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投敌:蒋介石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第一反应,是对外隐瞒汪出走的消息,动用各种途径劝其悬崖勒马
1938年12月21日,蒋介石获得汪精卫私自飞往昆明的消息,大为意外,当此困难空前未有之危局,不顾一切,藉口不愿与共党合作一语,拂袖私行,置党国与不顾,岂是革命党员之行动乎。痛苦之至,惟望其能自觉回头耳。22日,蒋介石已从龙云的电报中知道,汪精卫计划前往香港,与日本谋和。
对于汪精卫出走的严重性,蒋介石极为清楚,在日记中思考,汪去后,对党政军以及各地之关系应特加审慎汪去后,外交与对敌或有影响乎?广东军人是否受汪影响?政府内部受汪影响人几何?。蒋介石预计中的这些连锁反应一旦发生,一贯反蒋的地方军阀、党内亲日势力,都将随汪投敌,导致抗战阵营分裂。
但直到这时,蒋介石还期望能制止汪精卫的进一步投敌,处处留有余地,称彼虽有意害余,而余应以善意救彼,对于此种愚诈之徒,只有可怜与可痛而已。,蒋介石一再掩饰汪精卫意图投敌的真相,免致其骑虎难下。12月26日,蒋介石一面抨击日本的侵华野心,一面为汪精卫辩白,汪先生此次离渝转赴河内,实为转地疗养,纯系个人行动,毫无政治意味外间一切猜测与谣言, 国人必不置信。蒋介石亲自致电张季鸾,希望《大公报》的报道汪时宽留余地,从舆论上造成空气,防止其万一失之憾;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也秘密指示各报停止讨汪肃奸。
,蒋介石指示同汪精卫关系较为密切的外交部长王宠惠、驻英大使郭泰祺、驻美大使胡适、交通部次长彭学沛等劝其返回后方,或至少告假游欧,不发表任何宣言。一向主和的胡适在信中说,此时国际形势好转,我方更宜苦撑,万不可放弃十八个月之牺牲今日反对和议,实是为国家百年设想,务乞公垂听。长期追随汪的郭泰祺说,此时无论如何,请公勿公开主和,免敌人谓我领袖间政见不一而乘机挑拨。
,蒋介石让澳大利亚籍顾问端纳通知英美大使馆,称汪精卫并未获得授权去向任何人谈论和平问题;不仅不会考虑日本人的和平条件,而且正在积极准备付出更大的努力继续进行抵抗,以示不会同日本停战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