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为何会是结拜兄弟:起家之初的一场相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
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
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秦朝马上就要灭亡了。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他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他一臂之力。一些必要的客套过后,殷通终于说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起义。”
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装成比傻子还傻的样子,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
“我想起义。”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
“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了!”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道可惜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堂堂项氏名门之后,岂会和你这个昏庸无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我想任你和桓楚做将军。”殷通的话果然不出他所料。
项梁先是客套地将“无德无能”之类的话推托一翻,然后才说“桓楚最近不知所踪。除了我侄子项羽外,其他人都找不到他。”
“那赶紧把项羽请来。”
从奇事网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太守的智商简直就处在一个婴儿阶段,在他还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就贸然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他固执地以为他身为太守,他管辖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敢听他的,更何况这次是重用他们。
他有这种想法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他此次要用的人是项梁,一个非同寻常的人。随后的进程证明,殷通的智商确实比婴儿还要低。因为随后项梁引来了磨刀霍霍多时的项羽,项羽进府后,就毫不客气地给了殷通一刀。殷通的防御能力这么差,连项羽都感到不可思议。
项梁、项羽就这样轻松地合计杀害了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叔侄俩振臂一呼,早就对秦朝不满的众人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项梁叔侄身边,不出几天他们身边就汇集了八千余人。
公元前209年9月,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项氏集团建立后,各地有识之士闻之纷纷慕名而来。
项梁和项羽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对主动送上门来的英豪自然来者不拒,这其中以陈婴和英布两人势力最为雄厚,所以成了项氏集团的顶梁柱。
这里不妨来说说这两人。
陈家在东阳县很出名。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忠厚,县里人有什么事都会想到请他来帮忙。大家对陈婴很是尊重。
陈胜革命的火种迅速传开后,东阳百姓一起杀了那个胡作非为的县令。几千人聚在一起,准备参加到革命当中来,可杀了县令后,他们才发现,他们还缺一个令人信服的头领。这时大家想到了老好人陈婴。
陈婴虽然乐于助人,但却不愿当头领。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不想当,众人就越要拉你下水。陈婴就是这样被众人强拉着上了贼船。
陈婴当了头领后,附近起义的人闻风而来,纷纷归于他旗下。到了两万人马时,众人纷纷要求陈婴自立为王。陈婴此时站在贼船上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回家去问老母。知儿莫若母,老母对他说的话,中心思想归纳起来就只有这么一句你只是一个做侯的料,不是为王的命。
老母的话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告诉陈婴,众人推你为王并不是看中你的才能,而是把你当成挡箭牌,如果革命最终成功了,他们可以封妻荫子,荣华富贵一生;一旦革命失败了,他们作为附从之人容易逃命,而你却成了罪魁祸首。
陈婴的老母见识确实深远,陈婴本来就无当王之心,回去后打死也不肯再为王。但他的部下可不是吃素的,不断做他的思想工作。对于陈婴来说,这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推来让去的结果是,让项梁叔侄捡了一个大便宜。
面对陈婴带着数万人马来投,项梁的脸上笑开了花,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令项梁更加惊喜的是,天上掉的馅饼不是一块,还是两块,都被他捡到了。
另一块馅饼便是英布。
英布是庐江郡六县人,后犯了罪被判黥刑,此后被人称为黥布。服刑期间,他也在骊山打过几年免费的工。后来革命的春风吹醒了他的头脑,他逃出骊山后,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只因刚刚扯虎皮拉大旗,兵不强马不壮,又惧怕杀人狂魔章邯来剿,所以投靠大名鼎鼎的项梁来了。这样一来,项梁手下由八千江东子弟兵一下子变成了八万人的项氏集团,发展如此之迅速,却是始料不及的。
就在项氏集团日新月异时,刘邦以其敏锐的眼光,认定这是一支潜力股,决定前去考察一番。
刘邦考察的方法很简单,看看项梁是不是个慷慨大气的好老板。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老板很小气,舍不得给投股的人一点好处,这样的公司再好,发展潜力再大,也不能入股。
