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谶皇帝刘秀:笃信图谶 因一句谶语去泰山封禅
伏波将军马援有一个侄女,嫁给王莽的远房侄子王磐为妻。马援活着的时候,就很不喜欢王磐和那些达官显贵交往,担心他迟早有一天会出事。别人似信非信,总以为那些王子势力强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哪知那被废的郭皇后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六月死后,便有人上书皇帝,说王磐和王肃父子二人本是漏网之鱼,不思悔改,反而成了王侯的座上宾,这样下去恐怕会生出事端,要早加提防。
刘秀十分愤怒,下令抓捕王磐父子以及那些王子的宾客,有一千多人事受到牵连,被关进大牢。后来又出了一件大案,牵连到王磐父子。从前,刘玄兵败时,刘秀曾经封其子刘鲤为寿光侯。刘鲤却记着父仇未报,迁怒刘盆子兄弟,将刘盆子之兄刘恭刺死。刘鲤和郭后之子、沛王刘辅向来友善,刘鲤犯罪下狱时,沛王也一同下狱。刘秀恨上加恨,于是将王磐父子及那些宾客,一齐处死。沛王刘辅被关进大牢后,经人极力求情,才被释放出来。刘秀下令让那些王子回到封地,不准在京城逗留。
皇太子刘庄渐渐长大成人了,刘秀准备给他选一些老师,辅导太子。群臣都推荐太子的舅舅原鹿侯阴识,只有博士张佚反对,他说“现在册立太子,究竟是为了谁呢?如果是为了阴氏一门,阴侯便可以做太子的老师;如果是为了天下,则应该选用天下贤才!”刘秀点头称善,当即拜张佚为太子的老师,张佚当仁不让,接受了这个职位。刘秀任命博士桓荣为太子少傅一缺。桓荣是荣沛郡人,资格和声望比张佚还高,少年时游学长安,十五年都没有回过家乡,也是一个饱学之士。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春,刘秀下令东巡,走到济南,随行的大臣建议皇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刘秀认为这不过是沽名钓誉的举动,没有同意这样做。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刘秀偶然读起《河图会昌符》一书,看见书上有这样的谶语“赤刘之九,会命岱宗”,顿时迷信起来,想起上次东巡时群臣劝他封禅一事,认为是天意要他如此,于是命虎贲中郎将梁松和司空张纯等人准备封禅的事情。选定了黄道吉日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出了洛阳,来到东岳泰山,仿照从前的制度封禅,在石碑上刻了许多歌功颂德的套话。封禅完毕后,张司空骤然得病,医药无效,三五天后便一命呜呼。刘秀有些扫兴,匆匆回到京城。
既然举行了封禅大礼,就不得不按照惯例大赦天下,免去泰山郡一年的田租;四月臆,又改本年为中元元年。这年六月升太仆冯鲂继任司空没多久,司徒冯勤又一病不起,刘秀更加惆怅,直到冬天才封司隶校尉李欣为司徒。这时候,一些歌舞升平的话也在四下流传,于是刘秀又亲自前去祖庙祭祀,在北郊修筑方坛,昭示天下。
当初刘秀相信所谓的谶文,才做了皇帝,现在却渐渐对那些谶文不满意起来。给事中桓谭不知好歹,贸然上书规劝皇帝,结果惹得刘秀大怒,桓谭吓得不轻,叩得头上流血,刘秀才稍稍平息了怒气,将他降为六安郡丞。桓谭也只得怏怏上任。还有大中大夫郑兴,也因为刘秀迷信谶文而直言相劝,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后来被侍御史弹劾,说他出使成都时私买奴婢,于是被贬回开封原籍养老。郑兴喜欢古学,精通《左氏》《周官》,擅长天文和数学,后来朝廷多次请他出山为官,郑兴始终不肯答应,寿终正寝。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已经六十二岁,还亲自主持朝政。太子刘庄常常暗示他颐养天年,刘秀却乐此不疲。但毕竟刘秀已经年老力衰,到了这年二月间,刘秀病重不治,在南宫前殿中寿终归天。
刘秀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明帝此时已经三十岁。明帝下令命太尉赵熹主持丧事。刘秀生前曾有遗言自己死后一切后事都要从俭,不得浪费。当时,各地的王子纷纷前来奔丧,和新皇帝同坐一席。那些藩国的官吏也能够随便出入宫廷,完全忽视皇室的礼仪和威严。太尉赵熹仗剑上殿,扶下那些王子,让他们分清尊卑;又派人监视藩国的官吏,整肃礼仪,不准擅自出入。
光武帝刘秀总计在位共三十三年,从舂陵起兵至今,历经艰险,削平群雄,终于光复了汉朝。刘秀智勇双全,天下平定后弃武从文,崇尚气节,讲求经义,是汉朝少有的贤明皇帝。
