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戴笠对风水与命理何以到了笃信不移的程度
戴笠的迷信源于他出生之年的一场火灾
有一次,戴笠和他的美国顾问梅乐斯饮酒作乐。席间梅乐斯问起他本名的出处,戴笠得意洋地说“此乃古人代取之也!”还叫人从书架上翻出一本线装书,高声念道“君乘车,吾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吾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这是戴笠借此标榜自己的风雅。
岂知三杯酒下了肚,他得意忘形,说出自己名字的真正由来原来,在戴笠出生的那一年,其父在家乡做关帝会时,被人放了一把火,烧着了堂屋。正巧此刻乌云骤起,很快下了一场暴雨,才免了横祸。于是,戴笠的父亲以为后代的命相不能缺水,便给儿子取名戴笠,以示避阳求水,号也为“雨农”。后来,戴笠的弟弟亦随之取名为“云霖”。
迷信便从此接踵而来。因为那场火灾是农历五月十三发生的(传说五月十三是关帝的生日),戴笠对“十三”这个数字相当敏感,十分忌讳。他出生于1896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却将生日改为“十四日”。
迷信思想伴随戴笠一生
有一次,戴笠在西安与胡宗南打牌。打到第十二圈时,忽然佯装肚痛。这位胡大长官还信以为真,找来军医诊治,戴笠见到军医的药箱上印有“十三”的数字,连忙将他骂走。
在西安时,戴笠霸占了杨虎城将军的军需长王维之的一幢花园别墅。一天,他去检查修葺一新的大门,发现门牌是13号,立马火冒三丈,命人将西安市政局局长肖绍兴叫来,劈头吼道“谁定的这门牌号码?”肖绍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怔了半晌,答道“主任,您这房子确实应是玄枫桥13号啊!”戴笠又大声说“什么叫确实,什么是应该,你给我改为甲14号!”
1932年春夏之交,戴笠被蒋介石任命为总司令部特务处处长,从此成为“总裁之最虔诚信.徒”。
在军统所办的各种集训班里,戴笠均规定要讲授命相一类的特殊课程,甚至还特别从山东等地聘请何麻姑、毕善人等神婆神汉来做“辅导员”。
有一次,军统在中美合作所所在的歌乐山北麓罗家湾修建房屋。戴笠特地找命相先生看风水,画了图,标明哪些地方属“龙脉”,哪些地方不宜建“阳宅”,以避“雷公”和“地神”。谁知一个姓柳的管工未领会旨意,在戴笠去重庆的时候,随意动起工来。戴笠回来后,见乱了“八卦方寸”,气怒之下,命人在夜里杀了这个管工,以作祭门之鬼。
戴笠住宅所建门楼因遭雷击而倒。他让何麻姑卜卦,又令毕善人讨阴方,岂知这两个“术师”没事找事,合谋后说是地下藏有“诡石”。戴笠忙命工匠挖地三尺,也未见一块石头。两个术师又称,“不下则上”,必须“三砌三拆”方可“镇邪压怪”。戴笠居然依此“命术”,将门楼砌好拆掉,拆掉再砌好,真正拆砌了三次。
不想两年后的夏天,下大雨发洪水,门楼还是被冲塌了。
戴笠在军统局本部用过许多“水汪汪”的化名,原因出自他“缺水忌土”的命相,想以此弥补命中不足。这些化名有汉汉清、汪涛、涂清波、海涛源、沈沛霖、雷雨雯等。他用得最多的化名是“沈沛霖”,因为自取了此名后,他的老胃病就很少发作,甚至罕有伤风头疼,“天天如愿,事事顺手”。
1944年春节过后,戴笠手下的秘书英渠觉得“沈沛霖”用得过滥过久,便讨好主子,建议更名为“洪淼”。戴笠一听,觉得此名确实比“沈沛霖”含水分更足,不但立即采纳,还奖赏了小秘书一支德国造的小左轮手枪。
尽管戴笠如此迷信命相,如此喜欢“水”和忌讳“十三”,但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偏偏死在“水”与“十三”上。
缺“水”与逢“十三”成了戴笠生命终结的无声谶语
1946年3月,戴笠去北方巡视,由天津准备起飞回南京时,发觉当天是3月13日,便借故牙痛难忍,将行期推迟到3月17日。到了3月17日这一天,晴空万里,戴笠心情极其好。可没想到,专机飞抵南京上空时,正值大雨滂沱,雷电交错,云层又低,专机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专机一头撞到了南京郊区江宁板桥镇附近的岱山山腰上。这位命相缺水的军统大员,其尸体竟在大雨中淋了三天三夜才被找到。
可笑的是戴笠死后,他的助理秘书袁奇滨翻查皇历,他不看则罢,一看惊叹得头发要竖立起来。袁奇滨说,戴主任命相中一生缺水,处处小心,时时谨慎,而悔不该去北方前取了个缺水而又多山的化名“高崇岳”。,他3月17日启程,没考虑到那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三日呀!