于是,刘邦一个人昂首阔步地来到了项军营帐。对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找到项梁,然后把早就写好的借条交给项梁。项梁有点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相貌非凡的人,素未谋面,开口就向自己借东西,这样的人的确少见啊。
感叹归感叹,当时项梁不知怎的,拿起笔就龙飞凤舞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
就这样,刘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他带走了五千精兵。
刘邦成功了。,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上。这个条件很简单,因为他们当时都处于一个阶段层上(都在闹革命)。
其实这借兵的主意是张良出的,他见刘邦志在夺取丰邑,但苦于势单力薄,就建议他前往项氏集团借兵。从后面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借”便借出一段“奇缘”来。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别人什么东西,一渡过难关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还”的。刘邦也不例外,借了项梁的五千精兵顺利拿下丰邑,打败雍齿后,他自然得来还兵了。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也就是还兵时,刘邦和项羽邂逅了。
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家事无所不谈。两人越谈心越近,就拜把子结成了兄弟。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这一套,对刘邦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拉人伎俩了。从小和卢绾结为把子兄弟后,他马上就领略到了结为兄弟的好处,因为在以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中,他爹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都是卢老地主给付的。
辍学后,刘邦与那些一起混的酒肉朋友都称兄道弟的,虽然再也没有领略到卢老地主那样的好处来,但平常打架斗殴,刘邦高呼一声,兄弟们便提着家伙浩浩荡荡地涌到他身边来。
可以说,刘邦就是靠拜把子拉帮结派最终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此时,面对如此大好良机,刘邦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也不顾满地都是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再说。
项羽毕竟年轻,哪里知道刘邦有这么多“拜把史”,眼见比自己大14岁的刘邦可怜兮兮地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着跪下去,良心和道义都说不过去。于是,两人设案焚香,拜天拜地,然后对天起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令人讥刺的是,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6年,到了31岁时就在乌江被拜把兄长刘邦逼得自杀身亡。而比项羽大14岁的刘邦那可是又活了好几十年才老去。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纯粹是战略上的需要。他那时势单力薄,而项梁项羽兵强马壮,先借项羽这棵大树乘下凉,伺机再一展抱负。就这样,刘邦拉拢了项羽,这个项氏集团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
结拜的好处有这么多,难怪后来很多人都学刘邦动不动就搞个什么结拜主义,看来这一招是至上法宝,古今通用啊。
李贤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吗?
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有人说他并非武则天亲生,而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武则天碍于李治的面子只好认下了这个孩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家曾有过周密而详尽的考证和论述。大多数认为贤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抛开其它理由不谈,只从武则天有无必要抱养别人的孩子这一点来分析,就可看出李贤是否为武则天所生。
早在唐太宗卧病在床时,作为侍女的武则天就己和太子李治眉目传情,太宗死后不久,高宗李治便以给太宗进香为名常去感业寺与武则天幽会。随后,武则天便生下皇子李弘。,后宫中王皇后正与高宗宠爱的萧淑妃争风吃醋,发现高宗将爱转向尼姑庵中的武则天时,她心中非常高兴,于是一边怂恿皇帝接回武则天,一边暗示武则天蓄发准备进宫。很快,武则天在王皇后的安排下顺利地重返后宫,被高宗封为昭仪。
而王皇后这时见武昭仪既受高宗宠爱,又生有皇子李弘,对她很不利,于是在舅舅柳爽的参谋下,抱养了高宗与后宫妃子中出身卑微的刘氏所生的孩子李忠,并匆匆逼着高宗将李忠封为太子,暂时稳住了皇后的地位。心强好胜的武则天虽然表面仍与王皇后姐妹相称,而心中早己谋划着如何铲除前进路上的这些障碍。几经努力终于将王皇后与萧淑妃一同打入冷宫幽禁起来,她如愿以偿地戴上了皇后的桂冠,将自己与高宗的长子李弘封为太子。
,由武则天从尼姑到皇后的奋斗过程看来,武则天在入宫前就生有皇子李弘,这期间,她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封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只是考虑稳住自己的地位进而达到更高的目的。再说,武则天重新入后宫以后,独得高宗李治宠幸,因而夫妻关系非常密切。高宗总共十八个儿女,六个就是武则天所生,武则天自己那么多的儿女,还用抱养姐姐的孩子吗?由此看来,李贤是武则天的亲生子是肯定无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