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慰农简介/生平事迹 李慰农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李慰农(1895--1925),革命烈士。原名李尔珍,今巢湖方集郑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考取芜湖第二农业中学。“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芜湖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入党。1925年5月来青岛领导党的工作,开展革命斗争。后来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于1925年7月29日在团岛英勇就义,年仅30岁。他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中文名李慰农
出生地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
出生日期1895
逝世日期1925
原名李尔珍
人物经历
赴法“勤工俭学”
早年,投考设在芜湖的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改名“慰农”以示志向。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农场管理员。1919年12月,被安徽“华法教育会”录取, 与蔡和森、尹宽等50余人由沪乘轮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6月,李慰农和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李维汉、王若飞等18人,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中召开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旅欧少年共产党”,李慰农随后转为共产党党员。1923年,周恩来被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李慰农为总支部成员。1923年底,李慰农从法国转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参加中共旅莫支部的活动。
殚精竭虑为工人
1925年,李慰农奉党中央指示回国,被分配到山东工作。同年4月被派往青岛市委工作。他深入产业工人集中的四方村,建立中共四方支部,并任书记。整顿党的组织,建立严格的组织制度和保密制度,,积极发展工会组织,举办工人夜校, 建立工人俱乐部。4月19日,他发动4000余名大康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散发《青岛大康纱厂全体工人泣血书》,提出承认工会,增加工资,保护童工、女工及对待工人一律平等16项复工条件。六天之内,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18000人。 4月29日,他接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遂将市委机关由湖南路秘密迁到下四方村,就近领导罢工斗争。先后发动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机厂工会全力声援;动员各界群众特别是学生,成立“罢工后援会”捐款声援,争取青岛《公民报》特辟工潮专栏,报道斗争情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奉系军阀压迫工人的罪行。 5月10日,日本厂方被迫签订复工条件,至此,坚持22天的青岛工人第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联合大罢工取得了胜利。
牺牲
5月29日,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奉系军阀张宗昌制造了“青岛惨案”。第二天,上海发生五卅惨案。5月30日,李慰农组织了“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后援会”,发动工人积极分子在青岛、济南等地揭露和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罪行,发动募捐,慰问罢工的阶级弟兄。发起募捐,并于6月5日,领导四方机厂1800多名工人,冲破敌人封锁,举行游行示威。发动全市各厂与各行业工人相继举行罢工。6月8日,发起成立“上海事件后援会”;6月17日,3万青岛市民举行雪耻大会,成立青岛各界联合会,统一反帝斗争的行动。不久,他又领导建立“青岛市外交促进会”,组成青岛市总工会,并深入农村, 发动农民实行工农联盟。7月23日,大康、内外棉、隆兴工人举行第三次罢工, 反帝风暴席卷整个青岛城乡。7月26日夜,他在小鲍岛布置应变工作,返回四方村市委机关时, 不幸被捕,敌人逼他说出在青岛的“同党”,李慰农坦然地说:“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29日,李慰农在青岛团岛海滨的沙滩上被反动军警秘密杀害,时年30岁。
雕像碑文
李慰农,安微巢县人,一九二二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入党。一九二五年五月来青岛领导党的工作,开展革命斗争。后来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于同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团岛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岁。他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为缅怀先烈业绩,继承革命传统,全市青年特捐资塑造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