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的处世哲学:欲成大事者必须厚脸皮

奇闻异事 2023-11-19 19:59www.178767.com奇闻异事

  对于专诸来说,他已经做了的事以及将要做的事,都离不开一个“义”字。在他看来,公子光并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符合“义”的内涵)理由去刺杀国君吴王僚。

  专诸说“前王夷昧去世,吴王僚子承父业,是理所应当的。公子您有什么理由要去刺杀他呢?”

  公子光叹了一口气,说“你是不知道啊,我祖父将王位传给我父王时,明确说过兄终弟及,依次相传。后来,王位传到我三叔父夷昧后,本来该接着传给四叔季札。但季札坚辞不受。这样,王位就该传给我父王的嫡子,也就是我啊。吴王僚是根本没有资格继位为王的。”

  专诸比伍子胥还年轻两岁,此时也刚刚二十出头。吴国的王位从公子光的父亲诸樊传到夷昧去世,一共有十二三年之久。吴王僚继位之时,专诸只有十一二岁,尚未成年,不太晓得吴国政坛的风云变幻背后的奥秘,从而导致他一直认为吴王僚继位是理所应当的。

  经公子光这么一解释,专诸心中的一个疙瘩解开了。但他还是觉得,虽然吴王僚失礼在先,但也没有必要采用“刺杀”这种激烈手段来伤害手足之情。

  专诸说“既然如此,公子为什么不请亲近的大臣,好好去和吴王僚谈谈您祖父的遗命呢?让他主动退位,岂不更好?何必一定要动刀动枪,损害先王的德行呢?”

  公子光长叹,说“吴王僚这个人,贪婪而嗜好武力,只知进而获利,绝不会退让。如果他懂得退让,也就不会强抢王位了。如果和他说了,恐怕我就没有活路了。我和他其实是势不两立的。”

  夺了人家的王位,还容不得人家说理。这样的理由已经足以让“仗义”的专诸热血沸腾了。专诸慨然说道“公子您说得对,吴王僚确实该杀。不过我现在老母还在世,还不能以死来报答公子您。”

  专诸的意思并不是不想以死来报效公子光。道义比生命更重要。这就是专诸以及代的很多人的共同价值观。但吴王僚继位已经多年,公子光已经忍无可忍,他可不想等到专诸的母亲颐养天年后再去行刺吴王僚。

  公子光毫不犹豫地提出“我知道你母老子幼,本来不该请你去刺杀吴王僚。可是我确实也没有别的人可以担此重任。你也不用担心,如果你能办成这件事,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一定会尽心供养抚育,你尽管放心,我绝不会辜负你的!”(吾亦知尔母老子幼,然非尔无与图事者。苟成其事,君之子母,即吾子母也,自当尽心养育,岂敢有负于君哉?)

  这一番话,让公子光的奸雄本色展露无遗。刺杀吴王僚背后隐含的意思就是专诸必死。以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敢随便向别人提出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要求的。但如果你敢于提出更大的要求,你一定能够获得更多。

  心理学大师米尔格拉姆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人们在权威的压力之下,可以做出惊世骇俗、伤害他人的行为,甚至会违背自己的道德理念和行为习惯。

  仅以一个小小的让座实验为例。

  1971年至1972年期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他的研究生班的学生到公共汽车和地铁上去,毫无理由地要求他人让座。尽管提出要求的实验者并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但还是有近50%的乘客让了座。这足以说明,你要求得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

  但反过来,那些参与实验的学生事后也反映,当他们在公共场所,在没有任何借口的情况下要求他人让座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往往要在内心挣扎半天,才勉为其难地走上前去,将实验完成。甚至有很多人在完成一次实验后,再也不愿意进行下一次了。

  这也说明,只有一个人内心十分强大,甚至可以说是厚颜无耻时,才有可能不动声色地对他人提出种种无理(甚至无耻)的要求。

  我们之所以说公子光是一个不世出的奸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具备这样强大的心理能量。他不但直截了当地提出让专诸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行刺吴王僚,甚至在专诸以母亲仍需供养为由提出暂缓的要求时,他仍然不管不顾,一意孤行,必要专诸按照他的时间表来行事。这一特性,在公子光此后的辉煌生涯中还会一再出现,并发挥神奇的效用。

  专诸就像后世那些在公共汽车及地铁上被迫让座的乘客那样,不知道如何推托,只能服从了事。

  但专诸确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难得人才。当任务已经无可推托时,他立即提出了最具合理性,也最具成功可能性的行动方案。

  专诸说“凡事轻举无功,必图万全。夫鱼在千仞之渊,而入渔人之手者,以香饵在也。如果要行刺吴王僚,必先投其所好,才能接近他。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癖好?”

