真联军快速取得了战场的胜利;由于辽朝的腐败以及军队战斗力的下降,使得金军快速取得了胜利,为了减轻战场的压力,金朝与宋朝达成了“海上之盟”,这时的宋朝军队对辽作战却接连败北,宋朝的无能使金朝就将下一个目标定为了宋朝。
金朝对宋朝的战争可以分为进攻、对峙、防御三个时期,从南下汴京到黄天荡之战是金国对宋的进攻时期,金军可谓攻势凌厉且沿路宋军是“降将如毛,降兵如潮”,金军攻克宋都汴京俘虏徽宗、钦宗并一路南下追击高宗,黄天荡之战使得金军不敢随意南下;对峙时期,从黄天荡之战到进军南下,这一时期宋朝开始了局部反击岳飞率部收复襄阳六郡而保证了宋朝的川陕-淮河防线的安全;防御时期,是指金军南下到绍兴和议,这一时期金军虽然在一次南下,金军却不断地处于防御和退却,岳飞率军先后取得多次大捷使得金军当时有退却和放弃中原做好保卫白山黑水老家的准备。
长期的对宋战争造成金国的国力损耗严重,金朝失去了统一北方和雄霸漠北的机会,其实在金灭辽之后金军应该继续追击辽国残余势力并消灭已经衰落的西夏,由于金朝统治者决策的失误使得蒙古部落趁机崛起;所以,宋金战争造成了宋金两国的实力都大大受损,宋金两国的战争使得西夏得以苟延残喘且蒙古趁机崛起,这也使得金宋两国改变了国运。
妙玉以蹊跷的身份跻身”金陵十二钗正册”,排第六位,在钗、黛、元春、探春、湘云之后,居迎春、惜春之前,相对其身份而言,是比较靠前的,而全书对她却着墨不多,前八十回中对其身份来历的交待数笔带过,语焉不详,后四十回中对其结局的交待也不甚圆满,历来争议甚多,只能由判词和红楼曲去想象其结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杭州灵隐寺冷泉亭的妙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有人答曰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此解甚妙,看妙玉,我以为也应作如是观,而不必太执着。曹翁写妙玉虽只寥寥数笔,却是胸中早有丘壑,且细致入微,纤毫毕露,故形象丰满,神韵十足,足供后人千般评说、万般感慨。
有林之孝家的来回“……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摸样儿又极好。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第十八回中这段借林之孝家的交待妙玉的来历,颇有“真事隐去”的味道,妙玉的背景非常模糊,只知大略,而无法详细考察,这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既可供有心人想象,也可供别有用心者臆想。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妙语,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陶庵梦忆·张东谷好酒》中也有一句妙语讥讽这类字字落实之事字字板实,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点金成铁手也。所以,只要知道秒玉出身高贵,品质高洁即可,其余细节,皆可用九方皋相马之法略去不计。《红楼梦·世难容》仙曲誉妙玉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几近于屈子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妙玉的身份与气质,都处在世俗的对立面,而偏偏又落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格格不入,遂成悲剧。她身为尼姑,是方外之人;,她又自称“槛外人”、“畸人”,简直是自绝于人世。第六十三回中,宝玉求教于岫烟时,岫烟对宝玉说了这样一段话,让宝玉和读者都有“醍醐灌顶”之悟“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 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妙玉是何等的狂傲孤高,“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这样的话,大有魏晋高士和晚明狂生的口气,如嵇康、李贽之辈,而嵇康抚一曲《广陵散》之后从容赴死,李贽也自尽于狱中。就妙玉而言,一般人比较能够接受的,也应该是不堪受辱,自尽而完的结局。岫烟是妙玉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岫烟对妙玉的评价是“放诞诡僻”,而宝玉也是“行为偏僻性乖张”,所以,妙玉视宝玉为同道中人,青眼相加,待之格外不同,以至肯以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款待宝玉,她对宝玉,除知己之情外,也可能有丝丝情愫,这也属正常,毕竟他们是正青春年少,妙玉又长期与青灯古佛相伴,有这样朦胧的感情存在,更增额外的美感,但若一口咬定妙玉暗恋宝玉,则有几分煞风景了。即便两人之间到了这样的地步,妙玉仍希望宝玉自称“槛内人”、“世人”,真是遗世而独立。
妙玉的才华,在七十六回中有很好的体现,她对湘云、黛玉所联诗句的欣赏与点评及稍后的小试牛刀,一口气续出十三韵,才气不在钗、黛之下。妙玉的洁癖,略有些过,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所以才会有“才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终止必欲除之而后快。
正因为妙玉的背景是模糊的,我更倾向于把她看作一个化身,是高贵的生命和超绝的才华的化身,为世俗所不理解,为世俗所不容纳。第二回中借雨村之口发了一段颇具荒诞色彩的宏论“……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 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援引此论,则“十二钗”身上多少都有些这样的“气”,而妙玉是最为显著的代表。黛玉《葬花吟》中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和妙玉的“无暇白玉遭泥陷”也遥相应合。
妙玉最终是“风尘肮脏违心愿”,“金玉之质,终遭泥淖”,这是必然的结局,妙玉的悲剧,一方面是世俗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性格所酿,换言之,就是性格和世俗的不相容,所以,妙玉的仙曲就叫《世难容》,可见曹翁看得透彻。王国维有诗云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曹翁终究也未能摆脱这命运。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精华,而妙玉这样的人则是精华中的精华,把这精华中的精华加以毁灭,就具有格外的悲剧意义,引起无尽的痛惜和深思。这是天才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以前发生过无数次,以后也还会继续发生,我们无法阻止,只能扼腕叹息。不论他们的生命多么短暂,不论他们的结局如何悲惨,但他们没有虚度生命,而是留下了璀璨的光芒,这就够了,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欣赏他们,能够少参与一点残害天才的事,因为我们,就是“世人”、“槛内人”啊,一个这样的人的力量不足道,而合在一起,就成“乌合之众”了,也便是鲁迅所谓的“虚无之阵”,能杀人于无形之中而不自知,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