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师据实画像被杀:一代帝王朱元璋奇特长相成
香港《文汇报》刊文称,在两宋之前,历代帝王长相皆无认知。被传是唐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卷》里的13位帝王,也大都属于写意作品,除非画家赋予的细节特征,帝王面貌也大抵相同。两宋帝王,已有宫廷画师据实画像,但写意的成分依然浓厚。蒙元帝王,沿袭宋式风格。明清两代,帝王画像的写实性就很强了,尤其清代康熙以降,先有擅长写实风格的西洋油画宫廷画师,后来又有照相技术传入。帝王长的什么样,现代人已经一目了然。
文章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特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中画像最多的一位。甚至有传说他曾召集三名画师为其画像,前两位据实画像的画师都为其所杀,因为他们画的形神相似夸大了朱元璋的缺陷而被杀。第三位只是在形似的轮廓上刻意美化才博得朱元璋欢心。
民间传说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别说朱元璋,就是一般百姓,也不希望画师据实画出面貌上的缺陷,这是人性使然。另一方面,由于朱元璋生于社会底层,和民间接触较多,民间传说他的一些外貌特征—如额头和太阳穴隆起、颧骨突出、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金鱼眼、满脸麻子等外貌特征也极有可能是实际情况。何况,《明史.太祖本纪》描述朱元璋的长相时说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四个字虽是溢美之辞,后四个字却也是隐晦描述朱元璋长得奇怪。试想,头顶一块“奇骨”不是很奇怪吗?
一类画像,朱元璋方面大脸,慈眉善目
笔者查找许多资料,发现正史和民间流传有朱元璋的十六福画像,其中面貌慈祥穿着朝服右上角正楷书金“大明太祖高皇帝”的当属正史和宫廷所藏,另一幅民间流传颇广的是身着红袍、头扎黑色逍遥巾,画像上方是一行隶书“明太祖真像”,此像突出民间传说的阔长宽广的大嘴巴子,形容十分夸张。而其它十四张图像则均以这张为蓝本,极力夸张、丑化朱元璋,有些甚至比例不当地在其脸上画上斑点,以突出民间传说的“三十六颗红麻子”。这些图像线条粗陋,有的服饰冠带不合明朝规制,显然是民间艺人的信手涂鸦之作。
奇事网小编以为,真正的朱元璋画像既不像宫廷藏本画得那么慈祥英俊,也不可能像民间版本将其描绘的那么丑恶和不堪。真正的朱元璋长相极有可能是面貌一般但有些特征较为独特,譬如大嘴巴(现代人也有不少,俗称“地包天”)等让人印象深刻。民间画像只不过夸大这一特征而已,就像现代人的漫画化。笔者并非胡乱猜测,而有逻辑理性可依。
另一类画像,朱元璋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外国史学专家的客观评价。在美国学者牟复礼和英国学者崔瑞德编写的《剑桥明代史》中,他们虽然体认民间传说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但也觉得朱元璋“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质量”。其实说朱元璋的气质神采非同一般。而在2005年出版的《剑桥插图史》中,美国学者伊蓓蕾(Patricia Buckley Ebrey)则明显对民间丑化朱元璋的那些画像表达了质疑,她认为民间流传的那些画像是基于画师的故意丑化,认为“太祖和其它皇帝一样英俊”。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除建文帝外,其它十四位均为成祖朱棣之后。从故宫所藏历代明朝皇帝的长相看,从成祖到崇祯皇帝面貌大抵相若,而他们和宫藏的朱元璋像也都有几分相像。从明朝世系相传的面貌特征看,宫藏的朱元璋画像还是有几分可信的。
有趣的是,在前些年出版的中小学历史课本上,也大都选撷朱元璋画像的民间版本而忽略宫廷藏本。这或许是阶级分析法历史观在现实中的体现,即对古代帝王抱持批判的眼光。这样的画像也会造成讹误传流广泛,以至于丑化朱元璋的那张画像会被后人笃定以为那就是朱元璋本人。
虽然封建皇帝长得什么样是小事,但明晰历史事实,厘定评判历史人物的客观态度确是大事。因为在我们的历史观中,向来有脸谱化的倾向,譬如孔子是圣人是至圣先师的时候,孔子画像是凛然威仪的,而当将孔子视作“开历史倒车”的罪人时,孔子的形象又是猥琐不堪的。这种倾向在“文革”时期连刘少奇、邓小平这样的共和国领袖也逃脱不了被刻意丑化的羞辱。
俱往矣。还是还原朱元璋的本来面目为好,即在人们无法定夺朱元璋真相的时候,最好将朱元璋的宫廷画像和民间画像一并展示出来,让民众自己判断。这一点,明孝陵做到了。
蒙古灭亡西夏之后,党项人去哪了,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历史迷题。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分西夏遗民或投降或被蒙古俘虏之后,迁徙至华夏各地,被称为唐兀人,是色目人中的一种。作者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被蒙古人灭国,却为了蒙元殚精竭虑,最终自杀守节的西夏遗民。
据元史记载,“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父沙剌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我们的主角余阙,就是祖籍武威,在父亲就职之地庐州(今安徽合肥)成长的唐兀人。
