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埋没的三国英雄:关羽 黄忠全都被他杀死
众所周知,三国的英雄很多,论武艺早有其定论“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按古今的逻辑,谁想出名,你就狠揍上述这些人,准能出名。三英战吕布,不是一下子成就了吕布、关羽、张飞和刘备四位英雄吗?但出乎我们的预料,有一位英雄威震华夏的关羽、黄忠都丧命他手,却终生落魄,很多人不知其名。他就是东吴的马忠,系大将潘璋手下的无名偏将。他在三国中出场不多,但每出一场则一鸣惊人。
第一次,马忠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时,吴军已经完成了对麦城的包围,关羽困兽犹斗拚死突围。吴军统帅吕蒙设下埋伏,这时关羽果然中计,担当生擒威震华夏第一猛将关羽的东吴一线主力军乃是潘璋部将马忠,且看当时场面,关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全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马忠所获……可见,潘璋接受吕蒙的命令后,派出生擒关羽的一线部队是部将马忠,而自己和朱然是后续部队。马忠不负所望,面对吕布死后人人惧怕的第一高手,派出自己部下呐喊而出,下手,呐喊以壮声势,人多才能缚虎。“射人先射马”,先把关羽的宝贝赤兔马绊倒,而后生擒关羽,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马忠立下了如此盖世之功,而孙权只赏给他一匹赤兔马。
第二次,马忠是在刘备为关羽报仇的猇亭之战时,武威后将军黄忠随刘备征战,黄忠乃是与关羽齐名的西蜀五虎大将之一,历来将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目中无人。东吴方面先锋官乃是大将潘璋,马忠仍是其部将。黄忠与潘璋交战,三回合砍死潘璋部将史迹,潘璋亲自大战黄忠不胜。次日,潘璋设下埋伏,一线部队马忠看出了当时的场面第二天,潘璋又来挑战。黄忠奋然上马,战不数回,潘璋拖刀便走。黄忠纵马追之,追至三十里时,四面喊声大震,伏兵齐出,把黄忠困在垓心。忽然狂风大作,黄忠急退时,山坡上的马忠部队出现,一箭射中黄忠肩窝,险些儿落马,就是马忠这一箭要了黄忠的命,是夜殒于御营。可知,马忠不但善出奇兵,指挥有方,而且箭法高超,一箭致命。
第三次,马忠是在刘备大胜东吴,关兴斩了东吴先锋潘璋之后。说关兴行无数里,忽听得人言马嘶,一彪来到,为首一将,乃潘璋部将马忠,马忠见关兴杀了主将潘璋,勃然大怒,纵马来取关兴。马忠部下三百军并力上前,一声喊起,将关兴团团围住。关兴力孤势危,忽然见西北上一彪军出现,乃是张苞。马忠见此情景,引军后退。后与糜芳、傅士仁合军击退关兴和张苞。由此可以看出,面对武艺高于主将潘璋的强敌,马忠不惧不退,奋力交战,足以说明马忠武艺不凡,马忠部下三百军见主将战关兴不下,居然并力上前围住关兴,可见马忠深得人心,对军队训练有素,其部下凝聚力极强……
,《三国演义》中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号称识人。其实不然,孙权至少犯下了两种不可思议的用人错误一是既便在鲁肃的强力推荐下,也不用名满天下但相貌丑陋的庞统;二是赏罚不分明,没有重用曾擒杀两员西蜀名将的偏将马忠。特别是,马忠的结局十分悲惨,这位曾生擒关羽、射死黄忠的东吴将军,屡立战功却没有被重用,还被反复无常的卑鄙小人糜芳、傅士仁刺杀……这难道不令我们后人反思吗?古人云“进贤兴功,以作邦国。”为什么从古到今,总有一些执政者、官员不讲原则呢?
