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慈母
我国古代名人的母亲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业、品德教育,她们为培养子女勤奋好学、修身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孟轲,世称孟子,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他幼年丧父,家贫如洗,全靠母亲织布维持生计。孟母很贤惠,也很善于教育、诱导孩子。她为了选择一个对儿子成长有益的环境,曾三次搬家。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啼哭的人多,影响学习,于是迁到一集市附近居住,那儿闹闹嚷嚷,孟轲又不安心求学,其母又迁往一家学堂附近住下,孟轲看见别人上学,也爱好读书了。这就是流传于世的“孟母三迁”。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听见孟轲才读了一会儿书又不读了,就把他叫到跟前,当面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说“儿啊,你这样不专心读书,就像我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一样,是永远也不能成功的啊!”慈母的话给了孟轲很大的震动,从此他发愤学习,终于取得了成就。
岳飞是南宋时的抗金英雄,小时候由于没钱上学,全靠母亲教会识字。他读书用功,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长大后又学得一身好武艺,熟读兵书。金兵入侵时,岳飞应征入伍。出发前,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并教导说“不要挂念家里,要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兵!”岳飞牢记母亲教诲,英勇奋战,立下累累战功。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四岁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困,欧母教子读书,没有钱买纸笔,就用芦柴棍儿在地上画着教他识字写字,被传为“欧母画荻”的美谈。
明朝末年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毕生用于祖国壮丽河山的考察事业,这一壮举是在他母亲的教诲、支持下实现的。徐母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传统,勉励儿子“志在四方”。徐霞客出游时,她为儿子打点行装,“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徐霞客归家后,徐母要儿子“第游名胜归,袖图一示我。”听着儿子讲述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母亲很是高兴,煮蒲烹铭,表示祝贺。
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四岁跟母亲读书,蒋母一手摇纺机,一边教儿读。诸姨对蒋母说“你只有这一个孩子,何必这样苦呢?”蒋母说“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他如果不成器,将来怎么办呢?”蒋士铨成名后,母亲仍教育他“能习于勤”。在士铨准备为母亲画像时,蒋母提出以“鸣机课夜”为题,重新再现母织儿读的情景。
他们的成才和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与慈母的严教分不开的。
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陶母封鱼
晋朝人陶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陶母却很注意对他品德的教养。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吏,有一次他利用负责管理鱼塘之便,弄到一坛腌好的咸鱼,让人捎给了母亲。陶母见后,立即封好了咸鱼,派家人原物送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吏,却拿了公家的财物给我,不但不能使我满意,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此后,陶侃牢记母训,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洲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期的重臣之一。
李母退米
唐朝人李畲曾当过监察御史。一次,官府派人将他的俸米送到他的家中。他的母亲叫家人拿出斛来将送到的米量了一遍,发现多了三斛。李母又问他们送一趟米应该给多少车脚钱,送米的人说“给御史们送米不要脚力钱。”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令家人将多余的俸米送还了官府,并付了车脚钱。李畲回家后,李母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为此,李畲专门上奏章参劾了发放俸米的仓官,又亲自向朝廷请罪。
寇母遗诗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个人以为天下哪个母亲不是慈母,只不过儿女没做出成绩,这千千万万的慈母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