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没人管怎么办

奇闻异事 2023-10-30 05:31www.178767.com奇闻异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同维度和阶段服务需求的变化,精神卫生前辈们开展了很多从无到有的工作,包括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精神卫生工作会议的召开、工作规划的制定、几大学会的建立和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探索、灾后心理救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精神卫生的综合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等,推动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规模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王斌采访口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马宁

王斌,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主任,2011年11月一2018年3月主管精神卫生工作。

走进精神卫生

我2011年来疾控局后开始主管精神卫生工作。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原司局的同事问我“你在疾控局分管什么呀”,当听说分管精神卫生后,大家都哈哈一笑,有个老资格的同事还说“估计疾控局没领导愿意管才让你管的吧!”可见即使在原卫生部这样的行政管理部门,也认为精神卫生工作没人愿意管,隐隐地有些偏见,社会公众对精神卫生的认识就更是狭隘。

我去北京安定医院调研,了解到这是一所有100多年历史的精神病院,国家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就开始对在街头流浪的生活无着落的精神病患者提供救济和住院。在当时条件下,政府、慈善组织共同建立精神病院收养精神病患者,给患者提供尽可能好的收养条件,这类机构的建立对精神病患者的救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精神卫生工作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每5~10年召开一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每次都是原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等几个部门联合召开、共同参加,这样的会议举办形式充分说明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从一开始就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我在对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精神病患者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异于常人的群体,他们与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群相伴相生。这个群体的病患程度及康复结局取决于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包容性和接受度,当他们获得的支持和关爱多时,我们就是安全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处于危险中。

2017年8月,我参加宁波精神病院在宁波博物院举办的精神康复者画展,当时我为展览写了这样一段话每次看到患者的绘画作品,内心都充满难以名状的激动和惊奇!这些流淌着的艳丽色彩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他们在用丰沛的情感向这个不能理解他们的世界诉说苦闷、愿望和希冀。在这些灵动、丰富、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前驻足,你很难想象这些创作者是常人眼中的精神异常者,很难想象他们在经历人生的混沌和磨难后仍然对世界报以热烈和向往。精神障碍患者的存在是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一部分,有我们的地方就有他们,其实并没有“他们”,只有共同的我们。只有在平等、包容、尊重的环境,这些“艺术家”才能迸发出非凡的灵感,记录下他们的心路历程,把他们的世界呈现出来,我们才有机会享受我们中的“他们”带来的艺术之美!

我们国家精神卫生政策是随着对疾病的不断认识、患者对社会的不断影响逐渐发展的。在国家提出“健康中国”的今天,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作为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

专业性和社会性的精神卫生工作

精神卫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也是社会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其社会性决定了要动员公众认识精神疾病、了解心理健康,注重预防为主,要联合更多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而不能卫生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其专业性决定了精神疾病、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保障、康复等要讲究科学,遵循规律。

从具体工作层面看,2000年以后精神卫生工作不断受到重视,2006年疾控局正式成立了精神卫生处,精神卫生工作的力量有所加强,在工作力度、领域、范畴等方面有了更多拓展。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2004年底启动了686项目(因启动时项目资金有686万元而得名),这个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把基层医疗机构筛查管理患者和医院诊疗服务患者两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系统衔接,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治疗中的管理、管理下的治疗,对政府承担患者管理治疗的责任给予了明确。这个项目实质上是个试点,开始只有60个点,30个农村县、30个城市区,它的启动把精神卫生工作逐渐带入新阶段。即便是从2018年精神卫生工作的大环境来看,这个项目的意义也十分深远,它打通了精神卫生工作的不同节点,建立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形成了防治结合的工作机制,具有前瞻性,比当前医改推进的医联体、分级诊疗提前了10多年,非常值得肯定。此后,686项目不断扩展范围,试点地区越来越多,经费不断增长。尤其是2009年以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686项目不再是项目,而彻底成为了精神卫生的常规工作。

精神卫生处从2006年建处到2009年,工作内容不断深化和扩展,在强化工作职责的,也充分发挥了专家组的技术支撑作用,出台了数个文件,包括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等。

精神卫生的综合管理

从2012年开始,我在工作中也逐渐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更多的人不仅关注身体健康,也越来越多的关注精神和心理健康,再加上社会上偶尔发生的精神病患者伤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事件和媒体的报道传播,精神卫生及心理行为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

