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巩膜葡萄肿怎么办
本报记者 刘蓉 通讯员 林乌理
眼睛偏斜,“钻”进内下眼角,黑眼珠“消失”大半,无法自如转动,视力近乎消失……多年来,71岁的王奶奶及68岁的吴爷爷饱受超高度近视导致的眼病折磨。近日,他们在厦门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病中心主任医师庄建福教授的帮助下,成功将黑眼珠“挪正”。
来自龙岩的吴爷爷自幼视力不好,五年前无意中发现自己的眼珠有些“歪斜”。此后,他双眼的黑眼珠越来越斜向内下眼角,而且就像被“冻”住一样,无法向外、向上转动。随着黑眼珠日渐偏移,吴爷爷的双眼视力也逐渐丧失到基本全无,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与吴爷爷的病情相似,王奶奶的黑眼珠二十余年来也在不断地向内下眼角偏斜,被“定”住在眼角鼻腔处。
近日,王奶奶和吴爷爷分别在家人的陪伴下,找到厦门眼科中心庄建福教授。检查发现,王奶奶和吴爷爷的双眼均被固定于内下眼位,向各方向运动明显受限,眼球体积增大呈椭圆形状态。正常成人眼轴长为24毫米左右,每增长1毫米,近视度数增加300度左右。但庄建福教授发现,两名老人都是超高度近视,王奶奶的左右眼眼轴分别为31.8毫米、31.3毫米,左眼仅余眼前手动视力,右眼视力也仅剩0.05;吴爷爷更糟糕,左右眼眼轴则分别长达39.1毫米、38.2毫米,比常人多出近15毫米,视力仅能看清眼前10厘米处挥动的手。
“这是典型的由高度近视引发的双眼限制性内斜视,而且两位老人的眼底都已产生视网膜病变。”庄建福教授表示,高度近视限制性内斜视又称“重眼综合征”,是由高度近视眼轴增长引起的固定性内斜视,临床表现为眼球进行性的内下斜视,伴有上转和外转功能障碍。庄建福教授主刀为他们进行了手术。术后,吴爷爷和王奶奶的眼位回正,眼球运动也恢复正常,各个方向转动明显改善。
医生提醒: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就属于高度近视。比起一般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更容易产生病理性改变。不仅可能引发黄斑病变、后巩膜葡萄肿等眼底疾病,还可能出现斜视、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病,严重危害眼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青少年儿童一旦出现近视,要及早采用科学的办法延缓近视加深的速度,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部病变。
来源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