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安史之乱中当了“贰臣”,唐军胜利后,为
中古时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他生平的经历,主要是他做官的情况和婚姻的情况,会刻在一个方方正正的石头上,然后埋在他的墓里面。
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发现了大概五千多方唐朝的墓志。现在能够看到的唐朝墓志总量,已经到了一万多方,可以说它包含的信息已经大大超过了两唐书里面传记的总和,所以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历史上重要的无名者的故事。
今天和大家讲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无名者,他的名字叫王伷。
一个重要的无名者
交代一下他活动的历史背景。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是唐玄宗晚年最信任的将领。天宝十四载年末,他突然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当时天下承平已久,内地武备废弛,而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有非常强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一路南下,仅仅一个多月就攻陷了洛阳。次年,又攻陷了长安,唐玄宗仓促出逃,跑到了成都。
公元755年的唐朝版图
唐玄宗刚刚逃出长安的时候,保卫他的禁军发生哗变,逼迫他处死自己最喜欢的妃子杨贵妃。所以大家所熟悉的唐朝,或者说最为一般公众所了解的那些故事,其实只是这样一个巨变时代的小小注脚而已。
安史之乱大概持续了七八年的时间,可以说在安史之乱后期,唐和燕双方都有一些精疲力尽了。一直到公元762年,唐朝宗宝应元年的十月,仆固怀恩率领的唐与回纥联军,在洛阳城外击败了史朝义的军队,从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安史之乱的双方势力示意图
史朝义仓促逃到了河北,并在第二年的春天被他的部将田承嗣所杀,持续了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王伷,在这时候留下了他在历史上唯一的一条记载。,这个时候他的形象并不那么光彩,仆固怀恩收复洛阳的时候,史书记载伪中书令许叔冀、王伷等大臣向唐军投降。
某种意义上来说,王伷是生活在历史的缝隙当中,假如安史之乱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他作为新王朝的开国元勋因为中书令大概相当于宰相的位置,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叛乱的七八年间,他大概追随安史的叛军做过非常多重要的事情。但安史的叛乱没有成功,所以他在这七八年当中的所作所为,也就淹没在历史当中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他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无名者。
唐廷如何处置投敌官员?
他投降唐王朝之后的命运是怎样呢?按照一般的逻辑推测,他投降之后的命运不会太好,即使没有被按照国法严厉惩处,也会惶惶而不可终日。
我这样的推测其实也有一些材料依据。根据史书记载,唐王朝曾经非常严厉地处分过那些参与叛乱的,或者说投降安史叛军的唐朝原来的官员。
举两个稍微熟悉一点的例子。王维是唐朝最有名的几位诗人之一,都知道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安史的叛军攻陷长安的时候,王维来不及逃跑,他实际上是被叛军控制了。他一方面装疯卖傻,一方面假装自己的嗓子出了问题,没有办法说话。但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官员和文人,所以安禄山依然强迫他到了洛阳,做了伪给事中。
尽管王维在安史的叛军里面做过官,但他本人还是心向唐廷的,所以他被挟持在安史叛军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表达自己思念唐朝的心情
王维的七言绝句《菩提寺禁裴迪》
王维本身是文人,所以安禄山只不过是用他来点缀门面而已,谈不上有太大的作用。
在公元757年年初,就是安史叛乱的第三个年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伙同他的重要谋士严庄,谋杀了安禄山。唐军利用安史叛军之间内讧这个机会取得了战场上的一系列胜利,在757年的九月和十月之间,唐军第一次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这个时候王维也被唐军所俘获。
尽管王维在叛军当中没有特别大的过恶,他和郑虔、张通都被囚禁在洛阳的宣阳里,每天担心得要死,生怕被处决。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非常有名的文人,还是当时知名的画家。
这个时候唐王朝的宰相崔远做了一件假公济私的事情,就是让这三个被囚禁的人到他家里去画壁画,帮他家的房子做一点装修,这三个人希望崔远能够帮助他们脱罪,所以做得非常卖力,运思精巧,颇绝其艺。这三个人也没有逃脱惩罚,该被流放的被流放,该被贬官的被贬官。
当时,投降安禄山的最重要的唐朝官员是陈希烈,陈希烈在天宝年间,长期担任左相的职务。在唐军收复两京的时候,俘获了以陈希烈为首的三百多名陷伪的官员。
当时朝廷对如何处分这些人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最有名的功臣郭子仪就主张宽大,处分的结果非常严厉,这些叛臣被按照六等来定罪。
请大家注意一点,这六等当中的前三等,实质上都是处决,重者刑之于市,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什么叫重杖一百呢?就是把这些人拖到京兆府的衙门门口,打一百下。一般人是很难捱过一百下重杖的,所以基本上都是决杖而死。再后面三等才是流放、贬官等等。
我们明白了这个背景,才能知道,像王维这样的人,尽管在叛军当中谈不上有太大的过恶,为什么还害怕得要死。
即使你没有做过伪官,但在安禄山盘踞两京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和叛军有比较密切联系的人,因与贼往来者,皆听自首除罪,就是你要向政府说明一下,为什么和安史叛军往来这么密切,说清楚了你才可以免罪。
即使那些坚决抵抗安史叛军,但兵败被俘的将领,也受到了另眼相看。当时有个将领叫作程千里,他其实是抵抗安史叛军,然后兵败被俘的。他一直没有投降安史,非常坚决。安庆绪在逃出洛阳之前匆忙地把他杀害。
在唐军收复两京的时候,讨论是不是要给这样一个人追赠,最终也是因为他生执贼庭,不沾褒赠,谁让你被俘了呢?