建议当今的官员要记住“量工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实现振兴民族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这两副对联表明,虽然他隐居此间,但其志并未稍减,和当年诸葛孔明一样,一直在盼望着干一番大事业,无奈时运不济,只有长叹。左宗棠在给人的书信的落款处也常常自署"今亮"。
很多人由他而起,出自他的门下,从此飞黄腾达,扬名古今;很多人一生忠诚地伴其左右,为了他和他们的事业出谋划策,鼎力相助,死而后已;也有人曾经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学生,却弃他而去,甚至与他作对。这些人与曾国藩命运交织,既是他生命中的过客,又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巡抚张亮基爱才、为人坦诚,又极为清廉,故当时深受林则徐的喜爱。在林则徐的极力推荐下,张亮基不几年就位居巡抚。但他是个文官,不会带兵打仗,而且当时的绿营兵既没有打仗的能力,又爱搅事生非,靠不住。湖南和其他各省一样,虽然吏治腐败,但毕竟有这么一个清官在支撑台面。但不久,张亮基官位升了,到武昌代理湖广总督去了,好在他在长沙时做了一件大事,用计赚来了一位鼎鼎有名的"师爷"左宗棠,此后曾国藩率湘军出省作战,这位"师爷"在湖南多为他募集军饷,或为他招兵,支持颇大。
在曾国藩尚在湘乡时,太平军压逼长沙,张亮基想到了一个人,此人便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湖南人左宗棠。我们便先来说说这个人。
如果说刘蓉把曾国藩比做一只凤凰,那么左宗棠则确实是一条卧龙。在湖南士人间也流传着"三亮"之说。老亮罗泽南,小亮刘蓉,今亮便是左宗棠。"亮"就是指诸葛亮。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生于1812年,比曾国藩小一岁。21岁中举人,一生所学皆经世致用之学,此人却一直未能再登科第。第一次会试不中,第二次本来已被录取为第15名,但因为湖南名额太多,故一刷就把他给刷了下来,取为誉录,就是抄写员。左宗棠不屑,拂袖而归,到醴陵渌江书院讲学。道光十七年,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也是湖南人,他借江西阅兵之际回湖南省墓。此人是有清一代有名望的重臣,也是湖南士人仰慕的榜样。经过醴陵时,县令请左宗棠为陶澍下榻之地写一副对联。左宗棠是作联高手,一挥而就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是有典故的。"春殿语从容",是指道光十五年十一月,道光皇帝在乾清宫连续14次召见陶澍,并亲自为他少年读书的地方题匾"印心石屋",此乃旷代殊荣,陶澍一直引以为豪。下联则表达了家乡士人对陶的景仰与期盼。因而,陶澍一见此联,赞叹不已,立即要见写对联之人。左宗棠本是一奇才,对这位家乡前辈也是仰慕已久,于是倾心请教,与陶澍畅谈一宵。陶自然对这位年仅26岁的家乡奇才另眼相看,预料他30年后一定会超过自己,遂定忘年之交。
左宗棠第三次会试依然落魄而归。在回家途中接到陶澍的信,要他前往南京,相托后事。原来此时的陶澍重病在身,想把自己的独子陶桄托孤于左,并要与左联姻。左感其知遇之恩,表示从此以后,再不参加考试,躬耕柳庄,以湘上农人终世。
未几陶澍谢世,左把他的独子接到安化老家隐居起来,并悉心教导。太平军进攻长沙之时,左宗棠和许多人一样为避兵灾,迁到湘阴城东一带的东山白水洞隐居。
这个时候的左宗棠全然以诸葛亮自比。他有两副对联,其一曰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另一曰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两副对联表明,虽然他隐居此间,但其志并未稍减,和当年诸葛孔明一样,一直在盼望着干一番大事业,无奈时运不济,只有长叹。他在给人的书信的落款处也常常自署"今亮"。
张亮基刚来湖南时,时任贵州黎平知府的胡林翼(也是湖南人,和左齐名,同誉为中兴四大名臣,在后面我们会谈到此人)就写信给他,极力推荐左宗棠。信中说"此人廉介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
但考虑到左心气很高,招之未必前来。再仿效"三顾茅庐"?又担心此人言过其实。左思右想之后,张亮基想出一奇招。
他派人送一书信给陶府陶公子,信里说,长沙危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陶家世受国恩,又系富户,理应为湖南官民之榜样,要求陶澍的儿子陶桄五日之内筹办十万两银子以供军需。陶家哪里拿得出十万两银子,于是不得已往湘阴搬请左宗棠。左视陶家公子如同自己儿子,哪里容得下官府欺压陶家,于是立即赶赴长沙。到得长沙陶府,张亮基早已派兵把陶公子"抓去"了。于是左宗棠又赶到巡抚衙门。到那里一看,方知中计。张亮基就这样巧妙地把左宗棠"赚"到了长沙。左感其诚,于是答应做他的"师爷"。张亮基此计,和当年曹操计赚徐庶,颇有相似之处,但曹操之计,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赚来了徐庶之身却赚不来其心。故张亮基在这一点上要比曹操高明得多。后张亮基去了武昌,左仍在骆秉章门下做师爷,而且一干就是八年。
"初出茅庐",左宗棠第一计第一功,便是替张亮基募来了十来万两银子的军饷。继而指挥城内守兵,挡住了太平军的攻势。使得太平军数万人马围攻长沙八十余日而不能攻下,只好半夜渡过湘江,往岳阳去了。张亮基不由得叹曰即便卧龙再世,也不过如此。
在左宗棠等人的建议下,张亮基又把曾国藩请到了长沙。此前,左宗棠与曾国藩已经相识。道光十九年,曾国藩进京在长沙小住,在郭嵩焘的介绍下,左宗棠拜访了曾国藩。大家兴致很高,左宗棠又颇有辩才,曾国藩此时已中进士,而左则仍是一举人。曾有意要嘲讽他一番,于是笑着说
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左宗棠不愧有诸葛亮之才,立即针锋相对
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左宗棠字季高,上面一联,巧妙地把左季高三字嵌了进去。下联则把曾国藩三字嵌了进去。笑话毕竟是笑话,但从中也看得出两人才干实不相上下。
曾国藩有了左宗棠这样的高才在身边,对他后来的沙场征战起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