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病理管型高怎么办
尿蛋白和管型有什么关系?
蛋白质是管型形成的基础。
但尿常规蛋白定性仅对白蛋白敏感,对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 1/50~1/100。在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时,尿中球蛋白大量增加,肾小球受到缺血、药物等刺激后会分泌大量黏蛋白以及类黏蛋白,肾小管受到刺激后会分泌 T-H 糖蛋白,而此时白蛋白不一定阳性。
此时,就可能发生检验结果显示「尿蛋白阴性」,尿液本身为「非白蛋白」的「蛋白尿」,从而形成管型。
有管型就必然有蛋白质吗?
一般认为尿管型的出现必须以尿蛋白阳性为基础,这是对的,但不能理解为尿常规中的蛋白阳性是尿液管型出现的前提。
1. 非白蛋白尿(原理同上);
2. 尿管型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尿中检出管型只能代表尿中蛋白质曾经升高,与本次尿常规中蛋白的阴阳性没有必然联系;
3. 尿液中的白蛋白浓度不稳定,大量饮水后有可能低于检测下限,而尿液在经过离心后,尿管型仍可以观察到;
4. 试纸法的敏感性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部分患者的尿白蛋白浓度处于临界值附近,造成试纸法检验阴性。部分尿崩症患者由于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功能较差,使尿蛋白浓度低于检测下限,造成尿蛋白阴性;
5. 试纸法尿液 pH<3,可致尿常规蛋白假阴性;
6. 试纸法对血红蛋白不敏感,但血红蛋白同样可以形成血红蛋白管型。
7. 一般来讲,在慢性肾小球肾病进展过程中,常见成分升高的先后顺序为尿黏蛋白、尿微球蛋白、尿管型、尿白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尿红细胞,很多情况下,管型阳性会比蛋白阳性出现得更早一些。,急性肾小球肾炎时会出现血尿,此时试纸法中尿蛋白阳性,而管型不一定检出,而尿红细胞也不一定升高得最晚。
由上可见,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阴性时,确实有尿沉渣出现病理性管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