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心仁厚的宋仁宗:康熙最佩服的三个皇帝之一
1、宋仁宗姓赵名祯。他的皇帝位置是“捡来”的。他是宋真宗第六子,因前面的哥哥一个个夭折,才以“替补”的身份立为太子。后来承继大统,升位皇帝时,他才13岁。由于年龄太小,上朝时太后刘娥就坐在他的身后,中间挂一块帘子——对,这就是垂帘听政。11年后,刘娥死了,赵祯才真正当家做了皇帝。
2、赵祯朝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监察御史,叫包拯。一天,包拯带领一帮大臣弹劾财政部长(三司使)张尧佐,理由是他为官平庸。张尧佐的来头不小,他是赵祯宠妃张贵妃的伯父,皇亲国戚来的。赵祯有些犹豫,想出一个折中办法,让张尧佐去当宣徽使。可包拯等人还是不干,非要将张尧佐就地免职。他们一班人就在廷堂之上争论不休。说到激烈处,包拯的唾沫星子溅得赵祯满脸都是。赵祯唯有用衣袖擦脸。,还是接受了包拯等人的弹劾。赵祯回到后宫,张贵妃关切地来问情况。赵祯没好气地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3、四川有个读书人,可能是想做官想疯了吧,写了首诗献给成都太守。诗里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太守吓坏了,这不是反诗吗?马上将他五花大绑押进京城。案子呈到赵祯处,赵祯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老秀才想做官,写首诗发泄一下,怎么能治他的罪呢。”于是,这位幸运的读书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被封为司户参军,圆了做官的梦。
4、大词人柳永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学渣。每次到京参加考试都是名落孙山。一次榜上无名后,他写了一首发牢骚的词《鹤冲天》,称要“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三年后,柳永参加考试。赵祯在考生名册上看到柳永的大号,微微一笑“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梦断考场。柳永倒也潇洒,一头扎进青楼,写词赚取银子,美其名曰“奉旨填词”。而且柳永并不生赵祯的气,还写词说,要“顾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5、一天下班后,赵祯回到寝宫,喊一位女官来给他梳头。女官看他怀里有文书,问是什么。赵祯告诉她,这几天阴雨连绵,朝中谏官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上书要求裁减宫中的侍妾与宫女。女官问“必须要执行吗?”赵祯诧异地说“谏官的上书,怎么能不执行呢?”这位女官平时深得皇帝宠爱,暗想再怎么裁人也轮不到我啊。就赌气地说“如果要执行,请将我裁掉吧。”赵祯马上站起来,与掌管嫔妃名册的内侍在后花园敲定了一张裁减人员名单,一共三十名,第一个名字就是这位梳头的女官。直到把事情办完后,赵祯才开始吃饭。吃饭的当儿,皇后小心翼翼地问“梳头女官是你最宠爱的,为什么第一个裁掉?”赵祯回答“这人居然叫我不听谏官的建议,怎么能留在左右?”皇后由是悄悄告诫侍妾与宫女,不要乱说话,更不要干预朝政。
6、有一天,赵祯考虑到皇宫太逼仄太寒碜,寻思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协商。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堂堂一国之君想找臣民要一块地皮,进行公益性基础工程建设,拉动GDP增长,居然还要跟他们商量,岂不咄咄怪事?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拆迁对象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是官府发布强制拆迁公告,聘请拆迁高手,浩浩荡荡地跟在推土机后面开进拆迁现场……这一幕没有发生,赵祯退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
7、一晚,赵祯加班加到深夜,又累又饿,想吃一晚羊肉汤。皇帝想吃夜宵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可他就是忍住不说。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对他说“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龙体受亏呢?”赵祯很认真地说“我吃一碗羊肉汤不要紧,就怕厨房会夜夜宰杀羊儿。既浪费,又伤生害物,实在于心不忍。我甘愿忍受一时之饥。”
8、大臣王德用曾送一位美女给赵祯。赵祯一看,正合我意,打算留下来。不料名相王旦的儿子王素进谏劝阻。赵祯心中十万个不愿意,也只能不要了。王素看皇帝不舍的样子,就讨好地说“陛下您知错就行了。反正这女子已经进宫,不如您就受用几天,再送出去吧。”赵祯一时老泪纵横“我虽然是皇帝,但跟大家一样也是感情动物。有道是日久生情,到时候我还是舍不得,不如现在就不要了。”硬是没有留下美女。
