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微怎么办

奇闻异事 2023-10-30 05:28www.178767.com奇闻异事

理论探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篇中提出“师曰夫脉当取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阴弦故也。”

有中医学者认为这一条文是张仲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概括,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文始以脉诊的“太过”与“不及”说明胸痹心痛“阳微阴弦”在于脉象的临床表现,所谓“阳微”是指阳脉微,“阴弦”是指阴脉弦。

而关于阳脉和阴脉,历代医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这也与《伤寒论》中少阴病的脉证提纲遥呼相应。

一种是以徐忠可、吴谦等为代表,以诊脉部位分阴阳,关前寸部为阳脉,关后尺部为阴脉,寸脉主心肺,尺脉主肾、膀胱、命门,而无形之阳气(元气、宗气、卫气)与心、肺、肾、命门关系最为密切。

《灵枢·邪客》篇中云“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灵枢·营卫生会》“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

《中藏经》在卫气时说到“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

“阳微”是指寸脉微,“阴弦”是指尺脉弦,从根本上指出阳气衰微,阴邪上乘是胸痹心痛形成的主要原因。

另一种说法是以魏念庭等为代表,以诊脉指力的“沉浮”分阴阳,认为浮取所得为阳脉,沉取所得为阴脉,即浮取脉微为“阳微”,沉取脉弦为“阴弦”。此说目前临床中已很少借用。

原文中“阳”是指关前寸脉,“阴”则指关后尺脉,“弦”、“微”分别对应“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可理解为寸脉虚而尺脉实。寸脉虚反映了上焦正气的虚衰,尺脉实则反映下焦邪气的旺盛,上焦正气的虚弱使得下焦阴寒邪气得以上乘而居于异位,而具有凝滞、收引作用的阴寒之气又可以使上焦阳气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受阻,最终导致上焦心之正气“极虚”,无法正常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液瘀滞而发为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1. 阳微,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
  2. 阴弦,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征。
  3. 二者并见,是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以致胸痹心痛。

现代临床怎么应用

这种脉象的诊断不仅限于冠心病,还可推断为心律失常、心肌病、神经官能症、肺心病、乳腺病等。

  • 沈氏女科经验

沈绍功教授认为“阳微阴弦”可以视作病机总纲,沈老剖析病机的关键均不外乎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正气虚”和“邪气实”是中医病机学的两个基础,十分明显。

“阳微阴弦”的实质即“本虚标实”。阳微也称本虚,因禀赋不足、年迈肾衰、营血虚少,引起气血阴阳虚损,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阴弦也即标实,因膏梁厚味、七情过激、劳逸失度,引起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壅的阻痹。一般本虚是发病的基础,标实是发病的条件。

中医病机学包含3个内涵。是病因学,即引发疾病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病因,如外感、六淫、暴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调、过度劳累或安逸、外伤、虫兽以及服药不当等;一类是继发病因,如瘀血、痰浊、水湿等。

发病学,即发病的各种条件,包括致病因素的性质、强弱、人体抵抗能力的盛衰和体质类型、精神状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病机学,即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转归的机理,包含邪正分争、阴阳平衡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五脏六腑功能异常、经络循行不利以及外感病的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机等等。

中医病机学的3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形成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认识。

  • 吴雄志教授对“阳微阴弦”的解析

师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吴雄志老师认为此论是少阴寒化心阳虚的寒痰凝结证。阳微者,寸脉微,上焦阳虚;阴弦者,关尺弦,痛故也,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者,寸脉微,此为阳虚,可用桂枝等药。阴阳脉法,寸脉之后属阴,尺脉之前属阳。阴弦是关脉弦,因痛而弦,出现疼痛的患者可摸到弦脉。胸痹心痛不是时刻都发作,发作时可表现为阴弦,不发作时是阳脉微,这是冠心病的脉。