,卫生部门一家在找患者、治患者、管患者等各个工作环节上单打独斗,公安、民政、基层政府、居委会等并没有实质性参与进来,例如一个几万人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能管理了—两百的精神病患者,而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墙之隔的派出所并不掌握这些患者的情况,有时候个别患者有伤人或者自伤的行为或者风险,非常需要派出所的民警来支持,但因为平时没有建立这样的协作机制,基层卫生人员不知道如何处理,常常面对一个发病患者无所适从。有一段时间,连续发生了几起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事件,认真分析这些事件发现,如果患者的监护职责落实、送医流程顺畅、救治救助到位、随访管理落实,杀人伤人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在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上下大力气,必须要将各个部门协同工作的制度具体化、各部门的职责明确到发现患者、管理患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上,才有可能尽量避免患者出问题。

,2015年开始我们开展了精神卫生多部门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目的就是要在基层建立多部门综合管理机制和工作小组,把多部门协作建立在离患者最近的村/居委会、派出所、乡镇等,最基层能把这个工作做起来。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多部门协作机制在试点地区逐渐建立了起来。但开始时相关部门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就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在国家层面,每年都召开多部门会议,卫生、综治、公安、民政、残联都参加,既是培训,也是动员和工作研讨,要求试点地区各级也都按照国家层面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这种形式让基层收获非常大。

从2015年启动到2017年,这3年试点在推进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点工作进—步摸索出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办法的有效经验,例如把不同部门对患者救治救助的政策,医保政策、民政医疗救助和低保补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综治公安监护人补贴、卫生“686项目”服药补助以及社会慈善补助等这些整合在一起,切实减轻患者和家庭的负担,并且开展一站式结算便利服务,让患者真正得到实惠。开专家会时,专家对3年试点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北大公卫学院的郭岩教授说,WHO提出的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即“寓健康于万策”,在精神卫生工作上真正落了地。

试点工作大大推动了精神卫生理念的更新,如果说“686项目”是把互相分隔、碎片化的工作变成了连续、整体性工作,那么综合管理试点则把部门性的工作提升到了多部门、全社会群策群力的高度,这是我这六七年主管精神卫生工作的时间里非常深刻的一个体会。

3年的试点在全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现在试点形成的工作模式在全国逐渐推广。,抓试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也十分奏效,这也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在需要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时候。

精神卫生的信息化

随着工作需要,精神卫生工作越来越细化、实化,如何高效开展管理服务,如何减少肇事肇祸,如何让我们的服务和关爱抵达每一个患者,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具体的实现手段。

从2009年开始,疾控局着手筹建国家精神卫生信息系统,系统建设涉及面广,城市农村、东中西部等,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精神卫生工作。,不同省份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同,软硬件基础差异很大,但我们还是克服诸多困难,建立起这个现在看来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信息系统。从2011年8月系统一期上线到2015年1月二期上线,系统经历了不断完善和优化。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经有580万在册登记患者,系统中每一个患者的登记、治疗、随访记录都承载了全国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

信息系统在全国患者管理服务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患者确诊信息、基层随访管理等都深刻地植入到系统中,患者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等信息也让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患者情况,以更翔实的数据为依据对患者开展救助,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因地制宜。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平台。

精神卫生的法制化

依法行政让精神卫生进入到一个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是我十多年来的另—个重要感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经过了20多年的酝酿,终于在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法律的颁布是基于社会对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工作整体认知的提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法律对政府、社会、公民个人的权利及义务进行了规定,其中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流程上的规定,体现出对患者权益的保护。

法律规定了多个政府部门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职责任务,这为确保形成多部门协同合作、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工作局面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我在参加精神卫生学术会议的时候,亲耳聆听了一位德国专家对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有关条款的理解和评论,他对法律给予精神障碍患者人权的保护高度肯定。

精神卫生工作理念的改变

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通过这几年多部门的通力协作,精神卫生工作的理念有了很多改观,政府多个部门的政策是真心的给患者提供服务关爱帮助,而不仅仅是监督管制。

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随着社会治理的需要,这些年来,综治(政法)系统越来越关注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实际上这个部门是以社会安全稳定为目标,治理、监管、管控等是其基本工作手段,尤其是基层人员甚至把患者等同于犯人。在几年的试点工作中,多个部门多次共同调研工作讨论问题,在研究如何减少患者肇事肇祸的措施上,我们取得一致意见,那就是给予患者和家庭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多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就医护理状况,在工作中不断强调人文关怀。在2016年,原中央综治办牵头,联合卫生、民政、公安、残联等,出台了《关于实施以奖代补政策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的意见》,对患者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给予补贴奖励的办法。这个文件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手段,对一年内未发生肇事肇祸的患者及监护人给予奖励,增加了家庭承担监护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天来看,这是非卫生专业部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一个极大的转变。

