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母亲的著名故事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不断去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
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
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孟母忐忑不安。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徐庶之母
三国时期的徐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谋士,在刘备孤军落难之际,徐庶作了刘备的军师,在数月内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这让曹操非常头疼。
于是曹操的谋士程昱献计,让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徐母忠奸分明、深晓大义,识破了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
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3、王献之的母亲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
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
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
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了之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继续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4、岳飞之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
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鼓励儿子从戎,精忠报国。
并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所敬仰。
5、孔母颜征
孔子约三岁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被迫离开孔家搬回曲阜故里,生活十分清苦,孔母靠教授5个孩子勉强度日。孔子不到6岁就开始跟班学习,由于孔母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
小孔丘还不到10岁,已经学会全部发蒙功课。孔母这一段家教生涯,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孔母颜征在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与孟母教子相比,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而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