忠这样一个观念,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传统的道德,传统的儒家文化,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甚至根本性的一个面向。
王伷四易其主
接下来要进入王伷的经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我们来讲一讲他在安史叛乱当中可以说相当传奇的经历,就是所谓的四易其主。
在五六年之前,我们发现了王伷的墓志。墓志这类材料,有点类似于现在葬礼上读的悼词。葬礼上的悼词都是充满着溢美的话,尽管里面记载了一个人的生平,可信度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所以墓志里面讲的东西恐怕也不能全信。我们结合了其他一些文献的记载,大概能够勾勒出王伷这个人一生的经历。
王伷的墓志铭
王伷大概在天宝初年考中了进士,之前他在唐王朝做了十来年的官,可惜官运不太好,到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时候,他只不过做到河南道采访支使这样一个小官。
等到安禄山攻陷洛阳,墓志里称他是逃到了陆浑的南山,然后被安禄山胁迫才做了伪官的。这个记载可能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他进入到安史政权之后表现得非常地活跃,主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帮助安禄山去安抚河北新降附的地区。
之后墓志里面的记载其实有一段时间空白,等到我们刚刚讲的那个背景,就是当唐王朝第一次收复两京,在公元757年九十月份的时候,安庆绪仓皇北逃,他逃到了相州。相州是在现在河北的临漳,这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王伷也在相州,他再一次卷入了安庆绪的政权。
当唐军第一次收复两京的时候,战场的形势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改变。当时安史政权最重要的将领史思明,他控制着范阳。我们刚刚讲到过,范阳是安史叛军的起家之地,所以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和财富。史思明当时大概控制了河北13个郡的地方,而且拥有8万军队。
他看到形势不对,就宣布起义归顺唐王朝,所以这个时候夹在相州的安庆绪其实只有一隅之地,可以说是危在旦夕。混在安庆绪阵营里面的王伷,他要寻找自己的出路,这个时候就伙同几个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叫邵说,一个叫张献诚。他们想摆脱身在叛军当中,即将被唐军消灭的命运,就选择了北上,投奔史思明。
墓志里面不是这样讲的,墓志里面有一个修饰。他说我们是为了北上投奔史思明,再从史思明控制的地方辗转回到长安,最终还是为了效忠大唐王朝的,只是后来被史思明所羁押,导致我没有跑到唐王朝控制的地方来。
他们选择的线路是北上赵州,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大家非常熟悉的,或者是中国最有名的桥梁赵州桥就在那个地方。进入到赵州就进入到了史思明控制的区域。
这个背景是什么呢?当时唐王朝非常严厉地处分那些曾经投降安禄山的官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大概是绝不敢轻易回到唐王朝控制的区域的。
而史思明当时尽管名义上归附于唐王朝,但他依然处在半独立的地位,所以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庇护者,所以王伷的选择其实很巧妙。
他进入到史思明政权之后,史思明很快起兵反叛,南下相州,击败了唐军九个节度使的联军,并且借机吞并了安庆绪,攻陷了洛阳,彻底改变了战场的形势。而王伷又随着史思明从范阳一路南下到相州,到洛阳,一直到762年,他以燕的中书令的身份投降唐。
在安史之乱的七八年中,王伷可以说运气很好,他实际上是辗转于四五个主子当中,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官员,一直做到了燕的中书令这样的高位。
回归了唐朝之后,他的好运气是不是就用完了?他是不是会和王维、陈希烈那样受到或轻或重的处分呢?
我们看到王伷的墓志,非常吃惊的一点就是,尽管这个人在燕的政权中有这么高的地位,他回到唐王朝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还先后做过驾部、考工、吏部三郎中,之后又活了十来年,一直到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才去世,而去世的时候给他写墓志的,是著名的诗人刘复。
刘复也属于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无名者。我们现在要讲文学史的话,唐朝是最重要的一个时代,大家都知道唐朝最重要的那些诗人和文学家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等。
但如果按照唐朝人自己的表达,当时做诗做文章做得最好的人,刘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所以中唐的张祜《叙诗》
江宁王昌龄,名贵人可垂。
波澜到李杜,碧海 东弥弥。
曲江兼在才,善奏珠累累。
四面近刘复,远与何相追。
迩来韦苏州,气韵甚怡怡。
你看他前面提到那些人,王昌龄、李白、杜甫,后面提到的韦苏州,就是韦应物,这些都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最重要的唐朝的诗人和文学家。刘复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歌和文章非常少,所以尽管唐人非常看重他,他本人到底文学才能如何,我们其实不太知道,因为没有太多的东西留下来。
那么王伷和刘复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还不太清楚,但至少我们可以证明一点,有刘复这样一个非常有名的人来给他写墓志,王伷之前在安史政权做官的那些我们现在看起来不光彩的经历,唐人似乎没有那么在意。
王伷的运气为什么这么好?
我们解释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批被唐军俘获的,从安史政权转而投向唐王朝的那些大臣这么倒霉,被贬的贬,流放的流放,被杀的被杀,而王伷运气又这么好呢?
这样的变化是有现实主义的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当时在安史叛乱的七八年中,投降安史的唐的官员非常多,所以当时的人有一个表述,叫作为贼所污者半天下,所以这些人如果都要清查的话,查不胜查。
而且等到史思明第二次反叛重新控制洛阳,整个战场的形势发生逆转的时候,唐廷内部就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要尽量赦免这些政治上有污点的人,以此减轻平定叛乱的阻力。
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如果你曾经是唐王朝的大臣,你投降了安史,我绝不赦免你,那你就会拼命地为安史抵抗。所以在宝应元年十月份第二次收复东都之后,十一月份代宗就下诏,东京及河南、河北,受伪官的官员一概不问。所以王伷这个人确实运气非常好,他就是趁了这个东风,最终可以说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唐廷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