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第一好汉鲁智深:他是怎么修炼成佛的
鲁智深的一生都率性而为,跟着感觉走。鲁智深是在九纹龙史进的目光中大踏步走进水浒的。史进要找他师傅王进,经人指点就向鲁智深求教。鲁智深说,噢,你莫非就是那个叫什么九纹龙的史大郎吗?这话说的让人觉得很无礼,鲁智深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尊重人呢?随后他们又遇到了李忠,要一起吃酒去,李忠说等我收拾一下东西。鲁智深说,谁耐烦等你,要去就去,不去拉倒。看着很多人在围观他们,鲁智深恼了,破口大骂说,都夹着屁眼滚开,再不滚,洒家就开打了。
吃酒的时候,鲁智深遇到了金家父女。刚开始,鲁智深很烦他们,后来听说了他们的遭遇,顿生怜悯,就想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逃难去,摸摸自己身上没有,就向史进要,说有钱快拿出来,洒家今天没带钱,史进倒爽快给了他十两。鲁智深觉得不够,又找李忠要,李忠很勉强地摸出了二两银子,鲁智深揶揄他说,你也是个不爽利的人。这就是鲁智深,心直口快肆无忌惮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鲁智深。
金家父女走后,鲁智深就去收拾霸占他们的镇关西了。三拳打死镇关西,固然是英雄行为。可打死人后,鲁智深一溜烟跑了,这就有点不光彩了吧。你看,杨志误杀牛二,他主动投案,武松杀死奸夫淫妇,也是主动伏法。他们敢作敢当,顶天立地。可鲁智深打死人竟然跑了,这算什么?这正是鲁智深的率性之处。杨志和武松之所以要去自首,乃是因为他们的俗念太重,顾忌自己的名声(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伏法,也不想让江湖人耻笑,但鲁智深没有这些顾虑,他想溜就溜了,管他娘的乱七八糟的名声。
鲁智深逃到代州雁门县,又遇到了金家父女。这个时候金老头已经是当地一个富户赵员外的岳父大人了。鲁智深在赵员外那住了几日后,赵员外告诉他,这不是长久之计,公安到处在找你,不如你出家当和尚吧。鲁智深随便一想,说,当和尚就当和尚,反正也没地方去。之于人生,之于未来,鲁智深完全没有规划,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该干些什么事,前程在哪里,鲁智深根本不去想,真可谓是“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那就随缘而去吧。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皇帝下设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负责起草政令的,负责执行政令的,负责审核的,这个叫做三省。在尚书省之下,设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职能各不相同,吏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人事部、组织部。户部负责户口和财税,相当于民政部跟财政部加上国家税务总局,类似于这种机构。这六部里边最肥的就是户部,和珅能那么贪污,就是因为他做了20多年的户部尚书。
六部尚书理论上讲是吏部尚书最大,因为它管官嘛!实际上在清朝的时候,按照六部尚书晋升的顺序,做到户部尚书才是最牛的,户部要调任吏部,则有点儿降官的感觉。你由计生委调到发改委那不得了,你管计划生育的,跟管国家经济的那能一样吗?咱们国务院的机构改革,部委的排序绝对不是按照姓氏笔画,而是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的。第一个是外交部,第二个国防部,这么排,干吗不把我计划生育委员会排第一,不可能!
礼部是管礼仪和教育,甚至还承担一部分外交的职能。兵部是管军政,包括武将的考核任免,军政就是军队的招募这些东西。刑部是管刑法,司法刑狱。工部是管建设。这就是具体的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开创,唐朝的时候完善。比如说,户部原来叫民部,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改叫户部。
三省的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世界史里面有三权分立,人家那个三权分立分的是皇权,总统的权,最高统治者的权,咱们这个分权则是分相权,一者为了削弱独裁,一者为了加强独裁。因为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太大了,比如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就非常大,有“封驳谏争”之权,什么叫 “封驳谏争”呢?皇帝的圣旨、草拟的政令,需要丞相的批准,如果丞相觉得不妥,那不批准,封起来,驳回去,把自己的意见写在后面,照我这个改,这和报社编辑审稿似的,有权修改或枪毙稿子。然后皇帝跟丞相两个人春游,在外面碰上了,都要下车互相行礼,尤其是拜相的时候,宰相行礼,皇上还礼。宰相每次行完礼,皇上都要还礼。所以当时是君臣共治天下。
建立汉朝,谁的功劳最大?萧何的功劳最大。刘邦是一个痞子,无赖出身,出道的时候什么也不会。也不知道这帮人干吗保着他,他自己说,我这个人什么都不会,连军百万,攻必克,战必取,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安抚百姓,运送粮饷,不如萧何。这三人都听我,所以我得天下。,没有萧何,张良、韩信管什么用?打仗就是打钱,萧何安抚百姓,安抚后方,又给前线送粮食,把整个国家大局把握得井井有条,他的功劳是最大的。
所以萧何拜相,皇帝赐他三项特权“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见君不趋以前皇上搁那坐着呢,你进来你得跑,小跑过去才算对皇上显示出敬重。但萧何可以大摇大摆,爷来了。
称臣不名在古代,你叫人家的名,跟骂人一样,只能叫他的字。你看咱们这些电视剧里,叫谭嗣同,嗣同兄……嗣同兄非抽你不可。你这么叫,你挖人祖坟不是?《走向共和》里李鸿章那么大岁数,见了梁启超,也是卓如啊!而不是启超啊。马超给蜀国皇帝上书,孟德杀我全家百余口,他杀了你一百多口,你还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证明你这个人没文化。公瑾如何如何,孔明如何如何,你不能说诸葛亮怎么着,周瑜怎么着,那不行。名是自称,别人不能叫,只有皇帝是可以叫你名的,并且参见皇帝也必须要自报其名的。而萧何见驾皇帝可以不报,只要说臣见驾就完了,不用说臣萧何见驾。这也是特权之一。
