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子女后人今何在?革命先驱黄兴五子四女结
黄兴共育有五子四女长子、黄一欧,次子、黄一中,三子,黄一美、四子、黄一球,五子、黄乃,长女、黄振华,次女、黄文华,三女、黄德华。
长子黄一欧(1892-1981)1910年春至1911年2月间,奉黄兴之命,往返于日本、香港之间,为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做准备,将通过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关系买到的一批枪支弹药,由日本运送至香港,被留在同盟会设在香港的统筹部工作。1911年3月,以缺额补员考入广州巡警教练所,利用这一合法身份进行反清宣传,为广州各个秘密联络点运送武器。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在战斗中死里逃生,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此后,他受同盟会派遣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化名黄祖光,与革命同仁在长沙组织"野球会",以练习棒球为掩护,团结同志,策动起义。事泄遭通缉,东渡日本。武昌起义期间,他奉父命回国,参加了光复上海之役,往来于镇江、杭州之间,联络同志,组建江浙联军,并任沪军先锋队副司令。为策应武汉、牵制清军,他率沪军会同浙、苏、吴各地民军攻打南京,战斗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受到人夸赞。
1977年11月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78年任民革湖南省委临时领导小组组长。1979年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1980年任民革湖南省委主任委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湖南省政协常委。1981年1月12日在长沙病逝,终年89岁。
次子黄一中,原名黄厚端,湖南长沙人,黄兴的次子。1925年,黄一中留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正值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他抱着振兴中华,造福国民的愿望,回国工作。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任命他为财政部关务署科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铁道部专员、内政部专员、首席参事等要职。
上世纪40年代,黄一中又担任内政部户政司司长兼统计处处长,正值国民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大片国土又沦陷日寇之手,要做这件事非常困难,不少同僚认为,普查只能是毛估一下。可是黄一中偏偏认真对待,把统计表格尽可能地层层分发到各省市县,对无法发表格统计的地区,则根据该地区食盐用量的多少,来推算人口数,因为一个人每天的用盐量是可以估计的。经过这样逐级统计核算,终于完成了全国的户口统计,并编写了《户口统计》一书,确定那时我国人口数为四万万五千万,这个数字一直延用到全国解放。
五子黄乃(1917.1-2004.1.30),原名黄一寰,汉语盲文专家,世界语者。湖南长沙人,为民族革命先驱黄兴之遗腹子。1937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研究室组长、新华通讯社国际部主任;建国后,历任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处长,盲人聋哑人协会第一至三届副主席、第四届常委,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是第二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3月双目失明后,他潜心研究盲文。1952年提出《新盲字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推广。黄乃是现行盲文的创制者、汉语双拼盲文方案的发明人,因为有他,新几代盲人的命运被改变了。
1991年12月,黄乃先生被国务院批准为作出特殊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黄乃先生是享受此项殊荣的惟一的一个残疾人。
长女黄振华,台湾前"立法院"党部委员,1989年回到大陆,三年后在苏州病逝。先后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理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大学教授、教育厅督学、大学院、教育部编审、行政院参议、考试院襄试委员、国家总动员会议专员、自设中小学校校长、立法院教育委员会召集委员、程序委员、纪律委员、南京、重庆美洲区党区分部委员、中央女青年暑期训练团组长兼训导员、立法院党部委员、常务委员、监察委员、中央评议委员。
次女黄文华,生于日本,马来西亚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丈夫:黄文山
三女黄德华,丈夫薛君度,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政治系教授,以辛亥革命研究见长.
三子黄一美,其妻张瑛,张继之长女
四子黄一球,其妻程博德,程潜之女
又值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军训成了每个大学新生的必经之路。其实军训对于每个走过学生时代的人都不陌生,无论是80、90后,还是60、70后,军训都是学生生涯抹不去的青春记忆。那时,我们最讨厌的人是教官,最讨厌的事是站军姿。
其实并非只有我们在青葱岁月“遭受”军训磨砺,军训古已有之,且绵延传承四千余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上下五千年,古代学校是怎么个军训法!
先秦军训成学校“香饽饽” 孔子也是一名军训教官
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根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
到了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各国更加重视军事人才教育和训练,军训成为官办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连孔子的“民办学校”私学也很重视军训。孔子作为国民教育的开创者,他在教育过程中,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家语·观乡射》就记载有孔子教射的内容。孔子说,“射御足力则贤”,把军事技能优劣,视为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志,认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曾在矍相的园圃亲自教弟子学习射箭的事,他在教弟子习射的,还不失时机地对民众进行礼的教育。可见,孔式教育理念是讲究文武兼修的。
秦汉军训渐“失宠”百姓几家共用一把菜刀
秦汉时,统治者对学生军训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儒家学术被奉为正统,“六艺”也变身为儒学六经,军事教育内容消失,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其实,秦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前,仍对军训十分重视。但在一统天下之后,除加强边防,用兵的机会变得极少。为防范平民造反,便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郭,收缴天下兵器,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几家合用。
虽然秦汉时期学校军训逐渐萧条,却并未废止,因为在地方学校教育中仍有军训的内容。东汉王莽执政时,每年春秋之际,经学家刘昆都会带领五百多名弟子习武,以致王莽怀疑其图谋不轨,把他及家属都关了起来,也就是说,当时连民办学校都不能从容搞军训了。不过可见,私学以传授经书为主,但也包括射御等军事训练的内容。
隋唐宋学生忙于“备战”科举无暇顾及军训
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力装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也逐渐开始成为主流。唐朝在开国之初便确立了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但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曾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理学开始萌芽,逐渐形成重读书轻实践,重静坐轻活动的教育理念。武则天时,文武科举分开,文举不考武艺,为谋取功名,学生们无暇学习军事课程,军训渐被弃之不顾。
到了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书生士子全面赶超。宋太祖认为,武将握兵权而强,君主失军权而弱,为保赵氏江山稳固长久,必须铲除藩镇割据势力,坚持崇文抑武的国策。而且宋代程朱理学主张“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憎恶尚武之风,把习武与赌博等同,视之为无益之事,禁止学生参加。学校以科考为主,一切以中举为导向,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军训自然废止,尚武之风偃旗息鼓。明清之际的教育家颜元曾对此深恶痛绝地说“朱子重文轻武,……,其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乎?”
明、清两朝开国皇帝都以武得天下,自然重视学校的军事教育,朱元璋力图在学校恢复孔子的“六艺”。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批示,要求国子学和县学学生都要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并在科举考试中加试“射”、“骑”科目,有了考试的引导和政府对器械的投入,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发展。
清承明制,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文科考试,风气所及,学校军训热情大为高涨,民间也竞相效仿。一些学校除了开设骑射课,还开设武术、举重等必修课,致力于培养文武全才。,武功根本敌不过科举八股,军训成了形式主义。
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终明一代,程朱理学都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极力推崇,仍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