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是怎么死的?隋唐英雄中的俏罗成之死
罗成是怎么死的?隋末天下大乱,各路义军崛起争霸天下,在这众多英雄梦中,有一个做的最久,也最痴,那就是关于罗成的梦。罗成,他勇,武艺高强,隋唐英雄谱上排名第七;罗成,他帅,英姿飒爽玉树临风,引无数红颜竟折腰;这两点,构成了一个“美”的罗成,而这“美”,经连续剧《隋唐英雄传》里聂远的演绎更加深入人心了。
可这独具魅力的英雄,竟然身罹横祸英年早逝,在评书中如此,在连续剧里也如此,实在令人扼腕喟叹果真“自古名将如美女,不许人间见白头”!
但我对罗成的死,一直忿忿不平,小时候觉得真是造化弄人,凭什么英杰一定要遭天妒?长大了读了几本书,知道了罗成这个人物不像秦叔宝历史上确有其人,而是说书艺人虚构出来的,(按罗成,正史不载,很多人怀疑是罗士信的别名。罗士信,历城人,隋将张须陀帐下,后从李密再从王世充,降唐后随秦王南征北战,不幸在征讨刘黑闼时城破而死,是年二十八岁。履历倒与罗成大致吻合,不过家世籍贯谬以千里,并且罗士信至多为尉迟敬德一类人物,所以我还是主张二者不是同一个人。)就更加恨恨既然是虚构,更不应该将罗成“说”死了!
因为在我看来,罗成的死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小小的苏定方(这人在正史上倒名头甚响,前后从窦建德刘黑闼,后降唐,曾征突厥,灭葱岭三国,封邢国公)岂是罗成的对手?我很是怀疑之所以将罗成“说”死,是因为旧书“因果报应”的传统。评书老早就给罗成的死埋下伏笔。幼年时秦琼和罗成两兄弟互传武艺,各自发誓绝不藏私,秦琼赌咒说“吐血而亡”,罗成赌咒说“万箭穿心”,结果秦琼隐瞒了“杀手锏”绝技,罗成隐瞒了“回马枪”绝技——到底是说书人先由那个“果”才安排这个“因”,还是因为先扯嘴皮子说了“因”才安排那个“果”,这已是纠缠不清的问题了。
具体到罗成的死法儿,我疑心是借用了另一位使枪的英雄——岳飞帐下先锋大将杨再兴的事迹。说起杨再兴,这又是一位类似赵云的猛将。郾城大战时,再兴以单骑入敌军,欲从万人军中取敌帅金兀术的脑袋,虽然没成功,但手杀数百人而还,令金兵闻之丧胆。兀术恼羞成怒,纠集十二万兵力复来,安营扎寨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迎敌于小商桥,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杀二千余人,万户一人,千户者百人,但不幸马陷小商河淤泥中,为乱箭射死,宋史记载“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可见死得如何壮烈。而罗成干脆死得尸骨无存,以至于没法计量身上的箭头有多少,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空怀神力无法施展,举长枪在空中飞舞,无可奈何地看那宵小辈万箭齐来,本身就是最为悲惨不过的事了。——我之所以耿耿于怀罗成的死,也正因为这悲惨。
庄子是哪里人庄子是哪里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这里的“蒙”究竟在哪里?庄子故里之“蒙”以及“漆园”又是什么地方?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可谓伤透了脑筋。因为古人写文章惜墨如金,素以用字简练著称,导致今人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今之安徽蒙城,世称“山桑,北冢,古漆园”,改名蒙城虽自唐代天宝年间,但蒙城之“蒙’却由来已久。他们认为不独尽人皆知,且有史据可证。南朝宋罗泌《路史》云“盘庚自奄迁于北冢;北冢,蒙也。”《嘉靖寿州志》还有记载乾隆《颖州府志》“漆园城,在县河北三里,即旧蒙城;庄子为漆园吏在此”。
