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听老师话怎么办

奇闻异事 2023-10-30 05:31www.178767.com奇闻异事

“时间到啦,该睡觉咯!”

大人温柔地劝说着,孩子依旧在兴致十足地尝试积木的各种组合方式。

“很晚了,明天再搭好不啦?”

稍显认真的语气好像并不能触动TA,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把视线投向了新买的玩具小车。

“到底还要讲几遍?!非要惹我生气对不对?”

“呜呜……哇——”

终于,父母怒了,孩子哭了,但TA一只手抹着泪水,另一只手仍紧紧抓着心爱的玩具,不肯“就范”,一副打死不放的架势……

“没办法呀!多少次了,好好说话TA不听的!”

想必不少爸爸妈妈都遇到过上述情形,有过类似的苦恼。孩子总是不“听”话,家长应该怎么“说”?今天的文章,让我们试试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传统的教育问题——

孩子是真的不听“话”吗?

,什么是“话”?分析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语言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关于事实的图像,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我们无法完全地再现已发生的事件、阐明某种现象,所以才需要借助语言这种高度抽象简练的工具来进行日常的交流。

简而言之,想要顺利地理解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经历作为基础。举个例子,作为成年人,我们自然地知道为什么要早睡早起,保持充沛精力、摄入足够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拖延带来种种的弊端——这是基于多年的生活经验,而非其他文字上的定义或解释。

孩子们不同,这些初来乍到的小生命对世界尚且处于懵懂状态,加之自出生起就受到家人周全的保护,他们的脑海里并不存在“早点睡哦!”“好好吃饭,不能挑食!”这样大人看来理所应当的“必然”,也并不了解不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无法对大人的话作出及时的回应,更不要说立刻采取令人满意的举动了。

如果硬要说“后果”的话,反倒是此时父母生气的样子更令他们印象深刻。,这种印象只会加深孩子“爸爸妈妈开始大声说话的时候,我就应该……”的错误认知,非但无助于传达家长的真实用意,还容易使孩子陷入“不发火就不听话”的恶性循环。

应该如何与孩子“对话”?

1.避免重复的唠叨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定义——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使对方极不耐烦,最终事与愿违。

可见反复、单调的催促、唠叨,非但收效甚微,还会让孩子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所以,与孩子的沟通时,用词尽量简单,勿要用语言去赘述TA尚且无法理解的事物,比如——

“我知道你不爱吃这个,但这是爷爷/外婆他们花了好久做的呢,而且对身体很好,宝宝愿意吃掉的话,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已经很晚啦,明天再玩吧!到时候爸爸/妈妈陪你一起玩,我们来比赛好不好?”

如果说了多次,孩子还是坚持不肯采纳建议的话,不妨顺其自然地让TA感受一下这样做的“后果”。

2.让孩子适度体验不听话的“坏处”

比起用强硬的态度逼迫孩子“听话”,帮他们规避疲倦、饥饿、羞愧等负面体验,不如适度地让TA感受一下不听话的“坏处”,这样TA就可以在话语和事实间建立更牢固的映射,比如——

“肚子饿也没办法哦!是你自己不肯好好吃午饭的,等下晚餐还是那些菜,要不要吃你自己决定哦。”

“昨天陪你玩到这么晚,爸爸妈妈也很累啦,所以今天就不能去游乐园了,你也睡个午觉休息下吧!”

“再磨蹭的话,去幼儿园又要迟到了,你也不想再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等你一个人的吧?”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孩子的体验更贴近事实,还请爸爸妈妈们尽量以平静温和的语气来告知和引导,避免孩子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情绪或逆反心理。

3.积极回应孩子特殊的表达方式

还有些时候,孩子并非不能理解父母的用意,只是在以“不听话”的方式撒娇,吸引父母的注意。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拥抱、一记亲吻,或者顺势陪TA皮一下都胜过千言万语。即使心情确实欠佳,也请尽量不要冷漠地拒绝孩子或者加以斥责,可以用TA能够理解的方式如实相告——“爸爸/妈妈工作有点累了,先休息一下,待会儿再来陪你好吗?”

喜欢这样撒娇的孩子通常能敏锐地捕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一旦从父母的回应中感知到疲倦和力不从心,TA也许还会回馈给你一个暖心的惊喜哦!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多元化、个性化,回首望去,诸多我们童年时被奉若圭臬的观念都已不再居于主流,“小孩子要乖要听话”也是如此。在保证不影响安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不妨让孩子拥有多一些时间、多一些选择,把单方面的“听话”变成双向的“亲子交流”,这样不仅能让爸爸妈妈们以更轻松、更快乐的姿态参与进孩子的童年、享受陪伴的过程,也能令孩子们的成长探索更加自由和开阔,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无限道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