倒霉男人碰上刁钻女人,只有活活地挨整,不管你有多大的潜能,也不管这对男女多么亲近。战国时代,“六国封相”的风云人物苏秦,就曾遭遇过类似的腻味事儿。苏秦出身贫寒,曾拜著名的“鬼谷子”为师。他和巧舌日簧的张仪同出一门。常言说“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青年时代,尚未发迹的苏秦很不招人待见。《苏秦列传》说他“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家里的亲人,包括哥哥嫂子都暗地里笑话他,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兄弟,你也算出去混的,折腾了半天,啥也没弄来,受了洋罪真是活该呀!”苏秦走背运,亲人竟能说出这种绝情的话来,或许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用心,对苏秦而言,未免有些残忍。常言道“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
苏秦的事业还没有开张,家庭就对他落井下石了。对此,《战国策》有更精彩的描述“(苏秦)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至亲骨肉都这样“市侩功利”,苏秦这个“倒霉鬼”难过极了。《战国策》里又说“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乃夜发书,陈箧数十……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很显然,苏秦的痛苦并非来自“书十上而说不行”,而是家庭的冷遇。落魄书生的自尊心被强烈挫动,他结结实实地挂上“倒劲”了。“引锥刺骨”发箧读书,多少有些咬牙切齿的变态味道,亲情的嘲弄让他感受到了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被羞辱的痛苦深深地烙在他心上,这也是苏秦将来成为政治暴发户之后言语轻慢的前因后果。
衣锦还乡,光耀门庭,世代读书人都以此为人生目标。飞黄腾达的苏秦就要回家了。“春风得意马蹄疾”,只有背井离乡又出人头地的游子才能尝到这种复杂的人生况味。《史记》中说,项羽入关后,杀子婴,焚阿房,大火三月不灭。“(项羽)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番话随即招来非议,有人冷言冷语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立刻把那个说风凉话的家伙下油锅,“烹”了——他不允许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内心那一点无法剔除的虚荣心被玷污。苏秦返乡,伤害过他的家人做何打算呢?《战国策》以全景加特写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丑态百出的迎亲场面老爹老娘诚惶诚恐,打扫房屋,清理街道,远远接出去三十里路。那位不可一世的刁嫂子简直像蛇一样爬着前进,像哈巴狗似地跪在小叔子脚下。苏秦问嫂子“你当初那样刁难我,为什么现在乖乖的了?”嫂子非常露骨地回答“老弟你有钱有势,人见人爱,我得对你恭恭敬敬的了。”苏秦仰天长叹“人啊!混不出人样子,连爹娘都不肯相认;一旦升官发财,又变得战战兢兢。荣华富贵,果然不是件稀里糊涂的小事儿啊!”
这场面,简直是一群市侩小丑儿公开进行的集体表演,其喜剧效果决不亚于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苏家老少大张旗鼓地迎亲,不过是替自己挣面子。不知日后苏秦的尸身被车裂,这帮人又做何感想?俗语说“人在势,花在时。”风头正盛的苏秦是说“上句”了,他的问话颇具挑衅性,人情练达的嫂嫂则应对如流。他们几乎在讨论一个通俗的哲学问题人生为什么,人的价值在哪里?苏秦的发言颇为露骨,显然是替那些“名利侏儒”张目。“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权势地位,荣华富贵,可都是好东西呀!在这种事情面前怎能有丝毫马虎呢?太平天国时期的石达开曾说“大盗亦有道。”那么小丑儿也有自己的处世哲学,至少他们的所表露的人格缺陷是真诚的,几乎从不扭扭捏捏、遮遮掩掩——明说吧,我们就是爱趋炎附势,就是嫌贫爱富;离开借光占便宜,一天也活不了。,苏秦叔嫂很容易构筑起了一条对等的交流渠道,在那个语境里,赤裸裸的话题,毫不令人产生残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