9、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称自己一生立有“十全武功”,又给自己取个外号为“十全老人”。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他承认自己佩服三个人。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就是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是北宋帝国最高领导人,身边美女如云,可是有一美艳女子却能在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专宠多年,此人就是贵妃张氏。宋仁宗对她恩宠有加,短短几年间,就把她从小小的才人提拔成仅次于皇后的贵妃,甚至动过废掉曹皇后改立张贵妃的念头。可惜,张贵妃30岁出头就一命呜呼。宋仁宗悲痛万分,不顾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众位大臣的反对,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痴情得有些过头了,不过,宋仁宗既非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冷酷皇帝,也并非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荒淫皇帝。就算他对张贵妃再怎么宠爱,可一旦牵涉江山社稷、官员任免的大事,宋仁宗还是很有分寸的。
张贵妃出身寒微,在宫中难免受人歧视,于是总盘算着拉自己娘家人一把。张贵妃的父亲和兄弟都不够争气,或者早丧或者无能,只有伯父张尧佐还算争气,虽然关系疏远了一点,但毕竟是娘家人。张尧佐担任地方官多年,名声还不错,被顺利调到中央。可是担任什么官职好呢?张贵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职。这是皇城各衙门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的大总管,权力极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兼任。可是,张贵妃枕头风吹了很多遍,宋仁宗总是迟迟没有动作。张贵妃每天都哭哭啼啼,宋仁宗招架不住,答应试一试。临出门,张贵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说“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宋仁宗连连说“得了得了。”很是无奈。宋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皇帝很无奈,只好放弃。
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和宋仁宗的仁慈虚心,可是原文后面还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会在第一时间擦去,可是宋仁宗没有。他不但没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后也没有擦去,而是一直从朝堂退出,走到后宫,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很明显,他在施展“苦肉计”。宋仁宗就是要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绝对不是骗人,有口水为证。他还借题发挥,说“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这么受辱,完全是为了你啊!
果然,看到宋仁宗为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明明他并没替自己办成事,可张贵妃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主动迎上前去向他道歉。面对大声嚷嚷、一脸愤然的宋仁宗,张贵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给家人封官的事情了。张贵妃身为大宋帝国的第二夫人,自然少不了人来巴结。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宠妃自然也啥都不缺。大臣王拱辰(李清照的曾外公)因为反对庆历新政,刻意打压苏舜钦和范仲淹,被宋仁宗贬到地方担任知州去了。他想调回京城,便千方百计搜罗了一个定州红瓷器献给张贵妃。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红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见的变种,据说颜色犹如朱砂,晶莹剔透又如美玉。
张贵妃见到后爱不释手,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欢后妃和大臣来往、干预朝政,只是偷偷赏玩。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来,张贵妃来不及藏好定州红瓷,被宋仁宗发现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气地问“安得此物?”张贵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隐瞒,供出了王拱辰。宋仁宗更怒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礼物,你怎么就是不听!他不嘴上说说,还抄起柱斧(宋朝皇帝经常拿在手上的一种装饰品,类似玉如意),一下子把珍贵的瓷器砸碎了。张贵妃一脸愧色,连忙下跪请罪。王拱辰自然也没有被调回。可是,就算张贵妃宣扬自己绝不收礼,还是有许多人想破脑袋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意”。出身名门、位高权重的名臣文彦博也不能免俗。张贵妃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年相识,文彦博想借张贵妃之力拜相,就费尽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献给张贵妃。张贵妃大喜,做成一件华丽的礼服,并在上元佳节宫廷大宴时穿上,一时艳惊四座,连宋仁宗都频频注目。可是,当宋仁宗听说这匹灯笼锦是文彦博所献后,就算宴会上人多嘴杂,易惹是非,宋仁宗还是顿时沉下脸来,给了张贵妃一个大大的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