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继化疗以后肿瘤常规的治疗手段。所谓靶向治疗,顾名思义,是针对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如某些特有的基因突变而采用的特定药物治疗。相比起化疗,靶向药只会抑制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副作用要小得多,受到癌症病人的欢迎。所谓是药三分毒,虽然靶向治疗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甲沟炎、肝损伤等。靶向药物相关腹泻作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较高,比如在服用阿帕替尼的患者中出现腹泻的比例为34%,服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则为40-60%,服用阿法替尼腹泻比例更是高达90%,这使得患者靶向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明显降低。
目前,靶向药物相关性腹泻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多趋向于肠道蠕动变化、肠道菌群异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