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剃发易服背后的故事,多少人成为这一政令
剃发易服,是清朝独有的特色。剃发易服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周折,在这过程中,还成为民众的笑柄。关于剃发易服,有什么的历史渊源和有趣的故事?今天,奇事网小编搜集了相关剃发易服的资料,和大家分享剃发易服背后的故事。
对于当今的人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都不是问题,你就是顶着一朵奇葩招摇过市,大家最多也是侧目而视。对于40年前的人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代表你的革命立场;对于300多年前的来讲,留什么样的发型,则关乎生死。
有人会问,我留什么发型是我自己的事情,怎么和生死扯上了。这事放到明末清初,还真和生死有关系。1644年满清入关,铁骑踏遍,改朝换代这事上演。老百姓骨子里已经习惯了,不就是换个皇帝嘛,该干嘛干嘛去。
所谓的“反清复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明朝皇帝昏庸无能,残暴也不在少数,没有满清入关,皇帝也许就是李自成了。本来老百姓臣服了,也不怎么抵抗了,多尔衮出了个昏招剃发易服。
所谓的剃发易服就是汉族人把头发四周剃掉,留下中间很细的一绺小辫,活脱脱的少数民族风。许多人都被电视剧误解了,认为清朝的发型就是前面剃的光光的,后面跟一根油光可鉴的大粗辫子,用鲁迅的话来讲,就是“可爱”极了。这种发型其实已经是清朝末期的发型。如下图所示
剃发易服过程
剃发易服的易服就是把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上衣下裳”变成了“长袍马褂”,把“右衽”变成了“左衽”。也许,对于不了解历史文化的人来讲,剃发易服没什么大不了,值得以死相抗吗?!对于当时的汉族人来讲,这必须是以死相抗的,因为发型和服饰代表了汉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什么是剃发易服文化,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它包含我们数千年来积累的智慧、规则、道德、信仰等等,最终通过一种“仪式”存在,具体就是我们的发型和服饰等。孔夫子就说过“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没有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族人的文化靠什么传承,几千年的文明被抛弃,沦为野蛮人。虽然现在讲究文化融合,孔夫子这话也说的太绝对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能丢,不是靠所谓的恢复“汉服”,而是靠文化的延续。
所以当汉族人剃发易服后,朝鲜人、日本人甚至包括当时的安南、缅甸等国家对清朝是非常轻视的,尤其是朝鲜人,认为“中华”已灭亡,自居“小中华”,来的朝鲜使者见到汉族官员往往趾高气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延续了中华文化,而非“剃发易服”的“野蛮人”。
所以看看现在的韩国人,他们的传统服饰、礼仪习惯、饮食医学等基本上延续了中华的儒家文化,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陌生,甚至说是无知,怎能不惭愧。如果说清朝的“剃发易服”是武力下的屈服,而近现代的文化断层,我们又作何反思?
在清政府颁发“剃发易服令”后,已经臣服的汉族人纷纷起事,他们并不是为了保住明朝的江山,他们为的是保住自己的民族尊严和数千年的文化血脉。
“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的惨剧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期间也掀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许多不愿剃发的汉族人前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而清政府用了近40年的时间才平定汉族人的反抗。
在清初剃发易服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小故事,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