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嬴荡下一位君主是谁 嬴荡为什么传位嬴稷
嬴荡,是秦惠文王的长子,也就是秦惠文王之后的秦国君主,史称秦武王。秦武王好比武,经常与那些角士斗,在一次举鼎比试上,秦武王逞一时之能,结果举鼎力气透支,几千仅的鼎压下来,将他压得当场吐血骨折。当时他只有22岁,就是因为这次举鼎受伤,之后就不治身亡了。
嬴荡下一个皇帝是嬴稷吗?
秦武王死后,国君之位空缺,本该将国君之位传给下一代的,早夭的秦武王却膝下还无子,于是群臣便迎接秦武王的异母弟弟嬴稷来继承王位。就这样嬴稷登上了秦国的国君之位,成为继秦武王之后的又以为秦国国君。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嬴稷会继承王位,难道是秦武王嬴荡自己选的吗?其实不是的,秦武王死的突然,并没有来的及立遗诏,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所以朝中大臣都纷纷商议,秦武王的同胞兄弟嬴稷是最佳人选,群臣迎接嬴稷回国,并登基为王。
嬴荡为何选嬴稷继位的原因已经知晓,那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继承了秦武王王位的嬴稷是怎样一个人吧。
秦昭襄王做过哪些事?
秦昭襄王早起在燕国做人质,后来其哥哥秦武王因举鼎而死,他便被迎接回国继承王位,秦昭襄王是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国君之一,而且在命运之战——长平之战中去的胜利,强化了秦国的国力和国土范围。
秦昭襄王在位之时,攻打楚国,并劫持了楚怀王,逼迫楚怀王割让黔中郡,楚怀王不肯,于是秦昭襄王将楚怀王囚禁。后来秦昭襄王继续攻打楚国,攻占楚国十六座城池,斩首无万人。后又率军攻打魏国,军队打到了轵城,攻占了魏国六十一个邑。
秦昭襄王的一次大战役就是长平之战,这次战役对秦国和赵国的命运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这次战役秦军用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之利围住了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导致赵军断粮46天,最终大败赵军。之后秦国杀了赵国大将赵括,并在长平活埋了赵国40余万投降的士兵,这个举动引起了赵国全国的震惊喝轰动。
长平之战的胜利决定了秦国的命运,也决定了赵国的命运,从此秦国国力日渐强大,各国都心生畏惧,以至于之后秦国进攻赵国,援兵在秦国大将的威胁之下都纷纷撤离。有这样的气势和威望的,当时就只有秦国了。
秦国的国力在秦惠文王改公称王之时就逐渐发展壮大,在其后的几位皇帝的巩固下更是突飞猛进,为后来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典故
“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
而阀阅一词则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如终身贵族),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
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尽,并未被新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所以世族的繁盛与否,有时会被视为一个地方公民社会的发达程度指标。
虽然世界史上各国各地都有世族,为免本条目过分复杂,以下专指历史上的世族发展,外国的世族则涉及该国本身的历史与文化,可参见各国本身的历史。
门阀的发展
先秦时已有所谓的巨室,也就是公卿之家,《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随周武王或周公东征的贵胄,王室世袭,子孙继承余荫,世世接替,“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势”[1]。
汉代
世族阶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无论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但由于经学教授不易,经学大师常将其独特见解传与子弟,经由历代传授,累世经学往往造成累世公卿,世族的雏形已逐渐浮现。
门阀观念于东汉时期萌芽,公家以经学取士,学者皆以经学传授子孙,以便入朝为官,随着经学这门学问代代相传,也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如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两人祖先四代中,竟有六人位居三公职位。
东汉末期,战争不断,许多豪强、士绅家族,也逐渐崛起,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势力,也是门阀的来源之一。
董卓之乱后,拥兵自重的州郡脱离朝廷中央独立,士族豪强亦纷纷聚众起事自保,形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甚至自命为“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