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谁才是古代历史上的第一美女作家?
说到历史上的古代美女作家,人们大都只说东汉的班昭、三国的蔡文姬、唐代的薛涛、宋朝的李清照和朱淑真。而实际上,有许多的美女作家被后人遗忘,比如春秋时代的许穆夫人。其实,许穆夫人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美女作家,而且是见于史料上的历史上第一位美女作家。
说起来,许穆夫人并不姓许,而姓姬。其母宣姜是齐国有名的美人。当时,有诗说齐国女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齐国美女如云,连娶媳妇都要娶齐国女子。《诗经》上就曾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意思就是说,吃鱼要吃河中的鲂鱼,要娶媳妇就要娶齐国的“姜”女。有着齐国“姜”女血统的姬姑娘出身高贵,是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女儿,卫惠公的侄女,卫懿公的妹妹。自幼喜读好学,能歌善诗,少年时代曾到过澳水、肥泉和淇水一带游玩,饱览朝歌一带美好风光。当时周王朝已经衰败,诸侯各国连年兼并争战,卫国处在大国争霸和邻国侵袭的威胁之中。
自幼就爱好游玩的姬姑娘不仅舞文弄墨,还学会了骑马射箭,常常一个人骑马到郊外打猎,对着茫茫远山常常诗兴大发。姬姑娘出身名门,又才华横溢,以致前来求婚的人多得踏破门槛,当时最主要的两个竞争对手是齐国男人和许国男人。关键时刻,她权衡再三,决定嫁到离卫国较近又比较强大的齐国。但她的良苦用心却没有被伯父卫惠公采纳,这个糊涂的伯父将她嫁给了许国的穆公。于是,有着齐国美女血统的卫国美貌才女便成为了许国的许穆夫人。
嫁到许国后,许穆夫人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祖国。她曾在一首名为《竹竿》诗中写到“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其不尔思?远莫敬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 ,佩玉之傩。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不难看出,这首诗不仅以男性化的语调回忆了少女时代的美好生活,而且道出了一个身在异乡的女子思念故乡的复杂心情。当时,许穆夫人的哥哥已坐上卫国君主的宝座,是为卫懿公。但这位君主不理国事,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他为了养鹤,他每年专门拨款修缮鹤舍,购买鹤粮,还要花重金给鹤举办生日庆典,以致国库空虚,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公元前660年,北狄部落发动了对卫国的侵略战争。卫懿公征调民众抵抗,但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军队的将士也不肯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被灭亡了。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黎民百姓遭到大批杀戮,都城被洗劫一空。大批难民渡过黄河,逃到南岸的漕邑,即今日的河南滑县。卫懿公玩物丧志,结果死于非命。于是便留下了“玩物丧志”这一成语而被千古流传。
日夜思念祖国的许穆夫人得知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于是毅然决定回去救国。当许穆夫人和自己身边随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驾车回国共赴国难之时,作为丈夫的许穆公非但没有拔刀相助,反而百般阻挠夫人回国。许穆夫人当即指责他这是落井下石。许穆公羞愧难当,只好放她们回国救难。经过四五百里路的长途跋涉,许穆夫人从许国回到卫国,立即向她的兄长卫文公建议,向齐国救援。此时,齐国看到自己的亲戚之国遇难,便起兵相救。齐桓公亲率三百辆战车、三千名士兵以及一些必备的生活物资挺进漕邑帮助卫国稳定局势。卫国终于转危为安。
公元前659年,为了感谢齐国的援助,更为了表达自己挽救祖国命运的决心,许穆夫人写了一篇《载驰》的文章,全方位记录了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樨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诗中不仅斥责了那些怕引火烧身而阻拦她回国救难的无良之徒,还向大国呼吁请求救援遭到侵略的卫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帮,谁因谁极?”一个为拯救祖国而奔走呼号的爱国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不久,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燬,即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位后是为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国的支持,从此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不懈地奔走呼号是分不开的。
许穆夫人的作品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现在收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共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是许穆夫人记载自己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的忧思。而《载驰》则是抒发了许穆夫人为赴国难、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急迫心情。诗中突出地描写出了这位美丽才女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坚决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以致今天的人们吟咏起来仍感到心灵上的强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