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幼儿园的第一人是谁?揭秘晚清重臣端方
现在小朋友进幼儿园成了不少家长的老大难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措施,但幼儿园依然很紧张。幼儿园并不是当代人的专利,早在光绪二十九年即1902年9月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端方。
端方(1861~1911),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本来是汉人,姓陶,号陶斋,后改姓为托忒克氏,民族改为满洲正白旗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历督湖广、两江、闽浙,宣统元年调直隶总督,后被弹劾罢官。
端方于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捐员外郎,后迁候补郎中。曾经支持戊戌变法,但在变法失败后受到了荣禄和李莲英的保护,并没有受到株连。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时候,又被任命为任直隶霸昌道。不久清廷在北京创办农工商局,将其召还主持局务。端方趁此机会上《劝善歌》,受到慈禧赏识,被赐三品顶戴。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太后大悦,命天下张贴,京中呼为‘升官保命歌’”。
创办第一所幼儿园
1902年端方被任命为湖广代理总督,当时的两湖总督是张之洞,张之洞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并且开始书院改革,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两湖书院,开办的新式学堂中,最为著名的是自强学堂。1902年,两湖书院改为两湖高等学堂,分科为八门,成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堂。后又经过多次改革,最终成为一新式学堂。
此时的端方也趁机借窝下蛋,在武昌小学堂内创办了的第一所幼儿园——湖北幼稚园(现在台湾依然保留这种称谓,大陆也有人这么叫)。而且聘请了日籍保姆野美智慧等三人负责经营办理。除此之外还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幼稚园主要招收五到六岁的儿童,人数为八十人,学制为一年。开设的课程有行仪(应该就是礼仪之类的)、幼稚园语、手技(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劳动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日语、唱歌,游嬉等七个大类,可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园服、课本、学习用具全部免费提供,况且只要户口是湖北的,符合规定,学费全免(这点儿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有地域歧视,不主张)。但伙食不负责提供。除此之外,端方还是第一所省立图书馆的创办人,还派出了二十多名幼女赴日本学习师范教育。
端方
扑朔迷离的死因
据《清史稿·端方列传》记载,宣统三年,即1911年5月,端方任命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政策规定宣统三年(1911年)前所有集股商办的干线,必须由国家收回。端方想与湖广总督瑞澄争功,所以就强行将四川当地民办铁路收归国有。
说是国有,其实则是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总额为六百万英镑的借款合同,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由此激起了川湘鄂人民的保路运动。6月17日,成都各团体两千余人在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四川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也纷纷加入保路斗争的行列。教师学生、农夫苦力、商人士兵、回族同胞、羌族土司、基督教徒、僧尼道士以各种形式集会演说,掀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热潮,揭露帝国主义掠夺铁路、清政府卖国卖路的罪恶行径。
为了镇压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1911年11月,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新军由端方带领,因而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端方带领湖北新军抵达四川资州后,在资州待了十来天。其时,武昌起义的消息已经传来,军心动摇。据随同其入川的一位士兵回忆“端方为稳定军心,极力笼络部下。有的士兵生病了,端方派其弟到军营问候;有的士兵亡故了,端方修书哀悼;沿途官民送吃送喝的劳军,端方做出先尝毒的姿态。甚至有的士兵受不了跋涉之苦,端方竟然下令雇轿抬着他。”
尽管如此,悲剧还是发生了。军官刘怡凤率领士兵闯入端方的房间,出言不逊,咄咄逼人,端方最终没有屈服。最终,端方和他那曾经留学日本研究铁路的六弟端锦,均被杀害。
这是其死因的最普遍的一种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两种说法。
一说是“钦差(即端方)(在资州)正拟进省,忽接由省发来的急电,谓北京失守,两宫出狩陕西,有旨令午帅(端方)率领鄂兵由陕赴晋勤王。午帅当时向各兵演说,预备北上。兵士反对勤王,大哗”,造反兵士互相煽动,并杀害端方兄弟。这是端方家丁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端方在资州的处境两难,进不能攻,退不能守,于是端方就谋划独立,军队却不听令。因而遇害。
无论怎样,端方的死始终是一个悲剧,他作为当时清朝“体制内”的官员,能够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倡导宪政方面的言行,并且作为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当时那个时代,实属难得。难怪他死后有人为他抱屈。
在端方死后,受他提携的光绪状元张謇更是写挽联“物聚于好,力又能强,世所称者,燕邸收藏,三吴已编《陶斋录》;守或匪亲,化而为患,魂其归半,夔云惨淡,万古同悲《蜀道难》!”悼念,尽陈其悲伤之情。其中的《蜀道难》则是1912年在日本留学的王国维为端方写的一首悼亡诗的名字。
NO.1 关羽
位列五虎之首,文韬武略兼而有之。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足见其胆色过人,但其人待人过于孤高,傲慢有时让他失去理智,最终败走麦城,死与小人之手。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NO2 张飞
五虎次席,勇力过人,但智谋不足,是一个可任用,但不可重用的人物!他还是粗中有细的。当阳疑兵,义释严颜显示其攻于心计的一面。 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 ,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桥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NO.3 赵云
五虎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单骑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实写照!但其谋略也相当了得,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大将。从事小心谨慎,人称常胜将军!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但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郃;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郃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坂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人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NO.4 马超
五虎之四,名门之后,相貌堂堂且武艺高强,但心计稍欠,以至被人利用,是刘备入主西川的功臣。 马超是东汉末征西将军马腾之子。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将马腾调还京师,任命他为卫尉,任命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让他统领马腾的部队。马超统军后,即与韩遂联合。
马超转战关西一带,甚得当地羌族人民的拥护。 “神威天将军”这是羌人给与马超的评价,马超一个15岁跟随父亲征战沙场的少年英才,一个响当当的西北汉子,一生的武勇事迹早已是众人皆知,只不过又是寿命影响了马超在历史上的存在,虽然40多岁就去世了,其征战的30年里少遇敌手,威名更是传遍中原。
NO.5 黄忠
位列五虎之末。果问起黄忠是谁,对三国故事稍有认识的人心中大概马上会浮现一位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吧。孰不知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家所赋予的随是三国勇将,但年岁不饶人,也只能排在,但他是五虎将中唯一战死沙场的,死的惨烈,让人平添敬佩之情!
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连关公都差点死在他箭下,可以说是演义中跟吕布、太史慈并列的三大神箭手。遍览三国志一书,却连黄忠弯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可见黄忠的神箭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妙笔,为的是让同样万夫莫敌的五虎大将军各有其性状、各有其特色。事实上也的确很成功,今天黄忠神射的名声只怕更在吕布、太史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