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喽疼怎么办
作者 | 茱莉
前两天,在外面用餐,遇到这样一幕
大约6岁左右的小女孩,
非常懂事地在餐前帮忙摆碗筷。
不小心碰倒了一只茶杯,
整杯热水顿时洒满桌面,又往地上淌……
孩子妈妈大吼一声
你怎么这么笨啊!
女孩当场傻掉了。
不敢说话,也不敢哭。
我在旁边看着女孩的样子,
心疼又唏嘘。
这样吼骂孩子的场景,
生活中太常见了。
明明是担心孩子,
父母却偏偏反着说,
甚至用大吼大叫、挖苦讽刺的语气说出来。
父母觉得自己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啊,
殊不知,
每一句我们不曾好好说出口的话,
真的会像刀子一样,
把孩子捅得支离破碎。
孩子被吼后,身体会发生这5个变化
1、父母越吼,孩子身体越痛!
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
描绘了当企鹅妈妈吼小企鹅时,
小企鹅都经历了什么。
当企鹅妈妈生气地对小企鹅大叫,
小企鹅吓得全身散开,
整个人都破碎掉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小企鹅所承受的,
其实就是每个被吼的孩子所承受的。
密歇根大学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告诉我们
情绪和身体的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
当一个人说“心碎”时,
“心碎”其实不完全是一个比喻,
他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所以,当家长吼骂孩子时,
孩子在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
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
不相上下!
不仅如此。
假如父母长期吼骂孩子,
孩子还会因为无法排解心中的痛苦,而出现
躯体化反应,
比如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头疼,发烧,等等。
生长在刀子嘴豆腐心下的孩子,
真的比挨打更难过。
因为这种痛苦更隐蔽!
痛在心里,却有口难言。
2、父母越吼,孩子越没安全感。
你听说过
“弃猫效应”
吗?
被丢弃过一次的猫,再被别人捡回家后,
会乖得不得了,甚至会变得讨好,
因为它害怕被丢弃。
教育孩子也如此。
有些家长会在气头上吼出一些威胁到孩子安全感的话,
比如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我真后悔把你生出来!
……
父母不是出于真心,
但孩子却会真的相信父母说的话。
被吼后,孩子可能看起来会变乖一点。
殊不知,孩子的心底已然出现了伤痕。
所有的乖巧背后,
都是强忍的心酸、被抛弃的恐惧和小心翼翼的讨好。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3、父母越吼,孩子越笨!
洪兰教授指出
脑科学利用核磁共振的脑造影技术,
发现童年经常被吼骂的孩子,
储藏记忆的海马回有萎缩的现象。
这也意味着,长时间被父母严苛对待的孩子,
记忆力受损明显。
更让人心惊的,
是认知神经学家马塞尔·贾斯特的一个结论
“我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认识到一件事,
那就是大脑是为社交而准备的。”
说白了,
大脑喜欢宽容、温和的社交场景。
当孩子跟身边人的关系好,他们的大脑学习效率就更高。
而不安全的人际关系、危险的环境和长期的压力,
比如父母经常吼骂孩子,
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大脑关闭学习通路。
看起来,就是孩子越来越笨。
这样的结果,真的太戳心了!
4、父母越吼,孩子越叛逆。
当父母动辄吼骂孩子,
孩子的直观感受其实就是
我不行。
我不对。
我是差劲的。
心理能量不够的小孩,此时可能就会呆住,
表现的回避。
而心理较强的小孩,就容易顶嘴、跟大人对着干!
