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为什么能够光武中兴?宽厚坚毅成就千古帝
倘若没有王莽篡汉,不是生逢乱世,汉高祖第九世孙刘秀,终其一生,大概就是一个有点文化、勤劳能干的农民。这跟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风俗最美”“儒学最盛”(梁启超语)的东汉王朝的创建者——光武帝刘秀,大相径庭,不像是同一个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九岁上死了父亲,由他叔叔刘良抚养。长大成人后,刘秀出落得一表人才,身高七尺三寸,眉清目秀,大口,高鼻梁。青年时代的刘秀,“性勤于稼穑”。这跟他的哥哥刘縯(伯升)截然不同。刘縯是“好侠养士”,喜欢舞枪弄棒,结交豪侠之士。,刘秀没少挨哥哥的嘲笑。刘縯嘲笑他像高祖刘邦的二哥,只会闷头种庄稼。不过,刘良的家境似乎不太差,待侄子也不坏。,刘秀能有机会在王莽天凤(公元14至19年)年间,跑到长安去听中大夫许子威讲解《尚书》,“略通大义”。只是上学期间,没有钱用,跟一个韩姓同学凑钱买了一头毛驴,让随从负责出租,拿租金去交学费。可见,刘秀并非大老粗农民。他完全可以过一种晴耕雨读的乡村生活。
刘秀日后做了皇帝,显然出乎本家一众女性长辈的意料。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10月,刘秀在老家举行祭祀活动后,饮酒作乐,赏赐众人。刘氏家族几个女性长辈借着酒后的兴奋,在一块议论“文叔(刘秀字)小时候,谨慎诚实,不懂跟人周旋,一味地直率温顺。想不到今天能成为这样的人!”刘秀听后,大笑说“我治理天下,也想用温顺的办法呢。”
《论语·泰伯篇》记载了曾子说过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章太炎根据其字“弓”声,认为是“强”义。但那是弘字的本义,引申之后亦有广大的意思。毅,就是坚定的意思。合起来,弘毅就是宽厚能容、坚毅不拔的意思。作为一种人的品性,我认为,历代帝王之中,东汉光武帝刘秀庶几近之。
刘秀的宽柔,青年时代即已享誉乡里。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1),刘縯聚众起兵,踏上了反抗王莽政权的道路。开始的时候,亲族子弟都感到恐惧,害怕自己受到株连,到处逃亡藏匿,嘴里喊着“伯升要杀我”。等到看见刘秀也是一副“绛衣大冠”的将军装束,无不感到吃惊,感到纳闷“谨慎忠厚的人都这样了。”但从此,心渐渐安定了下来。
刘秀的宽厚,主要表现在做皇帝之后采取的释放奴婢刑徒、提倡薄葬节俭、减轻赋税、不尚边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上。这方面,历史教科书中有系统的叙述,这里不打算作详细论列,只举两个例子例子之一,刘秀称帝当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皇帝刘玄仓促间弃城逃跑,妻子儿女衣衫不全,流落道路。刘秀深表同情,下令“封刘玄为淮阳王。手下官吏如果有伤害他的,罪同大逆。”我们知道,刘玄对于刘秀,可是有杀兄大仇的——刘縯死于刘玄之手。刘玄后来是被赤眉军杀死的。例子之二,建武十一年二月,颁布诏书“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同年八月,又颁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人。”对于底层百姓的爱护,用心何其细致!
刘秀的宽厚,还表现在对待妻妾上。郭皇后因为争宠,心怀怨怼,皇后头衔被废。,刘秀并没有像别的皇帝那样,将其一撸到底,而只是降为中山王太后。对她的亲属,不但没有予以打击,反而有所优待。例如,把她所生中子右翊公刘辅晋升为中山王,并将常山郡划归中山国。她的哥哥郭况得封大国,为阳安侯。堂兄郭竟因为征战有功,被从骑都尉封为新郪侯,官至东海相;郭竟弟弟郭匡被封发干侯,官至太中大夫。郭况后来升迁至大鸿胪,刘秀多次到他家,赏赐金钱缣帛无数。当时京城人称郭况家为“金穴”。她母亲去世的时候,刘秀率领百官前去送丧,并将她父母合葬。
其实,郭氏失宠,并非因为刘秀喜新厌旧。刘秀宠爱的女人,是比郭氏更早娶为妻子的南阳新野美女阴丽华。刘秀早年路过南阳,听说过阴丽华的美名。后来到了长安,又看见执金吾(卫戍部队司令)车队很威风,发出了著名的感慨“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娶阴丽华是在更始元年(23)六月,而娶真定槀人郭圣通,则是在更始二年春天。刘秀称帝后,原本是想立“雅性宽仁”的阴丽华为皇后的,,阴丽华因为郭氏生了儿子,自己当时还没有生儿子,坚决推辞,这才让郭氏封了皇后的。可以说,阴丽华不刘秀的初恋,还是他的终生眷恋。在刘秀心里,阴丽华的地位始终是无人能及的。郭氏跟阴丽华争宠,很不明智。
刘秀坚毅的性格,在起兵反抗王莽过程中的危难之际,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始元年,在昆阳一带,王莽派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后来又会合了严尤、陈茂的军队。而刘秀手下,不过区区数千兵卒,粮草又严重不足。大军压境,将军们都纷纷逃入昆阳城中,惶恐不已,忧念妻子,都想分头跑回各自的城镇去。这个时候,刘秀却冷静分析了形势,指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同心胆共举功名”,而不是“守妻子财物”。他说“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终于,说服了众人。在刘秀的巧妙安排和勇敢冲锋下,取得了斩敌数十级的小胜。手下将领们都很高兴,为刘秀“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冲锋在最前面,感到奇怪的,却也有了信心,愿意跟随刘秀作战。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王莽大军,王邑、严尤、陈茂骑马踩着兵卒尸体,才勉强过河逃脱。