如果世间真有一语成谶这样的事,戴笠此行之前可以用这样一句话作为忠告
戴主任,如果此行你所用化名缺“水”、如果你不避开“十三”这个数,将会凶多吉少!
事实却是这两样都没有避开!
五丈原前,诸葛亮等什么
《三国演义》中,有一次十分精彩的相互辩难,这是夷陵之战后,吴蜀重新修好时,孙权送走蜀国使臣李恢后,又派张温去成都回访。诸葛亮鄙视张温以口舌之辩而恃才傲物,特别召来益州饱学之士秦宓。交谈中,秦宓以所学知识为政治服务,有问必答,最终的落脚点是,西蜀政权是正统。张温数度辩难都处于下风,竟然拿出了杀手锏“日生于东乎?”想以此自然现象来证明,东吴才是的正统政权。秦宓针锋相对地回答说“虽生于东而没于西。”此话的政治意义十分明白虽然东吴有皇帝,但必然要为西蜀消灭。这故事是真实的,《三国志》中亦有记载,诸葛亮特地召来秦宓,就是要在打嘴仗中胜过对方。
可惜的是,自然现象同政治斗争并没有表里联系,徒作口舌之争尔!却不能改变西蜀日渐没落直至灭亡的命运。诸葛亮主政期间,虽然明察到西蜀危急存亡的紧迫形势,却举止失措,不但未能挽救局势于即倒,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星殒五丈原时候,他是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溘去的。
诸葛亮一生自视甚高,青年时就自况以管仲、乐毅,是出将入相的全才;刘备死后,治理蜀国的政绩也日见彰著,南征孟获的胜利,似乎又检验了他的军事才干,鼓舞了他率领部队进攻曹魏的信心。在做了两年半的准备之后,遂置西蜀同僚的反对于不顾,于建兴六年(公元 228年)春,率领十万军队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北伐前夕,汉中军事大本营东边的西城(今陕西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竹山县)、房陵(今湖北房县)三郡已合并成新都郡,魏国郡守由西蜀的降将孟达担任。诸葛亮多次写信去加以引诱。孟达因赖以立身的靠山魏文帝曹丕及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相继亡故而惶惑不安,诚恐有不妄之灾,在诸葛亮的策反下,遂决定叛魏归蜀。这样一来,不仅汉中大本营东边多了层屏障,而且随时可从东边北攻魏国的南阳,以策应诸葛亮北伐。可惜诸葛亮心胸狭窄,讨厌孟达反复无常,又担心将来成为西蜀的祸患,竟在策反成功后,又派遣郭模伪降魏国的魏兴太守申仪,利用申仪与孟达的不和,有意泄露孟达投降西蜀的消息。司马懿获得密报后,率军急行到西城,歼灭了这场未遂的叛乱。诸葛亮自断右臂的结果,使第一次北伐失去了牵制魏国的策应。
诸葛亮在孟达这支力量的处理上,直弄得读史之人瞠目结舌,一个政治家临大事时,竟然受情绪支配而不顾大局的需要,用“出卖”手段自剪羽翼,却不能兼容并包,甚至连借力打力都予以排斥。冷静地想想,即令孟达极不可靠,待投降西蜀后,也有许多方式冷处理,何以临阵出此下策!既然“出卖”了,那就坐山观虎斗好了,何以在司马懿攻打孟达时又发兵救援?在一件事情的处理上,从策反到出卖再到救援,短短时间内态度居然反复了三次,真的不可思议了。曹操也曾遇到比孟达更为“可恶”的人物,这就是张绣。在官渡之战进行之中,降而复叛的张绣请求投降,曹操不顾南阳大败的惨痛,大度地捐弃前嫌,以极为热烈的态度迎接张绣的到来。官渡之战中,张绣是立功最多的一个,之后,又在攻打袁谭的南皮之战中立有大功,遂被曹操封为破羌将军;对他的赏赐,也是诸多将领中最多的一个.虽然东边的西城已失,西线的这次北伐在思想上、战略上、军事训练上,以及粮食及其他军用物资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几年来的频繁外交,与东吴破裂的联盟已经修复,益州东边已无后顾之忧。出师时,诸葛亮亲率十万主力从勉县出发西经阳平关、武都而转向西北方向的祁山(天水西南),令赵云、邓芝率偏师沿褒斜栈道翻过秦岭佯攻关中眉县,这是名副其实的声东击西。
刘备死后,魏国原以为西蜀已经没有了当得起责任的领袖人物,不在意其存在,因之整个西线的防御十分薄弱,关中防务交给了少不更事的夏侯楙。甘肃陇上一系列军事要冲,也仅只有郡守掌握的地方守军,并没有任何机动兵力。当得知西蜀赵云、邓芝部攻略眉县以南时,魏国竟将这支疑军当成了西蜀主力,大将军曹真于是“举众拒之”。偏师牵制发挥了巨大作用,诸葛亮所率主力在陇上频频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奇事网以上引文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在凉州遭到攻略时,魏明帝曹睿(音)御驾亲征坐镇长安,加封左将军张合(音)“督诸军”军衔西上增援。