剑履上殿你可以穿着鞋,带着宝剑上殿。因为那会儿都坐地下,进门都应该脱鞋的。以后宰相一牛,皇上都赐这三个特权,所以丞相的权力太大。
丞相的属官叫十三曹,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这十三曹是国家的正式机构,主官秩千石,是国家给发工资的,跟县令是同级的。
皇帝的属官是尚书台。尚书,顾名思义可能就是原来给皇上管文书档案的,相当于皇上的秘书,尚书台主官秩六百石,比十三曹少四百。等于皇帝的属官比宰相的属官级别还低,不但低,还不是国家给发工资,是皇上自己掏腰包,你要不掏,你就甭雇他。
一个是国务院办公厅,一个是总统私人助理,你这个身份跟人家没法比。如此看来,还是表明相权之大。
所以皇上怎么来削弱相权呢?我就有什么事儿都跟这些尚书们商量,尚书台设立尚书,门下省设立侍中。这些人品级虽然低,整天跟皇上泡在一起,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到了东汉的时候,丞相基本上就成了一个虚衔儿了,真正掌实权的人,必然要加这么个衔儿——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掌握武将,录尚书事管文官,基本上都这样。
这个大将军录尚书事还是一个人。它虽然不叫丞相了,实力却相当于一个丞相,对皇权还构成了威胁。那个时候君臣共治天下,丞相跟皇帝,谁的权力更大,完全靠两个人的个性,要是秦皇汉武时期,肯定是皇权大,你要赶上那个皇上窝窝囊囊,又爱玩儿什么的,又不理朝政,那就大权旁落。所以在隋朝以前,权臣篡位的事儿,史不绝书,多有记载。往往做了丞相就有机会篡位,曹操做了丞相吧,基本上等于篡位了,他儿子帮他完成了这个举动。接着曹魏几十年之后,被丞相司马氏篡了。尤其在魏晋南北朝乱世的时候,你要是做了丞相还不篡位的话,老百姓都替你着急。
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当皇帝,就怕这种事儿发生在子孙身上,为了大隋江山千秋万代,怎么办呢?削弱相权。
名义上把相权削弱,说是一分为三,实际上不止。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都入政事堂。而只要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官,实际上就相当于丞相。三省的正副长官大致是这些中书、尚书两省的长官叫令,副长官叫仆射。中书令、尚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然后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也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所以这样一来的话,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三三得九,一人之权瓜分为九。并不是每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有那么全的官制,比如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就当过尚书令,所以等李世民继位之后,唐代就不再设立尚书令了,因为当年太宗皇帝做过这个职务,你们谁再配做这个?就此取消。
宰相一箩筐
无论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六七个,七八个。到了唐朝中宗、武则天之后开始,皇帝设立了一个职务,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务是个临时性的职务,不管你现在是几品官,只要给你加上这个衔儿,你就相当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给你加这个衔,入政事堂议事,你就相当于宰相了。如此说来,宰相就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它的好处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罢免,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现在这个是临时宰相,皇上能把这个临时工说撤就撤。比如说国家公务员晋升应该是逐级晋升。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正局长、副部长、正部长,应该这样有序晋升。后来你别晋升了,我给你加一个衔儿就完了。假如你现在是处长,我给你加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一下子相当于副总理了。优点就是哪天我看不上你,我把这个衔儿一摘,你就又回去接着当你的处长去,特方便吧。所以以后,既然设立了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三省的长官就变成了虚衔。甚至不设。
中书令该退休的时候,本来要选一个新的,现在就不选,就空着不设。即使设了,也都是给那种还有两年就快死的老臣,让他荣誉一下。一把年纪了也不入政事堂议事,也议不了事,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老到那个分儿上的,给你个中书令、太师中书令,位高权不重。真正掌权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帮临时替换,来去全由皇帝秉断的人。
古代的官员一二品穿紫袍。《红楼梦》里说“昨嫌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然后三四五品是红袍,六七品官是蓝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马青衫湿),八九品的官就是绿袍了。所以有一个成语,形容一家全是当大官的就说他们家满门朱紫,除了红的就是紫的。现在所说的红的发紫,意思也大致相同。
这样的话,充当临时丞相的如果是小官,是青衫的,给你加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你只要换个颜色的官服穿就是了,只换件衣服,从青衫变成紫红的就完了。等什么时候皇上不待见你了,这个衔儿一扒,你还回去穿你处长的官服去,红袍的还是紫袍的给脱下来,换青的上去。
说了这么多,就为了说明隋唐时期皇帝想出来的削弱相权的办法,它不但将相权一分为三,更关键的是后来把丞相之职演变成了临时工,成了皇上的杂工仔。古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由一个变成一窝,由独相发展到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