昆阳大捷之后,刘秀又攻下了颍阳。不幸的是,在此期间,哥哥刘縯被刘玄害死。刘秀为了保全自己,不但没有兴师问罪,反而去宛城,向刘玄谢罪。刘縯属下迎接他的时候,刘秀都没跟他们说一句悄悄话,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罪过,并没有因为昆阳之功露出丝毫沾沾自喜的神色,而且还不敢为哥哥服丧,饮食言笑,都跟平常一样。弄得更始皇帝刘玄都感到惭愧,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刘秀忍气吞声、韬光养晦的功夫,绝对一流。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之后,诸侯并起,英雄驰骋,称王称霸者,多如过江之鲫。刘秀能够以一介平民经过十余年的征战,统一天下,开创出持续近二百年的王朝;如果说刘秀是中兴之君,那么,历史上的其他中兴之君,没有一位是能跟他相提并论的。刘秀的成功之道,跟他为人的宽厚、坚毅有着直接的关系
千百年来,螃蟹早已成为人们盘中的美味。
但在古籍记载中,螃蟹在北方只是一种怪物;古代江南人吃它,是因为对它的憎恨……
在古人的眼里,螃蟹是一种怪模怪样的东西,所以,北宋的时候,有人就用螃蟹来吓唬鬼怪。北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过这样的轶闻关中人不识螃蟹。有人收得一只干螃蟹,人家病疟,就借去挂在门上。
古代的关中人认为人患了疟疾,是因为疟鬼在作祟,所以就在门上挂一只怪模怪样的螃蟹,疟鬼看到螃蟹的模样,必定吓得不敢进门了。
《梦溪笔谈》还说,对于螃蟹,关中是“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沈括是浙江钱塘人,地地道道的江南人,他在关中地区的陕北延安当过官。把螃蟹挂在门上辟疟鬼之事,看来绝非子乌虚有。
关中穷乡僻壤的百姓直到宋代还没见过螃蟹,但有江河湖泊和临海的地区,则早就有吃螃蟹的记载了。东汉的著名经学家郑玄就曾经考证过螃蟹,说是西周时期祭祀时便有了青州的蟹胥。
古代的青州,指泰山以东至渤海区域;蟹胥,也就是螃蟹酱。可见,西周时期,古人不但识螃蟹,而且还将螃蟹当成美食,悦而食之了。不过,吃螃蟹之风的广为流行,是西周以后的事情。
东晋时期,有个吏部郎名叫毕卓,他喜欢喝酒,酒量很大,还喜欢吃螃蟹。他经常因为喝酒耽误工作。他看到邻家酿成了好酒,便趁着夜色去邻居家偷酒畅饮,被邻居的佣人当场拿住。
直到天明,邻居才发现拿住的偷酒贼竟是吏部郎,慌忙再拿出新酿的好酒与毕卓对饮,大醉方休。毕卓说过这样的喝酒、吃螃蟹的豪言壮语“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右手持酒,左手拿蟹,尽情吃喝,便是毕卓一生的最高追求,这是典型的酒痴和蟹痴。但在《晋书》中,毕卓居然有传。也许史官觉得毕卓这样的酒痴和蟹痴,是性情中人,有可爱之处。
古代北方人对于有食蟹之风的江南人是深以为怪的。《洛阳伽蓝记》中曾记载,北魏的杨元慎曾经嘲笑来自江南的南梁将军陈庆之
“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做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呷啜莼羹,唼嗍蟹黄。手把豆蔻,口嚼槟榔。乍至中土,思忆本乡。急急速去,还尔丹阳。”
这番记载中的“嗍”,是吮吸的意思;“唼”,是吧唧嘴的声音。形容吃蟹黄的情景,很是传神。从《洛阳伽蓝记》中的这段记载可见,当时的北方人对江南人吃大米、喝茶、食螃蟹的习俗,是很不感冒的。
唐宋之后,北方人也开始吃螃蟹。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北宋时期,皇宫中已经把吃螃蟹当成了日常之事
“(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份,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这里说的“禁中”就是皇宫,而宋朝的皇帝是北方人,京城汴梁也在北方,当时在皇宫中的皇帝也要吃螃蟹,可见吃螃蟹之风已经流传到了北方。
古代吃螃蟹之风最盛的江南地区大多种植水稻,螃蟹却是一种食稻伤农的东西,曾经对江南的水稻为害相当严重。直到元朝,江南一带的螃蟹对水稻的损害还被称为“蟹厄”。
《元史》中记载说“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吴谚有蟹荒蟹乱之说,正谓此也。”水稻田里的螃蟹多的时候,它们就会像蝗虫一样,给水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古代江南农民对为害水稻的螃蟹非常痛恨,恨到了极点,就去吃螃蟹。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螃蟹咏》写道“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写的就是吃掉螃蟹才能保住庄稼的道理。
古代江南人竟然是因为痛恨螃蟹,才去吃螃蟹的,让人没想到;古代江南人对螃蟹这种痛恨,却造化了螃蟹这样的美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