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皋真是笑死的?历史上岳家军的猛将牛皋揭秘
提到岳家军的大将牛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粗中有细、机智过人,与岳飞结拜为兄弟,一起抵抗金国入侵。后来金国元帅兀术被宋军活捉,牛皋骑在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四狼主”身上放声大笑,因过于兴奋且年事已高,最终牛皋、兀术身亡,于是民间便流传着“气死兀术,笑死牛皋”的典故。其实人们对牛皋的了解大多来自钱彩的《说岳全传》,《说岳全传》是经过艺术化加工民间文学作品,人物命运和历史的真实有很大的出入。而历史中牛皋的经历与小说中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他的死也并非是喜极而亡的善终,而是一桩彻彻底底阴谋,一件明明白白的冤案。
据文献记载,牛皋字伯远,1087年出生,汝州鲁山(今河南省鲁山县)人。关于牛皋年轻时经历没有文字记载,但可以断定的是他精通骑射、武艺高强,且在当地颇有人望。1127年金兵南侵,宋室南迁,造成中原地区盗匪横行。为此宋高宗下诏在中原一带“招置土著,有家产、户籍人充弓手”,此时已经41岁的牛皋毅然应募。
此后鲁山被金兵占领,牛皋便聚众与南侵的金兵作战,屡获胜利,得到西道总管翟兴的举荐,担任保义郎(正九品)之职。此后牛皋率领部众讨伐鲁山的贼寇杨进,三战三胜,因功被封为荣州刺史、中军统领。此后金兵进入京西一带,牛皋率军先后十多次击败金兵,被封为果州团练使。京城留守上官悟征召牛皋为统制兼任京西南路提点刑狱。1130年金国大将完颜昌南下江西追击元祐太后未果,自荆门北归,途经将宝丰县宋村,遭到牛皋的埋伏,混战中金军被打的狼狈不堪,仓皇逃窜,金将耶律马五被擒获,牛皋被加封为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充五军都统制。此后牛皋又在鲁山县邓家桥击溃金军孛堇所部。伪齐建立后,牛皋在丹霞设伏,一举击溃金、齐联军,生擒敌将郑务儿。
牛皋虽然在打了一些胜仗,但对整个宋金战局的影响却不大。1131年宋高宗南迁临安,宋朝在长江以北全部沦陷。此时的牛皋的心情十分矛盾,他放佛成为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无奈之下,他选择归顺了伪齐政权,被封为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添差郑州兵马钤辖。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伪齐心在宋。1133年2月牛皋联合其他几位将领毅然率部南归,宋廷对他们十分重视,授予牛皋蔡、唐州、信阳军镇抚使、知蔡州等职务。同年4月伪齐大将李成率军进犯荆襄,宋军在此地力量薄弱,牛皋等人先后南撤。此时宋高宗任命岳飞经略襄阳一带战事,将牛皋所部划入岳家军。岳飞非常高兴,立即晋升牛皋为唐邓襄郢州安抚使、神武后军(岳飞所部的番号为神武后军)中部统领。
1134年岳飞率军北上收复荆襄。当时敌将王嵩驻守随州,“飞遣皋行,裹三日粮”,结果宋军“粮未尽,城已拔”牛皋生擒王嵩,俘获敌五千人,收复随州。同年8月岳飞派遣牛皋攻打镇汝军,当时伪齐的守将薛亨素称骁勇,结果牛皋一战擒之。不久后,岳飞与李成在襄阳附近展开大战,岳飞派牛皋率领起兵冲击李成的步卒,最终李成的“步卒死者无数”,宋军收复襄阳。此后不久,金人进攻淮西,岳飞出兵支援,以牛皋为先锋。宋军抵达庐州后,伪齐五千人来犯,牛皋大声喝喊道“牛皋在此,尔辈胡为见犯?”敌军十分惊愕,不战而溃,于是牛皋率军追击三十余里,“金人相践及杀死者相半,斩其副都统及千户五人,百户数十人,军声大振。”牛皋因功被封为中侍大夫。1135年牛皋跟随岳飞平定杨幺在洞庭湖一带的起义军。杨幺战败后,意图投水自尽(也有人认为是向逃亡),精通水性的牛皋随即跳入水中,将杨幺擒获。牛皋被封为湖北、京西宣抚司左军统制,加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1140年牛皋随岳飞率军北伐,先后参与岳家军的几次重要战役。随后牛皋奉命与诸将分道攻略中原各个州县,牛皋率部曾直抵黄河岸边。战争结束后论功行赏,牛皋因功劳最大,被加封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枢密行府又以牛皋提举一行事务(相当于岳家军代理主帅)。岳飞兵权被罢后,牛皋被封为鄂州驻札御前左军统制、宁国军承宣使、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1142年岳飞、岳云、张宪在临安被宋高宗、秦桧一伙杀害,这让生性耿直的牛皋十分气愤,他对朝廷向金国议和称臣的行为极为不满。这正触犯了当朝宰相秦桧的忌讳,于是秦桧给鄂州守军的都统制田师中下达了一封密令。