反对者也不乏其人,他们从《隋书·地理志》于“谯郡·山桑”下找答案。《隋书·地理志》记载“后陶置涡州涡阳县,又置谯郡,梁改涡州曰西徐州,东魏改曰谯州,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涡州为肥水,大业初州废,改县曰山桑。又粱置北新安郡,东魏改置蒙郡,后齐废郡置蒙县,后又置郡,开皇初废郡。又梁置阳夏郡,东魏废。”他们认为上面一段引文好像“山桑”(后为蒙城)也曾经称“蒙”。其实,《隋书·地理志》说的是“谯州”之内(南北朝时州辖郡,郡辖县)三个区域的建置沿革,其中涡阳、肥水、山桑的变迁,才属今之蒙城,而北新安、蒙郡、蒙县,仍属今商丘。并认为“粱郡·守城”(今商丘)注云“梁置北新安郡,寻废”,这就是对上面的解释和照应性的说明,由此推出,迟至隋代,今蒙城从未沾上“蒙”字。
唐代学者比较流行的说法则认为庄子出生地在山东曹州。李泰等著的《括地志·冤朐县》说“漆园故城在曹州冤朐县北十七里,庄周为漆园吏,即此。”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援引了这一记载,并说“按其地古属蒙县。”诗人李白居东鲁,在其《赠从弟冽》一诗中说“自居漆园地,久别咸阳西。”这里说明唐代学者都把曹州漆园作为庄子作吏之地。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到近代乃至今天。若把曹州与河南之“蒙”都看作“古属蒙县”,尚还可说得过去,但两者是否能连在一起,就比较牵强了,至少无材料足以佐证。
宋代学者朱熹对庄子故里有比较系统的考证。《朱子语类》说“李梦先问‘庄子孟子,何不一相遇?又不闻道及,如何?’曰‘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然亦止是杨朱之学。但杨氏说得大了,故孟子力排之’。”“庄子去孟子不远,其说不及孟子者,亦是不相闻。今亳州明道宫乃老子所生之地。庄子生于蒙,在淮西间,孟子只往来齐、宋,邹、鲁,以至于梁而止,不至于南。”在朱熹看来,庄子乃楚国蒙地人。“淮西”指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安徽蒙城属楚,也正处于这个位置。
明代学者李时芳,主张庄子故里安徽蒙城说,他的考证没有多少新意和见解,只是维护王安石、苏轼等见解而已。但他反对庄子是山东曹州人之说。谈及苏轼、王安石的见解,有学者持极强烈的反对意见。严格的讲,苏、王持“庄周故里为安徽蒙城说”是没有几分考据的,只是苏轼曾经为安徽蒙城在宋朝时所建的庄子祠堂写过碑记,也就是著名的《庄子祠堂记》,当代学者刘文刚则认为苏轼的这篇碑记是“求文以为记”的应酬之作,不是什么考据文章,苏轼只是借此发挥他对庄子的推崇和赞美之情,而对于安徽蒙城是不是庄周故里,他在碑记中“不置一词,可见还是比较审慎的”。而王安石则是写过一首《过蒙城清燕堂诗》,其中最著名的四句是“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凭借一首诗里的两句话,即使作诗的人再有名气,在一些学者们看来也不足以说明庄周故里即为蒙城。此一说。
庄子究竟是哪里人?我们认为《史记》载庄子为“蒙”人,《汉书》又列“蒙县”于“梁国”。那么,今天的蒙城在汉代是否叫“蒙”,是否又属于“粱国”,弄清这个问题,庄子的故里纷争就容易解决了。汉之“梁国”,原本秦之“砀郡”,即今河南商丘一带。其领属范围既包括商丘东北境的“小蒙”,也包括商丘东南境的“大蒙”,梁国曾是汉梁孝王的封地,“梁孝王好营造宫室苑囿之乐以通宾客”,在商丘建造了“梁园”。小蒙近商,虽有“梁园”,但无“漆园”,大蒙偏远,却素有“漆园”之称,可见司马迁笔下的“蒙”当为“大蒙”而非“小蒙”。“大蒙”疆域原来甚辽阔,西北边境达雉河集(今涡阳)以北数十里,直至今豫、皖接界处,距商丘仅百余里。随着历史变迁,又几经分合,建置沿革也有变迁,但无论怎样,大蒙与今之蒙城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倾向于庄子为安徽蒙城说。
奇事网以上是安徽学者孙以楷、钱耕森等的观点,安徽省内,特别是蒙城县内的学者都倾向于庄周是安徽蒙城人一说,这也许无法排除争荣之嫌,但如果论证的有理,又有充分的证据,那么这种论断就应该引起研究庄子的人的注意,知道了庄子到底属于哪个地方的人,对于研究庄子的文学艺术以及思想渊源诸方面的问题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