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菱塘》的感受
读完《水墨菱塘》,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春天到了,珞珈山像一位穿着绿色长裙的小姑娘山坡上长满了绿色的小草,草丛中一朵朵蓝色的野菊花若隐若现,其中还夹杂着紫色、黄色的小野花,好像给珞珈山铺上了一床漂亮的花地毯。珞珈山上除了花花草草,更多的还要数山上那数不清的树木。大树长出了新叶,春天的到来仿佛给所有的树木换上了一件绿色的新衣。
丛林中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偶尔还看到鸟儿们飞来飞去觅食的身影。山脚下是樱花大道,三月的阳光里,樱花们争先恐后地开放了,好像给山脚系上了一条粉色的长飘带。
夏天到了,珞珈山上的树木枝叶长得更加茂盛了。六月里的一天午后,阿公带我到珞珈山上去玩。我们走在半山腰,抬头向上看,只见枝叶遮天蔽日,阳光只能从树的缝隙中照射下来,形成了一根根的光柱。
山上绿荫浓郁,凉快极了,好像跟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不过,蚊虫也在这片绿荫中更加“忙碌”了,像我这样皮肤敏感的人,立刻全身“长满”了红胞,吓得阿公赶快带我逃离这块“危险地带”。
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但内心仍是无尽的牵挂和回想。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怎么写
【篇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篇二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感】 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其中之《农夫与蛇》。 冬天农夫发现了一条蛇冻僵了,他想给它温暖,便把它放在自己的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一醒来就咬了农夫一口,要了农夫的命。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对恶人再好,他们的本性是不会变的。我们要认清坏人,改造坏人,创造一个美好和平的世界。 【篇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作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有许多寓言故事组成的.,书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看似很普通,但却都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解柱折颈而死。因耜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则寓言幸辣的讽刺了那一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像这样的寓言还有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比喻欲速则不达,这些寓言虽然都只是人们编造出来的,但却又让人觉得无比真实,从中的道理十分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儒家教思想,忠义仁孝小弟为中心,教育我们有个好的品质,读完了这一本书后,更今我感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