1147年3月3日上巳节,都统制田师中召开盛大宴会,招待诸位将领。宴席间牛皋突感身体不适,连忙回到家中。此时牛皋应该已经明白自己身中剧毒,危在旦夕,于是他召集家人留下了自己的遗言“皋年六十一,官至侍从,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裹尸,顾死牖下耳”第二天这位岳家军中的一员猛将离开了人世。牛皋死后被追封为安德军节度使、辅文侯,遗体被安葬于在杭州西湖栖霞岭剑门关紫云洞口,与岳飞墓遥遥相望。墓前的石牌坊上有明人徐渭的一副对联 “将军气节高千古,震世英风伴鄂王”纵观牛皋的一生,他曾投靠伪齐,存在着污点,但这并不能影响后人对他的赞赏,直到死前的那一刻,还惦念着收复中原,以自己不能马革裹尸死为憾。这就是让我们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牛皋,那个历史上的牛皋。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之死。他是我们迄今所知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一个被日寇残害的文化名人。他遇难(失踪)的时间是1945年8月29日晚,那已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两周之后了。
我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失去了2000多万人,而当时人口总数为4.4亿,也就是说在8年抗战中,损失了约1/20的人口。死于战乱的人以士兵和普通百姓居多,但由于战乱破坏了正常生活而引发忧愤病逝的文化界著名人士,我们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列出一长串留在沦陷的北平,为保晚节郁悒致病逝去的钱玄同;为躲避日寇,在流浪中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贫病而亡的朱生豪;客死香港的文化界泰斗蔡元培;写出大量抗日歌曲、病死在狭促生存环境中的音乐家黄自;在迎接光明的日子里不幸病逝的出版家邹韬奋……
为宣传抗日捐躯的王礼锡
做过记者和编辑的作家王礼锡,于1931年在上海创办了神州国光社编辑部,主编《读书杂志》。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王礼锡与丁玲等发起组织“著作家抗日会”,发表《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在宣言上签名的有100多名作家、学者。
1933年,王礼锡与妻子陆晶清去了欧洲。这期间,他出版了《海外杂笔》《海外二笔》等文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礼锡在国外积极揭露日寇的侵华暴行,宣传人民的神圣抗战。1938年12月,王礼锡夫妇回到,立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月,王礼锡到达重庆,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负责文协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工作。6月,文协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推举王礼锡为团长,北上前线访问。访问团于1939年6月18日离开重庆,奔赴抗日前线,途经川、陕、豫、晋等省,历时半年。
王礼锡
王礼锡从出发那天起就写日记,详记作家访问团的活动和他自己的生活。,王礼锡的日记只写到8月12日就中断了。到洛阳后,在紧张又劳累的行军生活中,他终于病倒了,因黄疸病在洛阳逝世,终年39岁。
关于王礼锡在访问团的工作,与他相熟的人写下了不少感人的回忆文字,真实记录了这个不知疲倦的汉子的生活状况。他们在被称为“黄河屏障”的中条山里艰辛跋涉,日子过得极度紧张、艰难,但也很愉快。那时正是酷暑时节,他们不断地行军,不断地开会讲演、访问、搜集材料,还有必不可少的应酬。,作为团长的王礼锡比别人更为繁忙、紧张,不管白天怎样紧张地工作,到晚上休息时,他还要抽出时间写他的“笔征日记”,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就这样,为大家所敬爱的团长终于吃不消而病倒了。
在重庆大轰炸中罹难的孙寒冰
在日寇侵华战争中,惨死在敌人炮火中的国人多得难以数计,这其中就包括1940年在重庆大轰炸中死难的、迁至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师生。文化界著名人士、复旦大学教务长、《文摘》杂志主持人孙寒冰,就是在这次大轰炸中罹难的。
担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的孙寒冰,当时正办着一份影响巨大的《文摘》杂志。1937年,孙寒冰在阅读英文《亚西亚》月刊时,发现了斯诺执笔写的《毛泽东自传》,他便让学生译出全文,他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后,在《文摘》上连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孙寒冰常说“文人上不得前线杀敌,办一个刊物来向日寇作战。”
1940年5月27日8时许,北碚警报台发出空袭警报,孙寒冰立即组织师生疏散隐蔽。日机向复旦校园里投弹,又用机关枪扫射,孙寒冰被炸身亡。1941年8月1日,复旦大学竖起了一块“复旦师生罹难和孙寒冰墓”,碑文中有“呜呼,惨遭寇弹,哀同国殇,全校师生,悲愤无极,将何以益自淬励我为文化工作之创造精神乎?抑何以益自坚强我为民族生存之战斗意志乎?是则吾辈后死者之责己”之句。
孙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