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
本文奇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朱以海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的内容,通过朱以海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的内容,您可以了解到更多相关信息,如有喜欢,欢迎收藏本文哦!
朱以海(1618年—1662年),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明朝宗室,藩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之后。以下是奇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以海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以海人物生平
乱世飘零
朱以海的祖先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封地在山东兖州。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兖州被清军攻破,朱以海的哥哥鲁安王朱以派自缢而亡,他自己躲在死人堆里才逃过清军的屠杀。
死里逃生后的朱以海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承袭鲁王之位,但仅一个月后,李白成攻占北京,并计划向山东用兵,朱以海只能南逃,寓居浙江台州。
监国浙东
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之后,命朱以海驻守台州。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钱肃乐、张煌言等起兵浙东,郑遵谦、张国维等迎朱以海于绍兴,七月十八日,朱以海正式出任监国,改明年为鲁监国元年,并任命张国维、朱大典和宋之普为东阁大学士,不久又起用旧辅臣方逢年入阁为首辅。,由于朱以海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不得不倚重方国安和王之仁这两位大将,他们两人率部抵达抗清前线后,立即接管了浙东原有的营兵和卫军,自称正兵,排挤孙嘉绩、熊汝霖和钱肃乐等人领导的义兵。,方国安和王之仁不顾朱以海反对,擅自把浙东各府县每年六十余万钱粮自行分配,结果浙东各地义师断绝了粮饷来源,大多散去,到连督师大学士张国维直接掌管的亲兵营也只剩几百人。
朱以海就任监国后不久就遇到了来自宗室内部的难题,早在他登监国大位前,唐王朱聿键就已经在福州称帝,即隆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朱以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皇室亲疏而言,他和朱聿键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同朱由检的关系相距甚远;从拥立时间上来看,朱聿键略早于他,而且已经由监国称帝;就统治地域来看,朱聿键得到了除浙东以外各地南明地方势力的认可,而他只限于浙东一隅之地。很快,朱聿键派使者来绍兴,要求朱以海退位归藩。因朝臣中有不少人主张承认朱聿键的地位,朱以海不得已之下宣布退位归藩,于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主张承认隆武朝廷为正统的大臣开读了诏书。,在张国维和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绍兴政权最终决定拒绝接受隆武帝的诏书,重新迎回朱以海。
唐鲁之争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朱聿键命都御史陆清源携带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却被朱以海部将杀害。由于朱以海政权中许多文官武将向隆武朝廷上疏效忠,朱聿键也加意笼络,给他们进官封爵。朱以海针锋相对采取挖墙脚措施,在这年四月间派左军都督裘兆锦、行人林必达来福京以公爵封郑芝龙兄弟。朱聿键闻讯大怒,将来使囚禁。不久,又杀朱以海所遣使者总兵陈谦,更引起了郑芝龙的不满。
由于朱以海坚持同隆武朝廷分庭抗礼,地理原因监国政权处于抗清的前线,给福建提供了屏障,隆武朝廷的实权人物郑芝龙对这种局面心中窃喜,按兵不动有了借口。朱以海既自外于隆武朝廷,不惜以高官厚爵收买支持者,流风所及,官职紊滥。
声势大振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清朝派大军征讨浙东,刚好这年夏天浙江久旱不雨,钱塘江水涸流细。清军见水深不过马腹,于是分兵两路进击绍兴,方国安的钱塘江防线顿时土崩瓦解,大批明朝官吏投降清军。五月二十九日夜,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护卫下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出走前,朱以海派靖夷将军毛有伦保护他的家人退往台州,但毛有伦却自作主张,改道蛟关以便人海,不料途中遭遇叛将张国柱,朱以海的家眷被押往杭州。清廷以此为要挟,派使者前往通告朱以海,要他剃发归降,却遭朱以海痛斥,他愤怒地抨击清兵“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
朱聿键被清军杀害之后,一些不愿意投降清廷的文武官员改奉鲁监国朱以海为正统,这使得他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张名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隆中对”,他向朱以海完整地阐述了先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再收复江南和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具体步骤是先攻取清军兵力薄弱的福建,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再利用“监国”名义和声望,招揽人才,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妥善处理好同海外邦国的关系,争取朝鲜和日本出兵相助;在西南永历称帝一事上,不再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让永历政权尽量拖住清军。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三分天下(清廷、永历政权和鲁监国)之势,待江南空虚之时,用精兵袭取南京,则明朝复兴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