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人物评价 慈安太后的历史故事背景
本文奇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慈安太后人物评价的内容,通过慈安太后人物评价的内容,您可以了解到更多相关信息,如有喜欢,欢迎收藏本文哦!
孝贞显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咸丰帝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嫡母为宗室觉罗,生母为姜氏(后抬入旗籍,改称姜佳氏)。以下是奇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慈安太后的历史故事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慈安太后个人简介
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与之婚。咸丰二年(1852年)封为贞嫔 ,又进为贞贵 妃,不久立为皇后。他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得帝之尊。1861年11月咸丰死后,进为慈安太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1861-1872年同治时两宫垂帘听政,1874年光绪即位后两宫临朝。1881年暴卒,据说为慈禧所害。
慈安太后人物生平
道光十七年(1837年8月12日)七月十二日出生在广西。咸丰二年(1852)二月,诏封贞嫔。四月二十七日进内。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少于文宗六岁。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从车驾出狩热河。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慈安皇太后。九月,回宫。十一月乙酉朔初一(12月2日),偕慈禧太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五岁,世人称为东太后。
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徽号慈安皇太后。是时,孝钦、孝贞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
同治八年(1869),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
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为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裕”二字。
同治十四年十一月初十(1874年12月18日),穆宗病痘,复训政。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穆宗崩,德宗入承大统,复听政。
光绪二年(1876)七月,四十慈庆,加上徽号“昭和庄敬”四字,至是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
光绪七年辛已三月壬申初九(1881年4月7日)偶染微疴,初十(8日)病重,戌时薨,寿四十有五。五月,上尊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九月十七(11月8日)卯时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定陵东普祥峪,曰定东陵。付太庙。
宣统元年(1908)四月,加上尊谥“诚靖”二字,全谥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慈安太后人物评价
评价概述
在一部分影视作品中和个别清史研究员的眼中,慈安虽忠厚老实,却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傀儡太后,是一个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一个人,这样的看法未免太偏颇了。事实上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慈安在一个锦衣玉食、天生就能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家族中长大,又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学识呢?既然所有人都公认慈安是一个忠厚、老实、善良的人,慈安又拥有母仪天下的高修养高素质条件,那慈安又怎么会是一个在完全没有知识熏陶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呢?说慈安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政坛历程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訢,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西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