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导致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的罪魁祸首竟是他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大将军何进谋诛阉宦不成反为所害,而何进所召的并州牧董卓(还兼有前将军、斄乡侯的官职和封号)已经在进军洛阳的途中,董卓受何进密令又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诛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进已死。当时洛阳大乱,袁术、袁绍兄弟于是率军攻击皇宫,中常侍段硅等劫帝走小平津,董卓遂率其部众于北芒迎汉帝还宫。
之后董卓当权暴虐不仁,又为吕布、王允等人设计诛杀。可惜王允为人过于刚直,当时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就是没有马上赦免董卓那一大批手握兵权的部下,董卓部下校尉李催、郭汜、张济等拥兵屯于陕,在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听到赦免的消息,又接着有谣传说洛阳中人要诛灭所有凉州的董卓所部官吏,大家都一片惶恐不安,众人纷纷准备解甲逃亡,在这个时候,贾诩粉墨登场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时并不出名,唯有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阎忠此人也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说颇有政治远见。他是少数几个明白东汉皇朝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人之一,曾经劝说名将车骑将军皇甫嵩起兵推翻东汉皇朝,皇甫嵩不从,忠乃亡去。后《英雄记》有曰“凉州贼王国等起兵,共劫忠为主,统三十六部,号车骑将军,忠感慨发病而死。”
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疾病辞官,西还至汧,道上遇见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数十人皆为他们所抓,贾诩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甥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的太尉段,因为久为镇边大将,所以威震西土,他便假称是段的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这个“权”字,用得颇为妥帖,因为贾诩的确是这样一个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催、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的时候,贾诩阻止了他们。他的理由是“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他这么做,是因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记载说“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所以他此举也是为自己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打算,因为李、郭等人本就是马贼及军人出身,未必是一个亭长可以捉拿的。
他此举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李、郭等人“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催等放兵劫掠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催、汜入长安城,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不可胜数”,汉献帝被李、郭等所挟,而关东豪杰乘动乱之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掠地行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此以前,各地诸侯还不敢太明目张胆地进行此类举动。正是贾诩的这个建议,使东汉天下陷入了空前的混乱状态。
此后,关中又因为李、郭等人的争权夺利,伤亡巨大,极大地破坏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三国志》云
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指李、郭入洛阳前),催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又有云“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李、郭等四人对关中荼毒之烈,追本溯源实出自于贾诩这一言之谋,故而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评曰
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看当时的情况,王允为人正直有干才,朝中尚有皇甫嵩、朱俊等名将,关中精兵数万,而宦官已除,即使不能复振汉朝,一时安定还是可以的,所以裴松之有“元恶既枭,天地始开”一说。就这样的情形而言,说贾诩这一言导致“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不为过,而“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也是很中肯的。
正是因为这次动乱,汉中央政府的政令开始不行天下,天子和朝廷威信全无,再无崛起之可能
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诸将专权,或擅笞杀尚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诸将或遣婢诣省,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又竟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
《三国志?董卓传》
至此,可以说汉中央政府的地位和威望彻底瓦解,甚至献帝在回洛阳的时候,“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各地诸侯已经根本不再把皇帝和中央政府当回事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曹操采纳曹魏重臣荀彧的建议,抢先下手,把献帝迎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才得以有所改变。二十余年后,曹操之子曹丕终于以魏代汉,结束了东汉皇朝,开始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
自贾诩设计让李、郭进军洛阳开始算起,一直到三国归晋,期间的战乱长达九十余年之久。在这九十多年的战争里,两汉皇朝所积累的资本,包括宝贵的人才资源,全部消耗殆尽,包括在东汉末年分裂之初成长起来深知民间疾苦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矛盾,又具有极高才干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们基本荡然无存,而政权落在了一些全靠祖上余荫掌权的纨绔子弟和只知道清谈的文人手里,他们在门第优越感的支持下,只知道埋头享乐或陶醉于清谈之中,由孙权肇基的门阀现象又极度发展,终于导致全国的阶级、种族、经济等各方面矛盾不断激化,三国统一后还不到二十年,中原地区陷于血泊之中,由“八王之乱”而晋室东迁,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其结果就是产生历史上最黑暗、血腥的一页“五胡乱华”。
而这“五胡乱华”三百年的动乱和血腥,可以说导火线仅仅就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
谈客,一个推荐精彩亲历故事的微信号,搜索tankeim即可关注!
