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首霸齐桓公饿死宫中为何无人知?齐桓公之

奇闻异事 2023-11-19 20:00www.178767.com奇闻异事

  春秋首霸齐桓公为何惨死宫中无人知晓---等到桓公一病不起的时候,易牙、竖刁便趁机发动,管仲死后,齐桓公年事已高,又多内宠,身体难支,于是朝中大权便落宫廷政变,把桓公囚于宫中。桓公被饿死以后,易牙、竖刁秘不外宣,并对聚集宫门口的朝廷官员大下毒手。

  “悟”为此道之起步,“破”为此道之续步,“习”为此道之化步。

  齐桓公本是一代雄杰,在贤相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的第一位霸主。而至晚年则意志衰退,宠妾用奸,好色起佞。他有六个儿子,均从庶出,也都有资格继承君位。齐桓公先是立昭为太子,而竖刁、易牙等人却欲谋立无诡为太子,并对管仲极为不满,利用近臣身份多次诽谤他。当管仲告诫桓公,要远离这三个人时,他很有些舍不得。才离开几天,便觉得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其他人都不及这三个人办事合乎他的心意。于是,又把这三人召回身边。

  管仲病危时,桓公曾问他群臣谁能做相国,管仲没有正面回答。桓公问易牙怎么样,管仲说这种人是靠不住的。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说这种人是不忠诚的。桓公再问竖刁怎么样,管仲说这种人并不是真的忠心,管仲对这三位近臣都作了揭露,认为他们都另有所图,不可委以重任。

  等到桓公一病不起的时候,易牙、竖刁便趁机发动,管仲死后,齐桓公年事已高,又多内宠,身体难支,于是朝中大权便落宫廷政变,把桓公囚于宫中。他们先是假传圣旨,不准桓公诸子和大臣入宫探病,后又断了桓公的饮食,只有一宫女晏娥从洞中爬入前来侍奉。桓公问她,自己饥渴交加,怎么无人送水送饭。晏娥告诉他,易牙、竖刁在外作乱,封锁宫廷已经很久了。桓公至死才领悟,但为时已晚,含恨而死,晏娥也撞柱而亡。

  桓公被饿死以后,易牙、竖刁秘不外宣,并对聚集宫门口的朝廷官员大下毒手。接着长公子无诡即位,其他诸公子争相占据了左宫、右宫及其他重要据点,使整个齐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而桓公的尸体却一直无人理睬。

  第二年,宋襄公联合其他诸侯军兵伐齐,易牙、竖刁等乱党贼子或被杀、或潜逃。齐国在经历这场动乱之后,国力已经远非桓公为霸主时可比。如果齐桓公能够听取管仲等贤臣的劝告,远离易牙等佞臣,也不会落得那样一个悲惨的下场,齐国的兴盛还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事件分析

  真正的明主即使自身的才能并不是很高,但他们依然能够得到天下,治理好天下,这是因为他们善于任用那些道德和才能都很高的人来辅佐自己。身为一个君主,身边必定有一些辅佐自己的关键人物,那么该如何拿捏自己与这些人的关系,便成为一个君主成败的直接因素。齐桓公惨死宫中却无人知晓,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就是因为他没能拿捏好自己与身边亲信的关系。

  说得更透彻一点,齐桓公败就败在他没能很好地悟人。桓公因为没有悟而错用人,亲手把自己送入虎口。“一叶障目”就是讲齐桓公这种不能通透领悟别人的人,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用伪善的面孔让齐桓公误以为他们是真正的羊,很自然,他将必然变成这群“狼”口中的粮食。如此悲惨的下场,只因没有“悟人”!

  乾陵无头石像之谜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北乾县城郊的梁山上。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还有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石刻群雕中有神秘的无字碑,也有巨大的石人石狮,但其中最为神秘的还是那61尊没有脑袋的石像。乾陵为何会用没有脑袋的石像来守陵呢?实在是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渭北山地,在这巍峨峭拔的群峰中,矗立着数十座汉唐帝王的皇陵。其中最为蜚声中外的要数武则天和她丈夫合葬的陵园——乾陵。乾陵占地有两万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北面有玄武门,南面有朱雀门,东面有青龙门,西面有白虎门,四门的石狮挺胸昂首,雄踞于门前。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残像高在米至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面立着外国使臣的群像,同样感到有辱他们的脸面,于是就把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八国联军并没有来到乾陵这个地方,哪来的砍石像一说呢?

  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一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号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关中大地震。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

奇事网以上就是春秋首霸齐桓公饿死宫中为何无人知?齐桓公之死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