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台范成大的作品
奇事网网摘要网站奇事网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望乡台范成大的作品【图文】”资料整理发布相关内容!
望乡台范成大的作品
众所周知,范成大一生周游了南宋各地,而在1175年的时候,他受命前去四川一带,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陆游等人,和陆游成为了莫逆之交,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不少的诗歌,《望乡台》就是其中的一首经典诗歌。
范成大画像
这首诗应该是他在旅途之中创作的(毕竟古代交通不像是现在,基本还是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到任)可能是当时范成大在入蜀的时候路过一座高山,心中有所感想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样的一首诗歌,这首《望乡台》既有着作者对于自己家乡的怀念,也有着自己愿意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开局便是写路途之艰险,在古代蜀地的路还是非常难走的,诗人从广西调任到四川,经历了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有时泛舟江上,有时行于山岭之间,可以说是非常的艰苦(所以古代不少大臣都是在路上累死的),现在终于要到了,于是有了一种“千山已尽一峰孤”的喜悦之情,这不只是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情景,也表达了他欣喜的心情。之后的心情马上就转变了,明明一马平川就在眼前,范成大却感到犹豫了,不由得慢下了脚步。
之后的两句就直白的描述了自己踟蹰不前的原因,先写川蜀之地已在眼前,这样的喜悦背后的是诗人将要入蜀,再也难以登高远眺,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故乡了,反映出来了当时范成大矛盾的心理,范成大以这样深沉的语调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心理。
重阳后菊花范成大的作品
范成大一生创作丰富,其中又以诗文最为出众,他的《重阳后菊花二首》更是借助重阳节赏菊盛世过去后的菊花来表达人世无常,世人势力的感慨,情感真挚自然,将作者心中对于人情冷暖的感受表现的淋漓尽致。
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
《重阳后菊花》总共两首,是有名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大概是创作在范成大1186年隐居的那段时间,在这之前范成大也算是当过大官了,而且出使金国全身而退,也让他声望颇高,回家的这段时间,也让他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人走茶凉、人情冷暖。于是心中的感慨散落在笔端,形成了作者的这两首诗歌。
第一首诗开头就写了重阳节过后的菊花非常的寂寞,“东篱”是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用来比喻种菊花的地方,而“湿露华”三个字则是很好的表现了菊花带着露珠的场景,说明这个时候的菊花还是很鲜嫩的。接下来一句就说了虽然重阳已经过去了,菊花还是和原先的一样,金色的一大片一大片照着地上的沙泥,世上的人啊,不懂赏花的情趣,只知道随波逐流的跟着别人一起在重阳节赏花。
第二首表达的意思相差不多,更加的直白了一点,开门见山的说过了重阳节,菊花依旧新鲜美丽,那些个诗酒之客就没了,不再来看看这美丽的菊花了,这就好像是一个人从官位上退了下来以后,那些个势力的亲友就不来拜访了一样。范成大的这两首《重阳后菊花》可以说是一个循序递进,第一首还是以批评世人只知道附庸风雅的庸俗为主,第二首的时候就深化到了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叹。
石湖居士范成大的初归石湖诗赏析
范成大一生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其中他在晚年隐居石湖的那段时间更是给他带来了很丰富的创作素材,这里有一首《初归石湖》就是他在当时辞官刚刚回乡之后创作的作品,奇事网小编就跟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隐居田园的范成大
这首诗歌的意思是比较简单的,大致上就是夸奖自己家乡美丽的风景,流露出了作者对于自己很久之后回乡的喜悦。诗歌的首联就是写到“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第一句诗的词语稍显复杂,这里就简单解释一下,其中“朝暾”就是指初升的太阳,而“绀碧”这两个词就是颜色的描述,分别是深红近黑和青绿色,这样的词语很好的描绘了一幅青绿色的树林拖着深红色的太阳升起的景象,这两句又很好的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而之后的两句,简单清楚,清新可人,对仗也做的很不错,展现了一幅行人若隐若现的走在田地间,而池塘里的白鹭还懒懒的,似乎还没睡醒,这样慵懒的情景正是当时被官场的复杂搞得非常不爽的诗人所喜欢的。
接下来的两句风格就突然转变了,似乎有点不太协调,诗人这么说“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子虽然对仗上并不工整,非常经典,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当时作者的那种心情,范成大感觉自己信脚就能走回去,似乎还没有离开多久,看到的却是已经变老的邻居老翁,不禁让范成大感叹时光飞逝,容颜易老。
之歌的两句说的话也非常朴素,意思就是说回到家里的时候,家已经截然不同了,当时种下的柳树,它的叶子已经被鸣蝉给吃得差不多了,全诗非常简单,其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朴素的喜悦确实非常的真切。
