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神遗言:称跟军队打的人都有病
对于97岁的老红军孙金道来说,80年前的远征给予他的最深记忆,就是两个方面打仗+挨饿。“一年多时间差不多天天都在打,都在跑,都在饿肚子。”孙金道当时是红四方面军270团的传令兵,长征开始的时候,还未满16岁。他清楚地记得,到了西北,“才美美地睡上了昏天黑地的一大觉”。“苦是真苦,不过有了那样的经历,就再也不担心沟沟坎坎了。”
直到今天,老人依然为自己右腿上的两处枪伤自豪。16岁的小红军,从此成了坚强的战士。那么,对于一支军队,这场艰苦卓绝的远征,又意味着什么?长征,锤炼了一支军队的战略战术,一支军队,两条河流,两番苦战截然不同的战局,检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战术。湘江战役,面对5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损兵大半,几近覆没;四渡赤水,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重重包围,红军冲出包围圈,绝地重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广西北部的湘江。中央红军在通过国民党精心构设的第四道防线时遇到了灭顶之灾头上是狂轰滥炸的飞机,身后是潮水般涌来的中央军,前方是设防堵截的桂军和湘军,红军被死死压在宽30公里、长80公里的锥形地带长征之初大搬家式的撤退捆住了红军的手脚,也夺去了一次次稍纵即逝的战机。苦战5天5夜,虽然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涉险过江,8.6万人的长征大军却锐减至3万余人不到两个月,红军在黔北山区多雨的早春面临的局面比血战湘江更为严峻队伍疲惫,伤病严重,缺衣少粮敌我力量之比,达到空前的40万∶3万。表面上看,红军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蒋介石坐镇西南,梦想挟湘江一战之勇,彻底解决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界。,蒋介石显然忽视了这样一个细节毛泽东回来了,那支灵活机动的红军又回来了!党和红军理想的航船驶进最狭窄航道的关头,毛泽东阔步走向船头贵州,成了他力挽狂澜的起点。第一仗,西进土城受挫。毛泽东没有恋战,迅速渡过赤水河,作势北渡长江。当蒋介石匆匆在长江南岸布置几十个团阻拦,毛泽东却杀了个回马枪,掉头二渡赤水,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5天内击溃蒋介石嫡系吴奇伟部两个师另8个团。
这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蒋介石飞重庆、飞贵阳,亲自督战。中央军和川、黔、滇各省部队铺天盖地向遵义城扑来,毛泽东却毫不恋战,红军从茅台镇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用1个团伪装主力继续向西挺进川南,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