董淑妃年轻漂亮,却经常被到处寻欢的李湛晾着,时间一长,难免寂寞,正好让刘克明钻了空子。刘克明的到来,恰如久旱逢甘露,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合伙给李湛戴了一顶绿帽子。
在唐朝中后期,由于宦官的势力过于膨胀,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困局,甚至连皇帝的废立生死都操纵在大宦官手里。皇帝对他们既恨得要死,也怕得要命,因而皇帝对于宦官的有效管理就更谈不上了。尤其是在唐敬宗、唐文宗时期,有少数性器官仍然完整的男人,竟然冒充阉人,未经“验收”,就混进了宫里充当宦官,在天子眼皮底下混吃混喝、大行违法乱纪之事。其中个别胆子大的,居然打起了皇帝女人的主意,甚至给万岁大人戴上了绿帽子。唐敬宗李湛就是这样一个被假太监戴上绿帽子而丧命的荒唐小皇帝。
在唐敬宗李湛还是景王的时候,就和父亲唐穆宗李恒一样,专心致志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吃喝玩乐中去了。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一月,唐穆宗因为打马球中风后,在中书省、门下省、翰林院等几个部门强烈要求下,唐穆宗终于要立太子了。他在几个儿子中挑选了一番,,选择了跟自己一样酷爱游乐的大儿子李湛为太子,并命其监国。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决定。在李湛的五个兄弟之中,李湛是学习最差、知识最贫、最贪玩又最会玩的一个。他喜欢打马球、喜欢搏击,喜欢打猎,喜欢游乐,还喜欢玩弄女人,可就是不喜欢管理国家。由于他不喜欢也不善于管理国家,这让许多不三不四的人钻了空子,混到了他的身边。其中,包括假宦官刘克明。
刘克明是大宦官刘光的养子,年龄和李湛相仿。他长得细皮嫩肉,英俊异常,用当今的话来说,“很娘”“很靓”。因为碍着刘光的面子,刘克明进宫时并没有经过仔细检查,反正长得很靓很娘,也就瞒天过海,混进了宦官的队伍。实际上,他身上的零件和正常男人一样,全都能正常工作。后来,被送去伺候李湛,他便投其所好,苦练马球和搏击,终于练成了马球先生和搏击高手。李湛很是喜欢,就把他当成自己最好的玩伴、最信任的心腹。不过,让李湛没想到是,几年后,正是这个铁哥儿们不仅给他戴了绿帽子,还要了他的小命。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二十二日,三十岁的唐穆宗李恒驾崩。大臣们遵照遗诏,准备拥立太子李湛在灵柩前继位。可是,当大臣来到东宫时,太子李湛却失踪了。宰相李逢吉、国舅郭钊等人急得团团转,一问宫女才知道,太子打马球去了。在哪儿打?不知道。李逢吉没办法,只好打发人满世界找这位小祖宗。当他们在西偏殿附近找到这位小祖宗的时候,他正和刘克明等人兴高采烈地打马球呢。众人喊了半天,李湛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打着马球。郭钊只好打发随从上前告诉他“你爹死了!”李湛眼一瞪,仍然无动于衷。随从又赶紧说“您舅姥爷郭钊来了!”一听舅姥爷的名号,李湛这才悻悻地继位去了。
在众臣的簇拥下,李湛不情愿地接过了王朝的重担,可嬉戏游乐的本性却没有变,此后一个多月里,他把皇宫变成了欢乐谷,今天在中和殿打马球,明天在飞龙院练搏击,后天又在清思殿摆宴筵。
大臣们以为,唐敬宗不过才十六岁,玩几天就没事了。没想到他越玩越过火,刚开始还能每旬三次,日上三竿的时候,在大臣的催促下上朝;后来,却发展到一个月上两三次朝。他干什么去了?原来他发明了“风流箭”,在后宫试箭,射女人玩去了。大臣们痛心疾首地劝谏他,不可玩乐怠政,他总是以“准奏”、“依卿所议”应对,可就是坚决不改。大臣们疯了,纷纷抗议,李湛也不答理,掉转屁股直奔后宫,该干吗还干吗去了。