  公子光深觉有理,想了一想,说“他这人就喜好美食。”

  专诸又问“美食有很多种。他最喜欢哪一种?”

  公子光说“他最喜欢吃烤鱼。”

  专诸点了点头,说“好!公子,我要向您告个假。”

  公子光大惊,不知道专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刚刚把最机密的任务交托给你了,怎么你马上就要溜了呢?你一走,整个秘密不就泄露了吗?一瞬间,公子光的心情十分复杂,甚至起了立即将专诸杀人灭口的念头。但他还是强自忍耐,不动声色地问道“壮士何往?”

  “壮士”这两个字微妙地表露了公子光内心的疏离感。壮士既是一个敬语,也是一个偏于中性的词。此前,他从未以“壮士”二字来称呼专诸。前面对专诸提出要求的那句话,公子光自称“吾”(用了两次),用“尔”和“君”来称呼专诸(也各用了两次)。“吾吾尔尔”正是亲密无间的称呼。“君”是敬称(毕竟有求于人,在言语上客气也是互惠精神的体现),但也不失亲近之意。而公子光转而用“壮士”这个称呼,说明他对于专诸的请假已经颇为不满,认为他是要借机逃避行刺的重任。

  没想到专诸却说“我要去太湖寻访名师,好好学一学烤鱼的技术,这样可能就会有机会亲近吴王了。”

  公子光绝没有想到专诸竟然有如此的谋略,既惊又喜,当即同意了专诸的要求。

  三个月后,专诸学成归来。公子光当即让他做烤鱼来品尝。吃过的人都觉得很不错。公子光大喜,吩咐专诸就在府上静候,再派人悄悄地将伍子胥找来商议。

  公子光对伍子胥说“现在专诸的烤鱼已经美味绝伦。我们快点想个办法,去接近吴王。”

  从专诸去学烤鱼的那一天起,这个问题就纠结着伍子胥。伍子胥虽然已经归于公子光门下,但内心还是十分挣扎。毕竟,选择“恩将仇报”是需要耗费极大的心理能量的。他隐隐盼着专诸晚些时候回来,好让自己多一点时间来做心理准备。

  可是,专诸的悟性实在太高了,做一行,很快就精通一行。短短三个月,他的烤鱼技艺已经冠绝太湖。伍子胥也面临着无可推托的局面。

  一个人的内心倾向会导致选择性认知。你更容易看到你所愿意看到的信息或因素,甚至会高估你所愿意看到的信息或因素在整体中所占的份额或比重。伍子胥的内心偏于消极、逃避,他也就更多地看到了行刺吴王僚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伍子胥说“夫鸿鹄所以不可制者,以羽翼在也。欲制鸿鹄,必先去其羽翼。我听说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筋骨如铁,万夫不当,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庆忌旦夕陪伴在吴王僚身边,很难对他下手。,吴王僚的同母兄弟掩馀、烛庸也都手握兵权,虎视眈眈。专诸虽有擒龙搏虎之勇,鬼神不测之谋,但恐怕也很难得手。公子如果想要除掉吴王僚,一定要先除掉这三个人。否则,就算侥幸行刺成功,公子您能安然在位吗?”