因为他想要从父母那里拿回自己的力量和掌控权。
这种孩子,
往往父母反对什么,他就去干什么。
父母越不希望孩子怎样,
他就越要活成父母讨厌的模样,
让父母难受。
简言之,孩子会用过得糟糕来报复父母。
只有当父母学会尊重孩子,
孩子才会恢复理智,衡量利弊,
走上一条更健康的成长之路。
5、父母越吼,孩子越自卑。
李玫瑾教授曾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
成年后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
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
有22.1%的孩子“冷酷”,
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有的父母气急了,难听话会脱口而出
你真是累赘;
你这样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
有时候,这些话尽管没说出口,
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却无声中对孩子说
你真让我失望。
这种持续性的吼骂、贬低,会让孩子变得极其自卑,
他们会发自内心相信
自己是没用的,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被接受。
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
自暴自弃,
而且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除了吼,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罗马尼亚曾经有头黑熊,它在动物园里被关了20年,
当重返自然的那一刻,它仍然机械地在原地转圈!
人们感慨不已
它仍然没能走出自己内心的牢笼。
这跟养孩子何其相似!
一定要警惕父母的吼骂式养育,
成为孩子一生走不出的牢狱。
孩子的未来是积极还是负面,
全在父母一言一行之间。
所以,除了吼孩子,我们还能怎么办?
1、遵循“洛萨达比例”鼓励孩子
假如父母偶尔冲孩子发火、吼叫,
并不至于伤害孩子。
有时候,孩子犯了错,
父母批评孩子也无可厚非。
只要我们在日常跟孩子沟通的时候,
能遵循
“家庭洛萨达比例”,
就能确保孩子整体人格健全发展。
何为“家庭洛萨达比例”?
这是由心理教授约翰·戈特曼提出的,
即,
我们对爱人、孩子的每一句批评,
要配上5句鼓励,才能维持稳定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话,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这几个鼓励孩子的黄金句子,
一定要多跟孩子说
“我知道会好起来的!”
“再试试?我陪着你。”
“你有力量去面对。”
“你可是幸运儿呢!”
……
永远记得
渴望被认可,是人最大的弱点,
更是孩子对父母最热切的渴望。
2、巧用麦拉宾法则
很多父母会发现,
反复冲孩子吼,似乎都没用。
过不了多久,孩子仍会犯同样的错。
这跟心理学上的“麦拉宾法则”有直接关系。
麦拉宾法则又叫“7/38/55定律”。
就是说,和孩子交流时,他感知到的信息
55%的信息,是靠眼睛看的。
看你的手势、表情、态度,等等。
你是不是用手指着他说话?
有没有面目狰狞?
第二步才是听,这部分占了38%。
听的还不是你说话的内容,
听的是你的语调、语气、语速、声音大小。
,只剩下7%,
才是你具体对他说了什么。
也就是说,
父母跟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
剩下93%,他都在看你的肢体语言,
听你的语气语调。
所以,和孩子沟通时,
尽量拉着孩子的手,
拍拍他的肩,
摸他的头,
说话语气放平缓,
嗓门也不能太高。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
他才能听进去大人的话。
3、父母保持觉察
我们倾向于原谅别人家孩子的过失,
放大自己孩子的过错。
假如别的孩子考砸了一次,我们可能会和蔼地安慰
没事,下次再努力就好了。
但如果是自家孩子考砸了,
我们可能就会
联想到这孩子这辈子是不是就毁了、完蛋了。
然后就开始怒吼我这么生了个这!
甚至不惜破坏亲子关系,
去反复盯住孩子的那些“问题”、“毛病”。
这就是所谓的「关心则乱」吧!
我们常常误以为只有孩子听话了、有进步了,
才配得上我们的尊重、爱和接纳。
事实却是,
只有我们尊重、接纳和鼓励了孩子,
孩子才更愿意配合,也才能进步,变得更优秀。
我们的养育,也才能进入一个
良性循环!
父母能够觉察和认识到上面这些,
真的非常重要!
,觉察的前提是,
父母需要善待自己。
承认我们不是完美父母,
认识到我们也会愤怒、会脆弱,
会焦虑,会犯错误。
犯了错,就真诚地跟孩子道个歉。
累了,就歇一歇。
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又不接纳自己的情绪时,
就很容易向孩子大吼大叫。
所以,
先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再去照顾孩子的人生!
与天下父母共勉!
—— End ——
作者茱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