就在唐敬宗李湛和一干朝臣们斗智斗勇的时候,假太监刘克明开始在皇帝的后宫放火了。后宫美女如云,具备男人正常功能的刘克明混在其中,自然忍不住想要偷偷腥。开始,他还只敢偷偷摸摸地找宫女快活,后来,因为李湛整天四处找乐子,根本不管前朝后宫里的任何事务,他就开始大胆地公开淫乱了。被他勾搭过的宫女也由一位数变成了两位数。渐渐地觉得玩宫女不过瘾,就把手伸向了李湛的淑妃董氏。董淑妃年轻漂亮,却经常被到处寻欢的李湛晾着,时间一长,难免寂寞,正好让刘克明钻了空子。刘克明的到来,恰如久旱逢甘露,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合伙给李湛戴了一顶绿帽子。
李湛被人戴了绿帽子,可自己却一无所知。因为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好玩的娱乐项目“打夜狐”。这是李湛到骊山行宫泡温泉的时候发现的,因为行宫有不少庭院许多年没有住过人,反倒住了一群狐狸,当有人来泡温泉时,狐狸们晚上就出来捣乱,这把李湛和一群妃子做鸳鸯戏的好事给搅合了。李湛气得要命,便命身边的宦官去打狐狸,宦官们怕狐狸成精了,畏首畏尾都不敢动。李湛急了,就亲自拿弓上阵,对着狐狸就是一通乱射。他的箭法不错,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十来只狐狸。射到后面,他都停不住手了,觉得打狐狸简直比击球摔跤还有趣。从此以后,李湛就被打夜狐迷上了,一天不打个几只,浑身就不舒服。宦官们为了讨他欢心,主动跑到长安周围的几座山上找狐狸窝。一到晚上,李湛就带着宦官们组成的猎狐队,到侦察好的地点狩猎,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打夜狐是个苦差事,白天要蹲点,晚上要带路,活得比狐狸还难受。唐敬宗生性急躁,打猎失手或收获不多的时候,就会发火,把气撒到宦官们身上。轻则打骂,重则捶挞。有几个宦官就是因为打夜狐时,配合不得力被免削职的,搞得人人畏惧,个个怨愤。这种情绪经过长期积累,终有爆发的一天,只是需要有人挑这个头。
终于有一天,刘克明挑头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湛又上山去打狐狸。因为黑暗中光线不好,李湛一箭走歪,射中了在另一边合围狐狸的刘克明,好在射在腿上,并无大碍。李湛本是无心,但刘克明却觉得可能是自己和董淑妃的奸情败露了,小皇帝这是在故意施放冷箭呢。他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想造反。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身边的同事一说,立即得到一致支持。
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十二月初八,李湛又带着身边的一干人上山打夜狐。这天他发挥得特好,端了好几窝狐狸,心情特别地爽。当夜在宫里大摆宴席,和刘克明、许文端、苏佐明等二十八人举杯畅饮。李湛当晚喝了很多酒,醉醺醺地跑到更衣室里换衣服。造反的机会终于来了,刘克明、苏佐明和同伙趁机熄灭了大殿的灯火,在黑暗中把小皇帝杀死在更衣室里。李湛死时,年仅十八岁。大概李湛到死都不会想到,自己身边竟然有一个给自己戴绿帽子的假宦官,自己身边的一群小绵羊,原来都是伪装过的白眼狼。
刘克明毕竟是第一次作案,没啥经验,他想拥立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为帝,便作伪诏书,命绛王李悟领军国事。第二天,下假遗诏,由绛王即位。,当年毒死唐宪宗,拥立唐穆宗的资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哪里容得这些小兔崽子偷天换日,在宰相裴度的联络下,他们很快地调集神策军杀入宫中。刘克明投井而死后,被捞出来戮其尸,绛王李悟也死于乱军中。因为事发突然,以太皇太后令,拥立江王李涵(李湛之弟)为帝,李涵改名李昂,是为唐文宗。
古代先贤孟子老先生有一句箴言告诉世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