如果寸脉微,而且手心都是汗,那是桂枝甘草汤证。关脉弦,对应瓜蒌、薤白、桂枝等药。阳微阴弦不仅讲脉,还讲病机。阳微是阳虚用薤白、桂枝;阴弦有痰饮,用瓜萎、半夏。

张仲景指出了胸痹的绝大部分症状,胸痹还有其他症状,比如合并高血压,出现阴虚,可用三甲复脉汤;还有瘀血导致的胸痹,需活血化瘀。

方药的应用分析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分辨“胸痹心痛”系胸阳不足,阴邪(主要指痰浊、水饮)上乘,相互搏结而成。为此组建10首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桔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

胸痹病,其治宜宣痹通阳,瓜蒌苓白白酒汤为主方。全瓜蒌,宣痹宽胸,祛痰散结为君,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为臣。白酒通阳止痛,轻扬药势为佐使。药理研究明确薤白对心血管病药效的活性成分大蒜氨酸、挥发精油等只溶于酒而不溶于水,可见仲景用薤白加酒治胸痹病的科学性。

痰结胸中,痹阻胸阳更甚者,“心痛彻背”、“不得卧”,则加法半夏,增强祛痰逐饮之力,便成“瓜蒌大白半夏汤”。

胸痹延及胃脘,“心中痞气”,“胁下逆抢心”,宜胸胃同治,既以瓜蒌枝白宣胸痹,又加厚朴、枳实调胃气,再入温通的桂枝,便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偏水饮的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偏于气滞的用“橘枳姜汤”;偏寒湿急性作痛的用“薏苡附子散”;寒饮内停“心中痞”,上逆而“心悬痛”的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乌头赤石脂丸”(制附片、赤石脂、蜀椒、干姜)。

胸痹,脾阳亦虚,宜补中助阳,用“人参汤”(人参、炒白术、干姜、炙草),又名“理中汤”。

  • 《伤寒论》中倍甘草,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主治中焦虚寒而兼外感表寒证;
  • 《和剂局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主治脾肾阳虚证;加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丸”,主治脾虚痞满,痰饮腹痛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附子、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回阳散寒之力更大;
  • 《明医杂著》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主治脾胃阳虚,痰饮内停证;
  • 《症因脉治》加黄连名“连理汤”,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泛酸证;
  • 《万病回春》去甘草,加蜀椒、乌梅、茯苓,名“理中安蛔汤”,主治脾胃虚寒,蛔虫腹痛证。

真空包装的理中汤药材

  • 附方“九痛丸”治九种心痛。炮附子、炙狼牙、炙巴豆去皮心、人参、干姜、吴茱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观其脉症,随证治之,据法合方——方为我所用,而不为方所囿

《伤寒论》第十六条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十二个字是辨证论治的总则,意思是说,脉证不是一成不变的。“法随证转,方随法立”,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对胸痹心痛病亦是如此。我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瓜汁薤白剂的应用,既要有整体观,又要注意个体化。

国医大师王绵之的经验是“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之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用于胸痹心痛效果非常好,但必须属于痰浊痹阻、胸阳不振、心脉不利者,有苔腻、脉弦滑之见证。”

如果有动则气短、心悸、气塞者,可以合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若因肝气不舒引起“母病及子”心病者,可以合用柴胡疏肝汤疏肝理气;若因痰滞中焦引起“子病及母”心病者,可以合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化痰;若因阳气不足,水气凌心伴有心衰者,可以合用鸡鸣散、螯苓大枣泻肺汤或真武汤温阳化水;若因寒凝心脉,致使心脉瘀滞者,可以合用苏合香丸温通心阳;若兼脉结代,心动悸者,可以合用炙甘草汤调整心律;若伴有血瘀水肿者,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活血利水,还有现代临床常用的血府逐瘀汤及冠心2号方(丹参、赤芍、降香、川芎、红花)都是可以选用的活血化瘀、痰瘀同治之良方。

参考文献

沈绍功《沈绍功中医方略论》2004,北京,科学出版社。

沈绍功、沈依功 《上海沈氏女科全科临证方略》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吴雄志《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下篇》2018,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大家健康#大家健康超能团##健康大V创造营##冠心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