这次北伐实质是一次偷袭,一旦魏国机动部队调上来之后,以西蜀区区的十万之众,要展开进攻就没有了可能,劳师远征的一系列弊病已暴露无遗,陇上复杂的地形,更会为魏军利用。《孙子兵法》曰“弱敌之坚,强敌之禽也。”这时的西蜀部队,如不能主动撤退,将会面临覆灭的危险。
可是还没有等到诸葛亮认识到形势十分不利,非撤军别无选择的时候,两个意料不到的失败已提前到来。其一是,赵云、邓芝部在遭到军事失败的,又因为疏于防范,军队遭遇了山洪冲击,只好绕栈道撤回汉中。其二是,马谡东下打援时,竟“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所破”(同上)。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好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遂告失败。这一次北伐,西蜀除死伤大批将士、丢失大批辎重外,“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属七千人来降”(见《晋书·宣帝纪》)。七千精壮军人是怎样的数字?是西蜀总人口的一百三十四分之一,平均全国二十六个青壮年男子就一个人投降!这些损失,不仅《三国演义》,就连《三国志》都隐瞒了,却将收姜维一事作以渲染。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撤兵回到汉中稍事休整后,立即开始了第二次北伐。考虑到魏军在陇西加强了守备,子午道、傥骆道与凉州相去甚远,北出秦岭后又易遭魏军三面合围,褒斜道被赵云烧毁,一时还无法修复,惟一可供选择的就是陈仓道了。陈仓道南起汉中西端的阳平关,北至关中西端的陈仓即今天的宝鸡,中间须经略阳、青泥岭、凤县、大散关,大致走向与现在的宝成铁路阳平关北段相重叠。诸葛亮选择这条路线时,除了奇事网以上的原因外,还基于以下的考虑其一,陈仓扼控陇上与关中的咽喉,依山(秦岭)临水(渭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能夺取陈仓,复出陇右时,就无魏国大军援救之忧,而陇上的地方守军无法与蜀军主力相对抗。其二,当时的陈仓城很小,郝昭部仅有千余兵力在此驻守,不难攻破。
蜀军公元228年冬出师,至陈仓时已是翌年春天;蜀道之艰难当不难想像。诸葛亮不曾料到,早在去春时,曹真就认为“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双守陈仓,治其城。”(见《三国志·曹真传》)尚未出兵的前一年,就被对方准确计算并加固了城防,应该说,胜负之数在不曾交战前就已确定。果然,诸葛亮十万大军围城攻打陈仓二十余日不能攻破,只好因粮尽而撤退。只是在撤退中设伏斩了魏将王双,使得这次失败略有些许的光彩。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三次北伐。与其说这是一次主动的进攻,莫如说是被迫出兵以解除益州北边的威胁。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复失,魏国已在陇上加强了军力,武都、阴平距西蜀江油关(今平武南坝)不远,江油关一旦有失,涪城(今绵阳)这一成都的屏障就会直接受到魏国大军的威胁,成都与汉中之间的金牛道也会被拦腰截断(邓艾奇袭成都时,就取阴平小道这一捷径)。大概是出于这种担心,这次出兵时,诸葛亮令将军陈式进攻祁山之南的阴平(今甘肃文县西)、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魏凉州刺史郭淮率兵迎击,诸葛亮率大军乘虚进攻北边的建威(今甘肃西和),郭淮自料兵少难敌,撤军退守祁山一线加强布防。诸葛亮夺得武都、建威两郡后,遂撤兵返回汉中勉县。这次虽然未吃败仗,别说夺取凉州,就连战略目标亦未曾窥视,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仍然视之为失败。
