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文武全才的大才子辛弃疾为何落得悲剧下
文武全才的辛弃疾为何落得悲剧下场一直想为辛弃疾写点什么,总也没能如愿。今天闲来翻书,读了辛弃疾的部分词作,顽石的夙愿终于可以得偿了。流连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浩叹面前,咀嚼再三,沉吟良久,情溺其中,不能自拔……恍觉,是因为滑落进嘴角的泪珠让我品尝到了咸咸的苦涩。无论是各种书籍,还是网络资讯,对辛弃疾的定性评价基本上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不错,辛弃疾是一个杰出的词人,世人将“苏辛”并称。北宋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而南宋的辛弃疾不仅将这种词风推向了顶峰,还将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渗透在了字里行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在词坛上的建树甚至高过苏轼。所以,辛弃疾在文学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但我要说的是,辛弃疾本不该做一个词家,至少不应该只做一个词家。
如果,历史给了他舞台,我相信,辛弃疾会拥有更多炫目的头衔——非凡的政治家、杰出的战略家、不世出的军事统帅、伟大的民族英雄……然后业余爱好而成一代词家,成就文坛一段佳话,就像700多年后那位真正的人民领袖。可叹的是,历史不允许假设!辛弃疾出生在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的济南,从懂事开始,他目睹的就是被铁蹄肆意蹂躏的破碎山河,在异族奴役下苟延残喘的兄弟姐妹。辛弃疾幼年丧父,由祖父抚养成人。其祖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小小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所以,辛弃疾幼小心灵里萌生的,肯定不会是要做一个文人骚客的理想,残酷的现实给他种下的一定是光复沦陷的汉家山河、拯救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的幼苗。他渴望的是成为“人中之杰”,而不是“词中之龙”,“年少万兜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才是他的抱负。,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便成了少年辛弃疾的唯一志向。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沦陷区的人民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趁金兵大举南侵之机,终于揭竿而起。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壮士怎能坐视?21岁的辛弃疾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聚集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加盟了由耿京领导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第二年,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就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悲愤欲绝的辛弃疾立即率领五十铁骑夜袭敌营,于万千敌军中擒拿叛徒,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那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又是怎样的荡气回肠!智勇兼备、文武全才、意气风发的辛弃疾名重一时,“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他以绝高的才华,惊人的胆识,傲视当世。
回到了南宋的辛弃疾,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天下英雄谁敌手?”他踌躇满志,以为从此鱼跃大海,龙潜深渊,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梦想驰骋在抗金的第一线,至少可以为扶大厦之将倾出谋划策。25岁的辛弃疾,被宋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大半生在官场载沉载浮,辗转于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各地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期间多次被解职、起用。虽然他在地方任上干得十分出色,但这显然并不是他的理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才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壮志难酬。可是,“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让我们在这样的词句里驰骋想象,去感受辛弃疾内心无比的压抑和痛苦。为此,他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热情洋溢地写下了许许多多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平戎策”上报朝廷。其忠诚执着、远见卓识在当时就深受人们称赞,他的论著被广为传诵。可是“撼民心易,撼昏庸的统治者难!”他的这些真知灼见不仅未获重视,自己还因为“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而遭奸人陷害,被朝廷削去一切职衔,被迫隐居山林。而这时,辛弃疾才刚过40,正是人生的壮年。
48岁那年,隐居于瓢泉的辛弃疾身染重病,他见到了久别重逢、志同道合的老朋友陈亮。他们伫立在村前石桥上,凭栏远眺,纵谈国事,感慨万端。两个高尚的灵魂是如此的默契,两颗滚烫的心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他们为金瓯残缺痛心疾首,爱国激情汹涌澎湃,拔剑斩坐骑,盟誓为国死。“马革裹尸当自誓”就是这种豪情的写照。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可是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韬光养晦甚至屈膝求和的皇帝,听到这样的呐喊,连眉宇都未曾皱一下。而养尊处优、鼠目寸光、妒贤嫉能、祸国殃民的朝中大臣听到这样的呼唤,不过是报以轻蔑的一笑。辛弃疾最多也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喟叹“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同样是文武全才的岳飞,屈死风波亭,壮志付东流,不能不说是悲剧。不过,岳飞虽然没能实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理想,但他毕竟曾统率“岳家军”杀得金兵丢盔弃甲,赢得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美名。
600多年后,有个叫左宗棠的,同样是文韬武略,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慈禧太后,给了他收复新疆的机会,60多岁还成就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惊天伟业。(尽管慈禧饱受诟病,但从他允准左宗棠进兵新疆来看,他的识见不仅高过南宋一干苟且偷生的皇帝,也远远超出西装革履匍匐在洋人面前的众多后来者。)在历史的长空,不要说和左宗棠比,就是和岳飞相比,辛弃疾的星光也暗淡了许多,可是,他本来应该成为最闪亮的那几颗星星中一颗的。就像陆游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辛弃疾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场,抱恨终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何等的孤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该是怎样的痛苦!“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又是多么的伤感!“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除了一声苦笑,还能怎样!将天下苍生和国家命运背负在肩上的辛弃疾始终没能和媚外苟安的腐朽朝廷从思想上保持一致,这就注定了他必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悲剧命运。
一代天骄,最终落得个壮志未酬、抑郁终生的下场,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昏庸的统治者对辛弃疾除了罢官弃用,最终没有让他牢狱加身,更没有让他像岳飞、袁崇焕那样衔冤屈死,而能让这位民族英雄终老林泉,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吧。“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文章行将结束,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长长叹息仍然萦绕在耳畔,久久不去……这是怎样的悲剧啊!我又一次记起曾在《感悟悲剧》中引用过的那段话“悲剧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注晨间走在路上,忽然就想起了一些古人今人,他们才华横溢,胸怀天下,而最终壮志难酬,注定了悲剧下场,不由我不唏嘘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