范成大诗词作品介绍
范成大是南宋年间最为出名的诗人之一,历朝历代以来都有着很高的声望,他的诗词一直以来都备受好评,那么范成大到底有哪些经典的诗词呢?这里奇事网小编我就为大家推荐范成大诗词之中的精品跟大家分享一下。
范成大的诗词
说到范成大的诗词,最先被想到的就是他后期创作的《四时田园杂兴》,这是范成大田园诗的一个集合,总共有着六十首,它们是范成大在经过长时间的乡村生活之后创作出来的经典田园诗,其中有不少的名篇,比如其中的夏日第二首“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句诗简单的通过“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这些一向表现了江南乡村里面初夏时节的风光,其中花果俱全,形色兼备,可以说是别具风味。之后诗歌的第三句就是描绘了当时田园之中,农民早出晚归的繁忙生活,只有蜻蜓蝴蝶飞来飞去,以这样以动衬静的方式来表现那个时节农民的生活方式。
范成大虽然主要还是以诗见长,他的词也相当不错,其中有一篇《水调歌头》就很有意思,这首词大概是作者在1177年的中秋时节创作的,开头就是“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表达了当时诗人到处为官,不得修养的艰苦,而这样丰富的经历也让他心生感慨,在这样的夜里抒发了作者“不胜漂泊之叹”还表现了作者半生辛劳,功业无成的悲戚,之后作者借嫦娥抒发感慨和辛弃疾的“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颇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辛弃疾依旧积极奋进,而范成大却是生出了归隐之心。
范成大一生诗词众多,流传后世的也不在少数,对于后世影响非常深刻。
杨万里和范成大的关系
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不给力,在文化上还是有着比较高的成就,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大诗人,其中又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为主,这里就主要介绍一下范成大和杨万里两人的生平故事。
范成大雕像
杨万里是北宋时期有名的诗人,他从小就深受理学的影响,对于品德非常的关注,而且他对于当时朝廷国家的事情也非常关注,对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毫无雄心壮志的表现有着不少的不满,这在他的诗歌之中有着比较多的体现。和陆游这样的爱国诗人不同的是,杨万里主要的诗歌还是以歌颂自然风貌和日常生活为主,他虽然是理学家,不像后来的那些僵化的学子一样,他对于生活之中平常的事物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的诗歌往往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显得平淡的又透露出一丝情趣。
杨万里一生诗歌创作丰富,先后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学习模仿过不少的先人,到了后来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手拈来,无拘无束,这也导致了他的众多诗歌除了少数的佳作,其他的都经不起品读。
范成大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他一生周游各地,经历丰富,所以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也比较广发,其中价值最高的就是他记载自己金国之旅的金纪行诗和后期的田园诗,前者是描述当年出使金国的所见所感,主要描述了山河破碎的悲痛和中原百姓渴望收复故土的心情,也表达了范成大愿意以死报国的决心。后者主要是他退隐田园的十年间创作的,真实的反应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富有乡村情趣。
南宋名臣范成大传
范成大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丰富,无论是为官执政还是诗词歌赋都有很深厚的造诣,他生长在动荡混乱的南宋年间,面对着当时的朝政,他无力挽救,只好竭尽所能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大量的诗歌创作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成大的画像
范成大的一生是比较丰富的,他从下就聪明好学,后来在禅寺之中十年苦读,一朝出山就是考中进士功成名就,之后他历任了司户参军、枢密院编修官、校书郎等职位,中途虽然也有过被贬官的经历,后来还是被启用,在1168年的时候范成大得以进攻向宋孝宗阐述自己的观点,觉得现在朝廷里面很多的人力物力都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给耗费了,宋孝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安排他去处州做官,他创立了义役之法,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
后来宋孝宗想起当时和金国签订盟约的时候忘了议定受书这个过程,感觉不太开心,就任命范成大为代表前去谈判,商讨归还北宋皇帝的陵寝所在地,并且将这个被遗忘的礼仪重新进行一遍。范成大于是慷慨赴金,别说范成大在金国也有粉丝,当时金国的使者还模仿他的着装。之后在金国众多大臣和太子的威胁之下,范成大面不改色的完成了任务,得以全身而退。
回来之后,范成大更受重用,也受到了小人的诬陷,在1171年的时候范成大离别了余杭,开始了他漫长的“南宅交广”之行。之后在晚年的时候范成大有过很长的一段隐居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1193年的时候因病去世,享年68岁,被追封为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