诸葛亮三次北伐后,魏大将军曹真上表魏明帝说“鉴于西蜀连续出兵侵犯边境,应该乘机主动讨伐,几路大军齐头并进,可大获全胜。”(见《三国志·曹真传》)曹睿(音)采纳了曹真意见,于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八月,由曹真率兵从长安出发,分兵走子午道和褒斜道南下;由司马懿率兵从西城出发,溯汉江西上,并于南郑(今汉中市)会师;其他几路大军或走褒斜道,或从武威进攻。其战略意图十分明显,要夺取汉中盆地,端掉诸葛亮的大本营,并进而夺取益州。这次志在必得的汉中争夺战,却因三十多日的大霖雨冲毁了栈道,魏军只好撤退了。这就是华歆在《止战疏》中批评的那一次主动进攻。
建兴九年(公元232年)春,诸葛亮从勉县出发进行第四次北伐,目标依然是凉州,并包围魏军贾嗣、魏平于祁山。由于劳动力极度缺乏,诸葛亮使用了木牛运输粮食与其他的军需物质,而且动员军人抢夺天水一带百姓的小麦以供军用。魏国派遣司马懿统率车骑将军张合(音)、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凉州刺史郭淮等反包围过去。司马懿出师前已掌握了诸葛亮的性格弱点,料定其必然采取的军事方针,指出“ 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割百姓小麦,见《晋书·宣帝纪》),并没有突袭天水和埋伏打援的奇谋,所以指挥大军昼夜兼行压迫过去。诸葛亮不敢利用敌军倍道兼行的疲劳,立足渭水之北发动进攻,而是望见魏军主力压过来之后,立即向南撤兵了。至于诸葛亮大破魏将费曜、郭淮之说,仅《魏晋春秋》有记载,《三国志》、《晋书》都不曾采录。两军在天水以东敛兵依险,未曾有大的战斗,但蜀军的粮食已成了严重问题,当时又值夏秋之交的霖雨天气,在汉中负责运送的李平束手无策中,别出心裁地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赶到前线,假传后主刘禅的口谕令其回军。撤退中被魏军穷追不舍,战死和被俘的蜀军将士数以万计,撤退到甘肃木门道时,设伏射杀了魏车骑将军张合(音)后,才摆脱了司马懿的纠缠。
建兴十二年(公元235年),诸葛亮在准备了三年之后,开始进行第五次北伐,率十万余大军出褒城北上,沿褒斜栈道翻过秦岭,出斜谷(今西汤峪)。遗憾的是,他的战略意图令人难以读明白。按理说,出眉县以后,应立即渡过渭水向东北进军,抢占武功这一战略要地,利用眉县、武功做后方扼控关中西部,利用广袤的渭北高原作战略展开。利用当地的人力物作战略补充,军事上可立即主客易位。魏军则必须为四面堵截而疲于奔命,兵力亦难于集中。可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一计划,而是屯兵渭河南岸五丈原。考虑到前几次北伐中粮食难以为济的窘迫,一方面在眉县秦岭北麓分兵屯田,一方面以流马从汉中向前线运粮,十万大军龟缩于西汤峪山口的狭小区域,准备同魏军持久作战。
诸葛亮这次的行动计划,又为魏军统帅司马懿料定,正如他给胞弟司马孚信中所说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划中,破之必矣。”(见《晋书·宣帝纪》)翻译成现代文则是“诸葛亮志向很高远,认不清形势,抓不住机会;谋略很多,总处在犹豫之中,不能当机立断;虽然穷兵黩武,却不懂兵行诡道,没有奇谋……”
既已掌握了诸葛亮心理和性格弱点,司马懿自然要针锋相对地打乱敌方的部署,他没有给蜀军正面留下活动空间,而是渡过渭水,在南边背水结营,深沟高垒,以逸待劳。诸葛亮虽做了持久作战的准备,但劳师远征,利在速决,不能空耗到师老气堕时被敌人乘虚攻击。见司马懿步步紧逼而又不出战,情迫之中,诸葛亮派使者送去了妇女穿戴的衣物加以羞辱,意欲激怒司马懿出兵交战。对深谋远虑的司马懿来说,这不过是小儿科,绝不会不忍小愤而乱其大谋,而是接过来放到一边,心平气和地问蜀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蜀使答道“三四升。”接着又问及诸葛亮公务,蜀使回答说“二十罚奇事网以上皆自省览。 ”司马懿则说“饭少事繁,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显然,在这场心理战中,诸葛亮又落于下风。诸葛亮在欲战不得、掠地不能中支持了一百多天,终病死于五丈原军中,按其生前安排,长史杨仪率大军回撤汉中。途中虽不曾遭魏军追击,但杨仪与魏延却在汉中北边虎头桥一带发生了血肉纷飞的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