  这两个不利因素,一直以来就是存在的。但公子光内心积极、主动,他的选择性认知就自动忽略掉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而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当尚还偏于消极、逃避的伍子胥挑明了这些因素,公子光也觉得伍子胥的话非常有道理。

  公子光一腔热血,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默不作声,良久也不说一句话。但所谓奸雄,必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虽遇挫折,也必不放弃。公子光很快恢复了正常,对伍子胥说“既然如此,你还是先回去种田吧。咱们再从长计议。”

  行刺的事暂时就被搁置起来了,伍子胥如释重负。,他绝不会想到,这一次延误会带给他终身难以弥补的巨大遗憾……

  心理感悟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敢于向世界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一个团队里的同事,能力明显不能胜任工作内容,有的时候我看不过去,处于对内容的责任,就出手帮忙一下,时间长了,领导就觉得这是我份内工作,安排任务时直接给我,我应该怎么处理?

  答案就是这就是活该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过帮忙这件事,还是应该有自己的规则,你可以帮你的上级,可以帮新入行的低层级同事,对于你的平级和直接下级,还是克制住自己的热心肠比较好。换句话说,和你地位越近的人,越应该避免帮忙。

  《三国演义》里有两个人的恩怨曾经被浓墨重彩地写过,那就是曹操手下的李典和张辽。

  李典被街机版的《三国志》变成了一个笑话,基本上所有的第一关BOSS都是笑话——因为人人都能看得到他,毫无尊严。李典看见赵云张飞他们,手里的一杯酒就掉在了地下。

  历史上的李典是个豪迈精明的人,当孙权进攻合肥张辽、李典和乐进的队伍时,《三国志》提到了“进典辽皆素不睦”。

  这仨人如果互相都有矛盾,曹操的用人就有问题了,三个人的组合里,很少会有小规模孙曹刘的,比较常见的是最强的一个被两个联手对付。

  “李典与乐进围高幹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俩人是老战友了,都是打袁绍的时候建立的功业。

  唯一的可能是,张辽和李典、乐进有矛盾。李典在曹军中素有长者的名声,特别儒雅的一个人,不爱争功,奇怪,张辽得恶到什么地步,才和这样的好人来不和睦呢?

  长者李典从来也不是一个滥好人,大家细看李典高风亮节的几件事

  夏侯惇攻打刘备(被描写成火烧博望坡那段),李典不同意进军,结果夏侯惇遇到了麻烦,李典带着留守部队来救,刘备撤走。

  至于李典的另一点“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诸将,其实说的应该是麾下诸将,至于士大夫,本身也都不是他的竞争对手,从这点上来说,李典的职场策略是正确的。

  张辽不属于可以跟他合得来的人。

  李家是个望族,李典后来把他的族人迁到河北(以前在山东),有一万多人(包括门客和效忠的家族),这是替领导分忧,就是防止倾向于袁氏的那些人闹事,二来防止自己的亲人在山东起野心。

  曹操对这份苦心非常感激。(大家搬一次家就可以知道难度,何况人家一家子一万多人)。李典受的教育很好,换句话说,如果他的父亲和伯父要争夺天下,都是有机会的。

  张辽是个边地人,从小举郡吏,又被丁原这样好武力的人赏识,后来做吕布的手下,一直都是一个老粗武人形象,这样的人性格没有不高调的。

  张辽杀人的方式很行为艺术,杀阵的时候要呼喊自己的名字,有了他的名字就有了止啼的效果。这样的人我觉得典韦许褚这样的人可能会比较喜欢。

  回了大本营,他一准是描绘的生动活泼,让曹操哈哈大笑的一主儿。又会干又会喊,说的就是张辽这样的人。张辽就是曹军的摇滚歌手(别跟我说许褚,他那光膀子爱中箭的气质是曹军的贾斯丁比伯),而李典则是一个穿着燕尾服弹钢琴的演奏者。

  张辽带兵去解围白马,风中的西北骑士。李典在负责物资的转运,全是苦累细致的活儿。《曹操传》里把李典塑造成一个苦逼步兵,张辽则是银甲骑士,是很到位的。

  大家怎么可能互相喜欢。

  张辽的前老板吕布曾经杀害了李典的伯父,因为他不肯背叛曹操,这并不重要,李典读书,他懂得各为其主,其实就是第一他无法喜欢张辽,气质区别,第二张辽和他的位置,实在也是太近了。

奇事网以上就是吴王阖闾的处世哲学欲成大事者必须厚脸皮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