余阙是个标准文人,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在泗州做地方官的时候,为政严明,颇有口碑。调任中央做刑部主事时,非但不善阿谀,而且还“与上官议事不合”,又越级“上书宰相言状”,刚直不阿的结果就是“弃官归”。
不过,作为有才学的人,又是蒙古统治者倚重和信任的色目人,余阙不久就被召回,入翰林修撰辽、金、宋史。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再外放至湖广行省任左右司郎中。在湖广行省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证明,余阙不仅仅是一个刚直不阿的文人,还是办事有效率的官员。当时的瑶族人,被称为莫徭蛮,发动反元起义,朝廷派右丞沙班帅师平叛,但沙班坚持不去,在别的人都不敢置喙的时候,一向敢言的余阙出来说话了“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方岳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为自己怯战找了个借口,不是我不想去呀,粮草不足,你叫我怎么去?余阙说到,这有何难,你只管去。三日之后,余阙便备齐粮草,沙班只得出师。
因为在湖广的政绩,余阙又被召回,迁翰林待制,后来再出任佥浙东道廉访司事,不过在浙东,余阙又一次弃官,元史只说是丁母忧,而民初柯劭忞所著新元史讲的比较详细,说是因为他刚直不阿又得罪了人,被人反咬一口参了一本。
至正十二年,河南、江淮地区红巾军起义如火如荼。元朝设行中书省于淮东,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重新起用余阙为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
余阙才走马上任十天,就遭遇反元义军进攻,在粮草兵员都匮乏的情况下,他还是成功击退了义军。在乱世之中,攻城不易,守城也不易,象余阙这样一守便守了六七年的,更为不易。当时的元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南北音讯隔绝,为解决粮草问题,余阙决定采取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末世时常常天有异象,即便制定了屯田守战的方针,这几年安庆城还是接连遭遇了大饥荒、大旱和大涝。余阙要么捐俸施粥,要么请求设在淮东的中书省拨钞三万锭,用以赈济和安置灾民;大旱之际,写文章向山神祈雨,大涝之际率众抢收粮食,得粮三万斛;在出兵平定占据石荡湖的小股反元义军时,还灵机一动,安排老百姓在湖中捕鱼,为了喂饱全城军民绞尽脑汁。不仅如此,在军队有余力的情况下,疏通城壕加高城墙,并且在外围还环以三道深沟,引江水注之,四周植木为栅,城上四面筑飞楼,安庆城表里顽固。
余阙很快升到了副元帅,然后再升至元帅,末世里的元帅,还是这种殚精竭虑的元帅,没几个人愿意当吧。淮东、淮西诸地皆被义军攻陷,只剩余阙独守安庆。元朝统治者病急乱投医,招募各地地方武装协助镇压反元义军,广西苗军(元史称广西猫军)便是这样一支地方武装队伍。本来城内粮食就不够,加上吃不准以蛮勇著称的苗军到底什么路数,余阙便拒绝苗军元帅阿斯兰进入,并杀死以暴力扰民的部分苗军。
余阙因功拜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后,曾三次打退反元义军将领赵普胜的进攻。至正十七年秋,余阙被拜为淮南行省左丞,与此,余阙命中的克星,也已到了安庆的屏障小孤山。
小孤山今位于安庆宿松县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孤峰独耸,屹立江心,作为安庆门户,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不但反元义军与余阙的属下在此对阵,朱元璋与陈友谅、湘军与太平军都在此交过锋。话说驻守小孤山的是余阙的手下胡伯颜,陈友谅从长江上游急攻小孤山,胡伯颜力战四昼夜不敌,败退安庆。
安庆的攻防战拉开序幕,反元义军分别攻击东西二门,余阙率众死战,昼夜不息。被余阙击退过的赵普胜也加入了陈友谅的攻击队伍,安庆情势更加危急。据新元史记载,“阙手刃数人,一贼登岸,阙复刺杀之。友谅望见叹曰儒者之勇如此,使天下皆余公,何患城守之不固哉。”连儒者出身的元帅都要亲自参与白刃战了,可见安庆城破已为时不远。
新元史中说余阙左目中箭,左右护卫余阙退下,他醒来后执意重回前线,仍“身先士卒,斩首无算,而阙亦身被十余创”。至正十八年正月,城陷之后,余阙“乃引刀自刎,坠濠西清水塘而死,年五十六”。余阙的妻妾子女和其他一些亲属,或投井、或战死。元史和新元史中所记载的余阙妻妾子女姓名有出入,全家死节这点上是一致的。
余阙死后,他手下军民上千人,登城自焚而死。已知姓名的十八人,蒙古人汉人都有。陈友谅入城,感余阙之忠义,求尸塘中,敛葬于安庆西门外。元朝追赠余阙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豳国公,谥忠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嘉阙之忠,诏立庙于忠节坊,命有司岁时致祭”。
安徽合肥余氏家谱中称,余阙幼子余渊逃出安庆,后来开支散业,目前已繁衍到第二十八代。连知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推测,自己祖先的这一支应是源自余渊,从安徽迁徙至浙江。不过这些说法,目前还无法被旁证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