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起个包疼怎么办
旋耳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耳部湿珍,是一种以旋耳母疮,瘙痒湿烂为特征的皮肤病,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祖国医学文献中又有“耳镟疮”、“月蚀疮” 、“鸦啗疮”等名。如清代《外科大成.耳镟疮》记载:“耳镟者, 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放名月蚀施,宜以粉散搽之。如初生如黍,次烂如鸦啗之状,名鸭啗疮,又如《医宗金签.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热所致。然此,疮月盈则疮盛,月亏则疮衰,随月盈号,又月蚀疮也。”本病可起于任何年龄,常对称发于两耳皱襞处,也可延及整个耳壳,反复发作。
本病由于过食膏梁厚味、辛辣鱼胆,湿热内蕴,上蒸耳壳或素有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浸淫肌肤;或禀性不耐,异物(如眼镜架等),或耳道流脓,延及于耳等,均可酿成本病
初起患处发红作痒,继而粟疹成片,水泡密集。经摩揪或搔抓后,破裂湿烂,脂水浸溃。日久结痂,状若松脂,痂脱后折缝裂开, 露出嫩肉,破流血水。
凡起病急剧,耳壳肿胀,水泡云集,湿烂剧痒,黄水频舌红口干,便秘溲赤,脉象滑数者,为湿热内蕴,循经上犯。治宜清热凉血,祛湿止痒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化裁。药用: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车前子10克(包)、泽泻12点六一散10克(包)、生地30克、白茅根1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水煎服。外用生地榆15克、黄柏10克、蒲公英10克,水煎取汁,冷敷患处。
若病久反复,耳折缝裂开,痛如刀侧,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者,为渗水日久,伤阴耗血。治宜滋阴养血,润燥除湿法。方选滋阴除湿汤化裁。药用:生地30克、元参15克、当归15克、丹参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水煎服。外用川粉散(炙山甲、铅粉、轻粉各等分,分别研细和匀)香油调擦患处。
患病期间,应保持患处洁净,不宜烫洗;忌食油腻鱼腥、辛辣酒酪之品;发病诱因如与戴眼镜有关者,应及时更换眼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