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简介 清代时期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王筠生平
王筠(1784-1854),山东安丘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所辖县级市安丘市)宋官疃人,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父亲王驭超,乾隆丙午举人,考取咸安宫教习,历任遂宁、潜山、霍丘、阜阳知县,升寿州知州,为当时名宦。为便于子弟阅读,辑《海岱史略》百四十卷,为安丘第一部历史名著。二弟王简,嘉庆己卯、庚辰联捷进士。三弟王篖,道光己亥副榜。四弟王范,道光辛丑进士。
王筠《说文句读》一书,王筠采撷诸说文学大家的著作,辨其正误,删繁举要,参以己意,集语言文字之大成,浅易简明,是初学《说文》者较为便利的本子,共20卷。作者在自序中肯定了段玉裁力辟榛芜,光大《说文》,也指出段书《说文解字注》“体裁所拘,未能详备,余鼓辑为专书,与之分道扬镳,冀少明许君之奥旨……取茂堂及严铁桥、桂未谷三君子所辑,加之手集者,或增,或删,或改,以便初学诵习,故名之曰《句读》。”此书体现出删篆、一贯、反经、正雅、特识五个方面不同于段书的要点,异于段、桂两家之说1200多处。专家评价《句读》“博采慎择,持平心,求实义,绝去支离破碎之说”。
《说文释例》疏解许说,贯穿通达,博大精深,辞尚体要,为研究许书开辟了新途径,使阅读《说文》者能够提纲契领,登堂入室。奇事网以上乃王筠此书的一大成绩,其承上启下之功,很值得大书一笔。
王筠的字学基础书《文字蒙求》,说解简洁明朗,是一本少见的少儿普及教材,1962年中华书局即已重新刊行,1983年再版。著名史学家李洵教授说,《文字蒙求》是启发文字之蒙,学字词能速成,至今不能忘怀,它对后世影响深广。《说文解字约注》的作者张舜徽教授有文写道“王筠对说文之说的功劳,尤在《文字蒙求》。在封建社会里能做这样的普及工作的不多。”
《说文系传校录》是王筠针对朱文藻的《说文系传考异》多事妄改而辑的,对《说文系传》一书作了较为正确的订正和阐发,共30卷。王氏不但有《说文》理论的概括,而且实践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在考释我国西周最大的青铜器虢季子白盘铭文时,毫不费力地将独体的大篆本文释为带偏旁的今文,演示出一个很好的范例。反过来他还曾用金文实证来说明分别字和累增字。这两类字的归纳,为研究汉字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后世章炳麟等人正是在此基础上出了“孳乳”和“变易”的规律。
王筠以生平平精诣所萃,终成之言,嘎嘎独造,前所未有,“宛如一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说文学史册上”。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
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亲友因呼为居士。喜坟籍。是外兄王晏为显贵,屡次到他家,不与相见穿篱而逃。任昉叹道“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所居唯一床,竹树环绕,读书其中,学养精进。屡被征,以世路多艰,终不出。其人出处去就,高洁不染有如此。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录》一书,前人目录学之成就。七录今夫,惟自序尚见于道藏《弘明集》内。七录分内外两篇。内为五录经典,纪六艺;记传,纪史传;子兵,纪子书、兵书;文集,纪诗赋;技术,纪数术。外篇有二佛录、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阮之前有王俭《七志》,以分类法论,则阮较王为善。阮氏对目录学之贡献,据姚名达在其《目录学史》中认为有①分类合理化;②适应时代环境;③工作科学化。阮录在当时已将“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尽于是”,可以说是已尽到目录学史上编集、创见之功。
他对遗典隐文,颇好搜集凡自宋、齐以来,公私所藏典籍,尽力罗致,对书目薄录,悉加研究。凡所遇图书,与官修目录悉家勘对。发现官修目录多所遗漏,遂励志总众家之集,更著新目。于普通四年(523)开始动笔,又得到刘杳的无私援助,普通末(约526)成《七录》12卷。体例仿《七略》、《七志》而自定新法。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有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有佛法录、仙道录。共著录图书55部,6288种,8547帙,44521卷。该目在分类上有创新,将《七志》中“经典志”的史记杂传别出“纪传录”,而将“军书志”改为兵部,与诸子志合并归入“子兵录”,并增加“佛法录”,以集中反映社会上出现较多的佛、道之书,著录图书时,对作者事迹及书籍流传情况,悉加提要介绍,继承《七略》撰写提要的传统。该目分类体系,自序称他勘酌王(俭)、刘(歆),其实,还吸取了荀勖、李充之长。《隋书·经籍志》称“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也批评说“剖析词义,浅薄不经”、“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也”。隋许善心仿此目之体例,作有《七林》。该目早佚,但《七录·序》载于道宣所著《广弘明集》中,赖以保存至今,成为研究目录学的一篇重要的文献。卒后,门徒谥为文贞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