另一个例子就是民政部门。精神疾病的特点是患者反复发病,经过住院治疗稳定后回家,但没过多久又犯病再来住院,这种“旋转门”现象很难终止在卫生系统里,因为这个反复发病住院的过程缺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社区康复。如何让病情稳定的患者恢复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成功就业等各方面的能力,是患者治疗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以前的工作中虽然民政部门也认同这个观点,但采取相关措施的难度很大。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多部门在一起不断的协商讨论,民政部门终于采取行动,将精神病患者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纳入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中,在全国逐渐推动。在2017年底,民政部、财政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这对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通过有组织、可持续的康复服务,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缓解,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就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都是长治久安的解决策略,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精神卫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通过精神卫生综合试点工作的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精神卫生工作当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了通力合作,形成了大家都希望看到的工作局面,在这点上我们非常有成就感。

心理健康工作

在我主管精神卫生工作期间,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心理健康。虽然“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界定不很清晰,但我的意识里心理健康应该是精神卫生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面向所有人群,面向每一个社会个体。

人从一出生到终老,每个人都有心理发展和心理状况不断完善的需求。虽然很早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限于精神卫生处的人手非常有限,所以只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把工作重点先放在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的政策制定、多部门协同合作等方面。

随着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发病越来越多,我们必须要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实到精神卫生工作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促使我们的工作从以前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为主逐渐过渡到推进严重精神障碍防治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两项工作齐头并进的局面。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两条腿走路,不断探索摸索心理健康、精神疾病预防工作,进一步细化实化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方面的工作并出台更多的政策。

2016年,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召开很多次专家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年底前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原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等22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从头到尾我都在组织协调、起草修改、征求意见,花费了大量心血。这是我国第一个就心理健康提出宏观发展目标、工作原则、具体措施的文件,在行业内影响很大,大家都说心理健康发展的春天来了。

文件下发后,我们又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大家一致认为要尝试一些新的措施,攻克长期制约心理健康服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如我国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奇缺,如何促使教育部门大力发展临床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原有的取得水平评价证书的心理咨询师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多数不能为来访者提供服务,这些人如何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没有对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许可准入留下空间,法制化管理如何实现?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国民的心理成长和社会心态,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心理学有机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学理论滋养更多中国人的心灵?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认真研究。心理健康的发展刚刚起步,还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勤奋耕耘。

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精神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有几个重要方面尤为需要关注。

第一,对精神卫生来说很多工作都还是刚刚起步,比如社区康复,虽然民政部下发了文件,但真正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卫生部门要帮助民政部门把社区康复网络织得更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全国推开。让大部分患者能真正获得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需要政府的投入、多部门的通力协作、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及工作制度的建立。

第二,严重精神障碍的报告患病率全国层面看已经不低了,那些明面上就能看出来是患者的大多数都已经找到了,但如何治疗好、管理好患者,还有很多挑战。目前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少,随着患者找到的越来越多,随访服务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这几年发现面对面访视患者的工作不到位,有些人员只是给家属打电话,根本不面见患者,不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熟悉都掌握。如何让患者吃上药、病情真正稳定下来,这是更难的一个环节。找到、管上、管好,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的三部曲。目前还没做到患者都吃上药,尤其是规律服药率还比较低,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患者家庭无力负担医疗费用,有的药物疗效不佳或药物副作用导致患者不愿服药,还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者觉得好了就可以停药等,不服药或服药不规律是一个工作难点,基层对这些患者的管理手段有限。所以提高基层能力,改善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多部门服务协同合作都还需要加强。

第三,精神卫生专业队伍也是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大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精神科医生是摆在现实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精神卫生工作还需要很多其他的技术力量,如社工,虽然民政部门在大力推进社工队伍的建设,精神卫生领域需要专业化社工,这种卫生和民政部门协同培养精神卫生社工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尝试。,对精神康复工作来说,我们还需要专业化的职业康复师和康复者职业训练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空白,甚至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更谈不上专业化。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也非常缺乏。

第四,提升老百姓的心理健康素养十分重要,作为卫生行业的管理者,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患病率很高,就诊率很低,群众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很有限。普通群众有了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还是不知所措,或者隐瞒,或者担心受歧视,这些都是不具备基本心理健康素养的表现。提升大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不断去宣传,另一方面也需要媒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宣传科学、理性、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个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应该广泛宣传每个人也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应该有意识主动学习心理科普知识,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精神卫生工作尚有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有更多的患者和有心理健康需求的群体需要我们去服务,需要我们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不可或缺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个要求是我们工作和行动的准则。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征程中,我们要确保公众有更好的心理发展,有能力感受到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的时代带来的幸福感,让公众有更好的心态应对变化、接受挑战,这是至关重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工作。

精神卫生工作前景光明,任重道远,光荣而艰巨。

来源

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

第八章 第三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

编辑||邱宇甲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