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民革命军:到底是国府的军队还是国民党
关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的国民革民军,究竟是国家军队,还是国民党的军队,网上讨论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究竟是国家军队还是国民党的军队,的确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认真研究其沿革,确实很难说清楚。衡量一支军队的属性,关键要看这支军队的产生的政党属性和支配军队的政党属性,以及政党组织在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也曾经想设计成跨党派的国家军队,终究因国民党统治的需要,而成为泡影。可以说,从国军诞生之日起,直至1975年蒋介石去世,国军的基本属性是国民党的军队,而不是无党派属性的国家军队。而蒋介石去世后的“台湾国军”,因国民党对军队的支配地位逐渐丧失,就另当别论了。
一、国军是由国民党创建的军队
1924年孙中山在原苏联支持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5年由国民党效仿当时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以党建校,以校领军”的模式,并参考苏联军事a制度后创设。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其中包括黄埔军校的第一军,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等八个军。从这支军队的创建来看,是由国民党创建的,属于国民党的军队。
需要说明的是,创建黄埔军校和以黄埔军校为班底的第一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创建的,但由于当时的共产党员是一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后才一起组建黄埔军校的,所以国军被视同是国民党独立创建也没什么不妥。
二、国军是由国民党支配的军队
由于国民党是先建政府,即广州国民政府,然后才组建军队的。所以1925年7月1日成立国民政府,7月6日建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统辖国民革命军。而此时代表的还是北洋政府,广州的国民政府只是国民党造反时的地方政府。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基本属性不是国家的,而是国民党的。1926年北伐后,国民革命军分别占领武汉三镇和南京上海。军事委员会均随国民政府迁徙而移驻。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二届三中全会,会中决定重设国民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作为国民党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并而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宁汉之争,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奉行的是“枪指挥党”,有枪就是草头王,最终以汪精卫、胡汉民为首的党权败于蒋介石的军权。1928年2月2日,国民政府变更通过“军事委员会隶属国民政府,为国民政府军政最高机关,凡属国民革命军之陆海空军,均归其节制指挥”的相关法律。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占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获得国际承认。1928年8月,国民党第二届第五次中央全会上宣布撤销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1928年10月8日,蒋中正窃取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职务,实际掌握国民党军政所有权力。从此党政军均集中于蒋介石一身,党国党国,党就是国,国就是党。也就是说,当时的国家军队就是国民党军队,非国民党的军队或军事组织,都是非法的土匪或匪军。国民革命军始终在国民党蒋介石的实际支配下。
三、国民党在国军中的组织
建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原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1926年国民革命军宣誓北伐的时候,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军党代表分别为一军缪斌;二军李富春;三军朱克靖;四军廖乾五;五军李朗如;六军林伯渠;七军黄绍竑;八军刘文岛。其中郭沫若、李富春、朱克靖、廖乾五、林泊渠都是共产党人。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后,在军队内清除共产党人,军队内推行“党团”制度,党员“须听命于党团,遵守党团的决议,没有自由意志,不得自由行动。”(《中央周刊》第1卷第24期,1939年1月。)
说到国民党在国军中的组织建设问题,必须交代清楚国民党的三大荒唐
1、党内战争 国民党也讲以党治国,以党治军。但由于国民党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既宽泛而又无确切指向。民族主义,都是汉族没话好说,民生主义,各方有各方的利益,少不得一番争斗,最关键的是民权主义,蒋介石要一统天下,地方派系要求“民权”,党同伐异下,常常大打出手。现在人们一直热衷于议论的军阀战争,其实就是国民党的党内战争,譬如中原大战,交战各方的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都是国民党党员,蒋桂战争的李宗仁也是国民党党员。
2、俱乐部式组织 加入国民党有如加入俱乐部,门槛很低而且出进“自由”。今朝因争吵而被“开除”了党籍,甚或被软禁或被流放至海外了,明日因利益而握手言欢时,则仍可矗登党内军内高位。因为国军实行“一长制”管理结构,军队的国民党党组织和党员,除了特务式管控服从领袖之外,基本没事可干。基层党员官兵,对长官的军事行动是否符合三民主义,既无权过问,也懒得过问。
3、全军党员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看到八路军之所以作战顽强,是由于党员在军队中发生了战斗堡垒作用。于是国民党也照瓜画葫芦,在国军中大肆发展党员,1939年3月,蒋介石通饬全国各军事长官,一律恢复各级军队党部,全体官兵均须集体宣誓入党。1940年春,李宗仁在湖北老河口公园举行的一次集体入党仪式上,一次就吸收了1万多名军官士兵为党员,其后几天内,第5
战区10万官兵都成了国民党员。抗战时期国民党400多万军队党员都是集体入党的产物。由于“全体官兵皆党员”,使国民党在国军中的组织有等于没有,名存实亡。
四、宪政时期的国军属性
在蒋介石的操作下,1946年12月,制宪国民大会所通过之中华民国宪法和宪法实施之准备程序中规定,本宪法在1947年12月25日实施,即在此日之前应当选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以便在行宪之后产生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行宪后,国民革命军改组中华民国国军,国军实现军队国家化。由于此时国共内战已经开始,所谓国家军队仅仅是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一家构成,蒋介石身兼国民党委员长,国民政府总统,且拜“全军党员”的余威,国军官兵大多数都是国民党党员,事实上,非国民党人员不能在国军中任职,所以,名义上国家化的国军,实际上还是国民党的军队。
五、几点特殊情况
1、1912年的中华民国国军,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队,也称为中华民国国军,但此国军非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
2、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新四军。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通过整编的工农红军也称为国民革命军,但国共两党都知道对方不是“自己人”。
3、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和谈时期,也曾设计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编成18个整编师,并入国军之中。终因共产党看穿蒋介石意在把共产党的百万大军裁撤70万人的意图,并取缔200万地方民兵,取消共产党地方政权而恼羞成怒,发动内战作罢。
4、蒋介石死后,蒋经国在军队“国家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使国民党在“台湾国军”的地位日渐弱化,党军分离。到李登辉执政时期,非国民党籍军官获得大量提升,甚至占据高位。在实行比较名副其实的“军队国家化”后,国民党的政权也丢了。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猫换太子”。这里就这四大奇案,作一简括的介绍和回答。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