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懒怎么办
不少老师曾经感叹道
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不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因为长期懒散、没有毅力和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导致“积懒成笨”。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
很多成绩上不去的孩子,并不是因为笨,更多的其实是“懒”。
这种懒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种行为上的懒散
学习不愿意动笔;作业总是拖到一刻;沉迷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中,比如手机、电子游戏等等;早早地选择较为轻松舒适的学习方式。
第二种思维上的懒散
只愿意做简单的题目,不愿意在难一点的题目上花时间;上课机械性记笔记,课后没有及时复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点难以及时获取。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难题,就想要逃避不去尝试,这种思维上的惰性,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筹莫展。
那么孩子是怎么越来越懒得学习的呢?
今天小竞就从以下2个方面来和大家一同找找原因,共同解决。
01
家长过度干预学习
导致孩子过度依赖大人
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
为了让孩子的作业达到满分,作业习题都是“
掰开了,揉碎了
”地教,看到孩子做错了,就马上帮孩子指出来改正。看到孩子做不出来,就干脆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在这种监督下,处于低年级学习阶段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不错,但也会带来副作用
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马上求救。
比如
你不催他,他就不写作业;
你不及时检查,孩子作业错误率就飙升;
作业题目你不帮他细分知道,他就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就了解到,大脑更喜欢做一些循规蹈矩的是事情,追求轻松舒适,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做有挑战的事情。
大脑中负责动物本能的区域是
大脑边缘系统
,负责理性自控能力的区域位于
前额皮质
。
边缘系统遵循本能、喜欢轻松、追求眼前的愉悦感;而前额皮质习惯理性思考,却行动缓慢。
当充满理性却行动缓慢的“前额皮质”输给了行动迅捷却喜欢轻松的“边缘系统”,
人就倾向于休息、娱乐、放松,并把学习工作“拖延”到一刻。
如果家长长期使用以上辅导方式,你会发现,
平时过于精细的辅导孩子,会在无形中破坏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在学习上过度依赖大人。
家长的过度干预,会让孩子学习学习不是自己的事,在学习上也不愿意动脑筋和
,一旦脱离了父母,学习能动性就特别低。
做作业之前有人提醒,做错了有人主动帮忙改正,做完有人帮忙检查,长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形成懒散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升。
02
错过孩子好习惯塑造期
没有注意培养
小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迷惑性,尤其是低年级的时候。
相信大家都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低年级孩子,即使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经过家长的一番辅导,考试分数和班上其他同学的差距不会很大,但到了高年级就完全行不通了。
其实,这是因为不少孩子在进入三年级后,会进入一个学习路上的分水岭,俗称“
三年级现象
”。主要表现为
一二年级常常能考100分,到了三四年级就只能考70-80分;
作业错误率升高,一检查全是简单题;
考试不会做的题目越来越多;
……
导致这种现象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理解能力跟不上。
三年级后的学习内容往往需要理解和思维发散,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又不愿意思考,成绩就很难上去。
日本著名脑科专家田秀树提出了“九岁之壁”的理念,研究发现
孩子的大脑发育会在9岁左右提升到另一个阶段,死记硬背的能力逐渐下降,抽象能力迅速发展。
到了三年级,也就意味着相对轻松、简单的学习阶段已经结束,
面对新学期突然加大难度的学习安排,孩子难免会有“畏难”和“抵触”的情绪,课堂上无法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学习更是缺乏动力,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认真思考也是一种习惯,但很多孩子去懒于思考。
这种“懒”来源于平时获得答案的方式太简单,接受固化的结论太多。
除了我们前文所说的父母影响,电子产品也有很大影响,手机、电视通过图画、文字、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孩子,孩子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结论。
一旦孩子习惯接受信息的方式太简单,他们就会排斥那些需要动脑筋的学习内容,喜欢死记硬背,比如抄单词、记笔记,一到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卡壳了。
懒得去思考的孩子,等到了高年级,落下的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差距也会慢慢拉大。
03
小学阶段,请狠抓孩子习惯
小学二阶段孩子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是习惯的差异。
避免“积懒成笨”,就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在学习的路上才能更加自主和独立。
三年级以前是孩子学习路上很关键的时间,这是孩子在学习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未来会轻松不少。
比如
合理规划学习和玩乐时间;
让孩子学会专心在一段时间学习;
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懂得预习复习;
整理错题集;
坚持课外阅读等等......
这些习惯和细节,才是“盯”孩子学习的关键。