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个哲理故事的道理
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寓意..
从a来说是人求生的本能
从b来说就是患难见真情,平时都说是什么样的好朋友,一遇到困难就各奔东西
有道理的故事 长一点 最好搞笑一点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让一些读者失望,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感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年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抬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是因为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沓的脚步声,老夫妇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得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过一会儿,那老妇人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时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泪人儿了,都不觉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了老人的话,都多了个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了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个夜晚。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就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拨转就是一动夜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心里难过
刘心武
深夜里电话铃响。
是朋友的电话。
他说“忍不住要给你打个电话。我忽然心里难过。非常非常难过。就是这样,没别的。”说完他挂断了电话。
我从困倦中清醒过来。忽然非常感动。
我也曾有这样的情况。
静夜里,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情绪涌上心头,那情绪确可称之为“难过”。
并非因为有什么亲友故去。
也不是自己遭到什么特别的不幸。
恰恰相反也许刚好经历过一两桩好事快事。
却会无端地心里难过。
不是愤世嫉俗。不是愧悔羞赧。不是耿耿于怀。不是悲悲戚戚。
是一种平静的难过。
但那难过深入骨髓。
静静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实体是独一无二的。
不但不可能为最亲近最善意的他人所彻底了解,就是自己,又何尝真能把握那最隐秘的底蕴与玄机?
并且冷冷地意识到,自己对他人无论如何努力地去认识,到底也还是只近乎一个白痴。
对由无数个他人组合而成的群体呢?
简直不敢深想。归纳,抽象,联想,推测,勉可应付白日的认知。
但在静寂清凄的夜间,会忽然感到深深的落寞。
心里难过。
但,年年难过年年过。
日子是没有感情的,它不接受感情,也就不为感情所动。
需要感情的是人。人的情感应当赋予自己。唯有自身的情感丰富厚实了,方可分享与他人。常在白日开怀大笑吗?
那种无端的大笑。偶在静夜里心里难过吗?
那种无端的难过。或者有一点儿“端”,但那大笑或难过的程度,都忽然达于那“端”外。
是一种活法。
把快乐渡给别人,算一种洒脱。
把难过宣示别人,则近乎冒险。
可能你已经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